楠木軒

到2021年,已有223名00後立下遺囑

由 許愛花 發佈於 綜合

立遺囑,在一般人的認知中,應該屬於老年人。但現實生活中,00後們已經開始立遺囑了。

3月21日,《2021中華遺囑庫白皮書》發佈,首次提到00後的遺囑數據。2020年,00後立下的遺囑有104份,2021年則有119份。

這223份遺囑的主人,有的從事危險工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有的則認為人生無常,為了預防意外而立下遺囑。

在他們的遺囑中,除了傳統意義上的財產外,具有時代特徵的虛擬財產大量出現。

為何00後早早立遺囑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

後鄧雷從事武裝押運工作,每天和槍、錢打交道,“我看到大量現金的感覺和看到一堆白紙一樣,金條也就和普通重物一樣”。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專職消防員,這兩份工作讓他認識到了生命的脆弱。

鄧雷回憶,2019年,他們接到求助電話,壓路機壓到人,需要消防前去救援。他們趕到時,現場十分慘烈,“傷者連搶救都沒來得及就去世了”。第一次經歷這種事情,他感到恐懼和噁心。現在,他已經“看開了”。

但他並不總是一名救援者,有時危險也會找上他們,“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

後來,鄧雷在刷短視頻時看見00後立遺囑的相關新聞,覺得自己也應該立一份遺囑預防意外情況。

還年輕的他沒有多少一般意義上的財產,他的財產是兩個遊戲賬號。這兩個賬號他已經玩了4年,投入了大量精力和金錢。“我認為它們是有意義的,想留給我弟弟。”今年,鄧雷可能會買輛車,到時候,他也會把它補充進遺囑。

剛剛成年兩個月的花花等待立遺囑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之前參與志願活動時接觸到了這些信息,但立遺囑要滿18週歲,所以我等到了現在”。

立遺囑是她給自己的成年禮物,“我本來打算18歲生日當天去立,但那時諮詢中心比較忙,最近才正式立了遺囑”。不過,18歲生日當天零點,她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公眾號上做了志願登記。

她在遺囑中列了幾個慈善機構,如果她遭遇不幸,她的財產都將捐給慈善機構。“後續的人生也許我會擁有更多財產,但我的心態可能會改變,這份遺囑代表我的初心,我想幹乾淨淨地來,乾乾淨淨地走。”

立遺囑並不免費

“確定遺囑內容要花費很多腦力”

目前中華遺囑庫諮詢是免費的(信託除外),但後續確定遺囑時,會產生一定的費用,這些費用將用在中華遺囑庫公益事業上。中華遺囑庫重慶第一服務中心主任黃海波介紹:“根據財產的體量、類型、疑難程度和服務不同,立遺囑的費用從幾千到幾萬、幾十萬不等。”往往年輕人確立遺囑花費更少,因為他們財產少,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強,且多在線上溝通。

鄧雷預估了自己的費用,應該在6000元以下。而花花的遺囑因為沒有指定繼承人,內容和流程都比較簡單,僅花費了幾百元。

根據中華遺囑庫官網的服務流程指南,立遺囑分為諮詢、訂立、錄入信息、精神評估、密室登記、專業見證、文件存檔、保密保管、遺囑宣讀、繼承調解多個環節。

其中,密室登記是指在獨立空間內,只有立遺囑人和工作人員在場,排除了外界干擾和脅迫的可能性,確保立遺囑人完整表達自己的真實意願。保密保管是指登記後的遺囑一律存放在中華遺囑庫,在立遺囑人去世前該遺囑並不移交給繼承人,既保護立遺囑人的隱私,保障其隨時修改的權利,又防止他人的篡改變造。繼承調解是指如果繼承中因財產引發糾紛,由中華遺囑庫進行協商調解,化解矛盾與糾紛。

恰凡在3月底確立了自己的遺囑,她一共跑了兩次線下,一次是諮詢,一次是最終簽訂。“遺囑的具體內容多是通過線上溝通,在簽訂前進行一個精神評估,合格後就可以確立遺囑了。”

“簽訂遺囑是很容易的,但確定遺囑內容卻很費勁,花費了我很多腦力。”恰凡告訴記者。她有點完美主義,會反覆思考追求最優處理,加上那段時間她在寫論文,所以疲勞是雙倍的。

她糾結的點在於,未來的新增財產、未來的社交關係、甚至是去世後父母和朋友的心理狀態等。“我不知道應該把遺產留給朋友,相信他們會妥善處理,還是讓父母飽含悲傷去整理我的遺物。”

90後、00後立遺囑很有特點

除了銀行存款,還有虛擬財產

3月21日,《2021中華遺囑庫白皮書》發佈,首次提到00後的遺囑數據。2020年,00後立下的遺囑有104份,2021年則有119份。90後立遺囑的數據則最早出現在2017年,近兩年增長十分迅速,目前總計有1204份。

從財產類型看,90後的遺囑,有銀行存款和虛擬財產,還有71.64%的遺囑涉及房產。00後的遺囑則主要以銀行存款、虛擬財產為主,這些虛擬財產包括支付寶、微信、QQ、遊戲賬號等。

從遺囑內容看,00後立遺囑也有自己獨特的地方。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介紹,他們遇到過的00後可能不太熟悉繼承相關的法律,立遺囑時會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立遺囑讓某人繼承自己的寵物或者幫自己養網絡賬號等等”。這些意願因為存在法律或執行上的障礙,很難通過立遺囑來實現。

(文中花花、恰凡為化名)

文/宋昕澤 潘俊文 胥婷

編輯/倪家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