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國當大使】“即使意識形態不同,也能看到中共的成就”

“到2035年,我們這個世界會發生巨大變化。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向前發展,中國在經濟、科技等多個領域將繼續走在世界前列。”尼泊爾駐華大使馬亨德拉·巴哈杜爾·潘迪近日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專訪時表示。

潘迪曾擔任尼泊爾外交部長,對中國發展道路有深刻理解和高度認同。到中國當大使後,他親眼見證了中國抗疫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脱貧攻堅戰獲得全面勝利,對“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有了新思考。

在中國感到安全、活力、自由

“我從學生時代起就開始閲讀關於中國共產黨的書籍,對中國共產黨如何為人民而奮鬥很感興趣。”潘迪説,1921年前後,世界上很多國家建立了共產黨,但少有像中國共產黨這樣歷經百年而不衰的政黨。從二萬五千里長徵到抗日戰爭、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談起中國共產黨極不平凡的百年曆程,潘迪説,無論意識形態是否相同,只要看看中國的發展,就無法否認“中國共產黨的百年非常成功”。

潘迪表示,中國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的突出表現,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中國共產黨果斷決策,14億中國人響應號召、眾志成城,廣大醫務人員救死扶傷、向險前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社會都被動員起來。正因如此,中國成功遏制了疫情。”潘迪認為,中國抗疫經驗帶給世界很多啓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而言,沒有什麼比人民的生命與健康更加珍貴,這為世界作出了重要示範。

隨着疫情陰霾散去,潘迪在中國感受到了安全、活力與自由。到訪城市越多,他對中國的認識就越豐富。在西安,他看到這個歷經數千年風雨滄桑的古都如今繁華依舊;在成都,這個他原以為“欠發達的內陸城市”欣欣向榮,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

中國飛速發展的“秘訣”有哪些?潘迪在不斷追尋答案。今年全國兩會,潘迪作為駐華使節列席,在現場見證了兩會“如何為中國謀發展,如何為人民謀幸福”。“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中國未來5年乃至15年的發展擘畫了藍圖。潘迪認為,五年規劃是理解“中國之治”的一把鑰匙。“走五步要看十步,只有目標明確才能成功。制定並實施五年規劃,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經驗。‘十四五’時期,相信中國會在經濟科技等各領域取得更大發展,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潘迪説。

【我在中國當大使】“即使意識形態不同,也能看到中共的成就”

尼泊爾駐華大使馬亨德拉·巴哈杜爾·潘迪近照。(付勇超攝)

“中國一直幫助尼泊爾”

一個越來越繁榮富強的中國,帶給尼泊爾越來越多的機遇。作為一個高山內陸國,尼泊爾的國際合作長期受到地理限制,互聯互通是尼泊爾實現發展的重要前提。用潘迪的話説,在尼泊爾從“陸鎖國”變成“陸聯國”的進程中,“中國一直幫助尼泊爾”。

在安娜普爾納雪山的臂彎中,坐落着尼泊爾旅遊勝地博卡拉,這裏是極限運動者和徒步登山者的天堂。不過,對世界各地的遊客來説,要欣賞這裏的如畫美景“道阻且長”。博卡拉的老機場運力極為有限,國際旅客往往要先到首都加德滿都轉機,乘坐旅遊大巴顛簸幾個小時才能到博卡拉。在博卡拉建設一個新機場,是尼泊爾人的願望。中國企業正在建設的博卡拉國際機場,將為尼泊爾連接世界打開新通道。潘迪表示,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對推動尼泊爾旅遊業發展至關重要,尼泊爾需要修建更多鐵路和公路。

潘迪對修建西藏吉隆至加德滿都的跨境鐵路寄予厚望。位於西藏日喀則的吉隆口岸海拔1800多米,自古是中國與尼泊爾交往和通商的要道。如今,頻繁往返於加德滿都和吉隆之間的尼泊爾貨車車流,展現邊貿繁榮景象。潘迪表示,跟現實需求相比,目前連接吉隆和加德滿都的基礎設施還遠遠不夠。2016年他就曾為跨境鐵路項目到訪吉隆,他熱切盼望跨境鐵路開通後“促進雙方商貿和人員往來”,歡迎“中國朋友未來通過跨境鐵路到尼泊爾旅遊”。

珠峯見證兩國友誼高度

穿越喜馬拉雅山的中尼跨境鐵路寄託着“天塹變通途”的夢想,也孕育着促進兩國跨境合作的又一次重大契機。珠穆朗瑪峯見證了兩國悠久的交往歷史,喜馬拉雅山脈成為連接中尼友誼的紐帶。

2020年,兩國元首共同宣佈珠穆朗瑪峯新高程,標註了兩國友誼新高度。“這對全世界來説都是歷史性事件。”潘迪説,尼中測繪部門經過辛勤努力確立的珠峯最新高程,不僅是屬於尼中兩國的知識資產,也刷新了全世界對世界第一高峯的認知。“世界各地的人們對珠峯從此有了新認識。”

從兩國共同測量珠峯高度的合作中,潘迪看到了尼中深化科研合作的廣闊空間。回顧新中國發展史尤其是改革開放史,潘迪認為,中國騰飛的關鍵因素是把科技視為“第一生產力”,高度重視科技進步。面對世紀疫情,中國科技戰疫更是大顯身手,站在疫苗研發的全球“第一方陣”。

“尼泊爾非常渴望像中國一樣發展科技。”潘迪高興地表示,2019年尼中就合作建設馬丹·班達里科技大學達成了共識,尼泊爾希望在中國的幫助下將這所大學建成世界級高等學府。這所以推動尼泊爾科技發展為宗旨的高校建成後,將成為尼中攜手並進、分享知識與技術的象徵。

策劃/牛寧

審核/毛莉

文案/吳正丹

翻譯/吳正丹

配音/牛寧

採訪/毛莉 張六陸 趙壹晨 吳正丹

後期/趙壹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40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在中國當大使】“即使意識形態不同,也能看到中共的成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