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對華“接觸派”佔上風了?

執筆:周德武

華盛頓對華“接觸派”佔上風了?

▲美國總統拜登10月30日出席羅馬G20峯會。拜登這幾天在歐洲享受着高曝光度,同時也讓白宮的隨從提心吊膽。

對於一位年屆79歲的老人而言,談話忘詞、甚至話題跑偏再正常不過了,但身為美國總統,人們對他的要求近乎苛刻,人生的常態也會被渲染為老態或不正常了。更何況這一次歐洲之行,拜登給自己挖的坑不得不親自去填,這不僅是個智力活,更是一個體力活。

修復美法關係成為拜登之行的重頭戲,雖然拜登和馬克龍在電視鏡頭前做足了文章,勾肩搭背好不親熱,盡顯兩國已“冰釋前嫌”。拜登稱,在美澳核潛艇交易問題上,美國做得“笨手笨腳”,馬克龍也認為,該解釋的都解釋了,美國保證今後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許多人好奇的是,這600多億美元的“世紀合同”就憑着拜登這一句婉轉的道歉就輕輕翻過,不能不佩服法國人的“寬容”。

無論是“笨手笨腳”,抑或動作麻利,只不過是一種行為方式而已。而美國之所以從背後捅法國一刀,終究是利益使然。更何況,美澳之間達成的核潛艇協議還有更大的戰略謀劃,早已超越了法國人的視野。今年8月,拜登頂着巨大壓力,堅持從阿富汗撤軍,並毫無隱諱其意圖,那就是要聚焦亞太、劍指中國。而澳大利亞,作為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一員,與美國同根同源,在其亞太戰略佈局中顯然佔有更特殊的地位,所以美國不惜冒着全球核擴散的風險,急於武裝澳大利亞也就不足為怪了。

拜登政府此次“笨手笨腳”、以不講技巧的方式,置法國利益於不顧,再次凸顯了“美國優先”的理念根深蒂固,體現了美國人的傲慢與算計。拜登的“笨拙”不僅體現在法國身上,其實也同樣適用於中國問題的處理手法上。

華盛頓對華“接觸派”佔上風了?

▲拜登與法國總統總統馬克龍在鏡頭前勾肩搭背。

拜登入主白宮後,本可以與特朗普做一次徹底的切割,真正迴歸多邊主義路線,不僅僅是宣佈重返世界衞生組織、重新加入《巴黎協定》,更重要的是以實際行動,踐行大國合作的要務。但是拜登卻猶豫不決,繼續執行着特朗普路線,以至在短短的10個月裏,支持率就急跌至42%,成為50年來美國曆任總統中跌幅最大的總統。拜登與選民蜜月期如此之短暫,可見美國選民對他的失望程度。而迄今處理不好中美關係,則成為拜登的一大敗筆。

地球圍繞大國轉。在當今世界,一些大會沒有美國的參與,世界會深感無奈,同樣沒有中國領導人的現場出席,世界一樣倍感失落。由於疫情的原因,中、俄等國領導人皆以視頻方式出席G20峯會。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稱,這給了美國更好領導世界的機會,但是世界主流媒體並不認同這個觀點,這恰恰從一個側面説明,這個世界尚處於極不正常的狀態,連常態化的國際旅行也無法保障。世界越是處於危機狀態,越需要大國合作,以共渡時艱。但遺憾的是,照拜登現在的思路,其開展的元首穿梭外交,除了拉幫結夥、迫使一些國家選邊站隊之外,實在看不出來這位總統還有什麼新花樣。

美國內部嚴重撕裂,政治極化登峯造極,國內政治議程難有共識。唯一有共識的就是美國推行對華強硬政策,但這種共識也是打了不少折扣的。

最近美國主流報章頻繁爆料,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政府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凸顯了美國對華政策的複雜性、多面性及矛盾性。

拜登一邊喊着不與中國搞“新冷戰”,另一方面卻處處以意識形態劃線,大搞“價值觀同盟”外交;在涉及台灣等中國核心利益問題上,不斷挑戰中國的底線、踩踏中國的紅線,視中國為美國的最大威脅和挑戰,蓄意干擾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兩年前,德國總理默克爾曾經給特朗普上了一課,這一次該輪到這位“歐洲鐵娘子”給拜登上上課了。三天前,默克爾正式辭任總理一職,但因為德國選舉出現僵局,新總理難產,她不得不在德國舞台上繼續發揮餘熱。前幾天,默克爾出席歐盟峯會,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稱,日後沒有默克爾與會,“就像沒有梵蒂岡的羅馬,沒有埃菲爾鐵塔的巴黎”。這一次默克爾以看守內閣總理的身份出席G20峯會和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大會,想必也會享受多國領袖對她的敬意。

華盛頓對華“接觸派”佔上風了?

▲默克爾在G20峯會上與意大利總理德拉吉打招呼。

默克爾在接受《南德意志報》採訪時吐露真言,也算是給世界領導人的“臨別贈言”。作為在任總理長達16年的政壇長青樹,她回憶道,2005年上任時,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是2.8萬億美元,而中國只有2.3萬億美元,而如今,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高達14.7萬億美元,而德國只有3.8萬多億,這就是現實,“世界的平衡早已發生改變,我們應該用更明智的方式對待中國。”

拜登上台不久就拋出了競爭、合作與對抗的3C對華政策指引,競爭是主軸,合作與對抗是兩輪,三者並非平行關係,而是根據競爭的需要,交替使用合作與對抗的兩手。但這種做法是否明智,世界自有評説。雖然今年以來中美之間的接觸比特朗普時期明顯增多,但這種接觸只限於緩和關係,而不是逆轉錯誤的對華政策。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在出席美國養雞協會活動時坦言,“中美關係就像一堆乾柴”,隨時因為一場誤會而引發大火,“對我們所有人都會有非常嚴重的影響。”

據美國《政客》新聞網10月29日報道,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在對華關税問題上出現了分歧,沙利文主張對於一些美國關鍵行業的產品加徵關税,同時減少對其他數千種商品的關税。但戴琪希望這樣的行動不要太快,以便為雙方的貿易談判留出足夠的時間。

據報道,拜登政府的大致思路是,制定一個範圍更窄、更加嚴厲的對華關税新結構,即通過降低關税或提供豁免的方式為一般性的企業減輕關税負擔,為此,美已啓動免除500多種中國產品關税的程序。但在鋼鐵、太陽能板、電池、半導體和芯片等涉及美國核心競爭力的產品上,美擬出台更嚴厲的加徵關税等措施。

這就不難理解10月初戴琪在美國戰略與研究中心發表政策演講時,花了大把時間談中國的鋼鐵、太陽能等產業補貼問題,甚至揚言保留採取一切工具的權力,包括對中國進行新一輪的301調查,這為美國下一步採取新的制裁行動埋下了伏筆。

妥善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是拜登競選和就任時的四大承諾之一。據10月26日《華盛頓郵報》援引美國政府官員的話稱,在氣候問題上出現了“克里派”和“沙利文派”。氣候特使克里一直主張通過中美最高領導人的接觸來推動雙方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合作,但是此舉最初遭到沙利文的反對,認為恢復中美最高領導人的接觸為時尚早。

拜登政府內部的抱怨是,克里作為氣候問題的特使,考慮問題比較單一,並深陷氣候問題之中不能自拔,而沙利文需要從全面、多變量的角度看待中美之間的競爭關係,要比克里更有“大局觀”。

但是克里第二次訪華及美副國務卿舒曼來華訪問無果而終之後,美方意識到中美之間的競爭面臨失控的危險,必須與中國一起加以管控。於是美國才痛下決心,即必須從最高層接觸入手,否則將無法打開局面。之後拜登與中國領導人進行了通話,從而推動中方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作出新的承諾,指望為格拉斯哥氣候大會注入新的動力。

華盛頓對華“接觸派”佔上風了?

▲美國氣候特使克里9月份訪問天津。

美國共和黨聯邦參議員盧比奧等人對克里發難,把國會遲遲無法通過涉疆法案歸咎於克里,認為“克里是阻撓美國推行強硬對華政策一大障礙”,敦促拜登政府“是時候解僱克里了”。

而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內部也一直擔心,如果對華制裁過於嚴格,將會導致中國生產的大量多晶硅產品無法出口到美國,進而影響到拜登政府的氣候行動藍圖的落實。據美國相關官員的評估,重構多晶硅的全球生產及供應鏈,實現在中國之外的採購,至少需要5到10年時間,在這個過渡期內,拜登政府不得不掂量制裁中國帶來的連帶後果。

美國對華政策的辯論頻現分岐,筆者認為有以下值得關注的動向。第一,美國對華政策的評估已近尾聲,在此期間出現分岐實屬正常,説明此輪美國的涉華辯論較為充分,這為下階段制定務實、理性、不過分極端的對華政策會有所幫助。

第二,從美國主流媒體透出的信息看,這兩次具體政策爭執之後,最終都是對華“接觸派”的意見佔了上風,克里和戴琪的建議均被採納,説明拜登本人在對華政策中起着決定性作用,而沙利文只是“顧問”的角色,其對華鷹派立場既不能被誇大,也不容輕視。

第三,美國對華競爭戰略將更加聚焦於科技領域,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打壓會更加執着,甚至不惜以關税手段幫助美企參與競爭,對此我不必抱有任何幻想。第四,美對華在釋放積極信號的同時,立刻就有更消極的事件加以對沖,説明美國強硬派不希望看到中美關係的解凍或重啓,美國內部的政治博弈異常激烈,對拜登改善對華關係的努力將產生較大的牽制。

種種跡象表明,美國對華戰略的大框架已定,剩下的只是修修補補與微調,難以改變中美之間的競爭格局。更何況大國關係的運行有其內在的規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從這個意義上説,管控中美競爭、不至釀成大國間的歷史悲劇,成為兩國政治家們的共同責任。

來源:公評世界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12 字。

轉載請註明: 華盛頓對華“接觸派”佔上風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