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強颶風“雙擊”美國敲響氣候警鐘
新華社華盛頓9月8日電 新聞分析:強颶風“雙擊”美國敲響氣候警鐘
新華社記者林小春
“哈維”剛走,“艾爾瑪”又來,美國再一次準備迎戰強颶風。與此同時,大西洋上又有兩場颶風威力迅速增強,並可能登陸。那麼,今年美國的颶風季是否不同尋常?氣候變化又在其中發揮什麼作用?強颶風頻發是否會成為新常態?
前所未有
在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的小哈瓦那社區,購物者正等待購買膠合板。
據美國國家颶風研究中心的報告,當地時間8日早些時候,“艾爾瑪”從最高等級的五級颶風降至四級颶風,然後又於當晚重新增強為五級颶風,持續最高風速達到每小時260公里。專家預測,“艾爾瑪”的破壞能力可能超過剛剛重創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哈維”。
“‘艾爾瑪’將是史詩級的,可能比我們以前所看到過的颶風都要更強大,”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推特上警告説,“注意安全!如果可能,請撤離颶風路線。”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著名颶風專家菲利普・克洛茨巴赫對新華社記者説,從侵襲美國的颶風數目看,這僅僅是今年的第二場,所以“還不是太不同尋常”。但他強調,雖然美國曾在同一年經歷過4場三級以上強颶風登陸,但“此前美國(在同一颶風季)從沒有遭受過兩場四級颶風的襲擊”。
每年6月至11月為大西洋颶風季。據統計,一個颶風季平均出現12場風暴,其中6場成為颶風,3場增強為三級以上的強颶風。平均每兩年,美國沿海地區遭到包括一場強颶風在內的3場颶風襲擊。
值得注意的是,在“艾爾瑪”即將登陸之際,本週大西洋上又形成了兩場新颶風。截至8日晚,其中的“喬斯”已增強為四級颶風,而“凱蒂婭”也接近成為三級颶風。美國國家颶風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埃裏克・布萊克在推特上寫道,“同時有3場颶風威脅登陸……這是前所未有的。”
氣候變化
氣象部門稱,“艾爾瑪”目前已是大西洋2007年以來最強烈的颶風,正向美國本土進發。
美國密歇根大學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專家理查德・魯德教授對記者説,每年大西洋颶風季情況都不相同,但今年是一個“典型的活躍年”。
魯德解釋説,颶風不僅圍繞風眼循環流動,而且也有垂直方向的構造,其風眼牆大致上下直立。在颶風活躍年份,海洋比較温暖,而上層對流層的風速相對較弱。如果上層對流層風速較強,那麼颶風垂直結構的形成能力將受到抑制;活躍年份的另一個特點是源自北非的氣候擾動支持這些颶風形成。“今年,所有這些特徵都存在。”
那麼,氣候變化對這些颶風有影響嗎?魯德説,大氣温度、海洋温度和海洋熱含量都在升高,“所有已形成的風暴都處於這個變化、變暖的氣候當中,因此很難想象變暖對這些風暴沒有影響”。
他指出,科學家們正越來越多認同“全球變暖正讓今天的颶風不同於50年前的颶風”的觀點,其不同之處可能在於降雨多出大約10%,從而使其影響超出我們可能已經準備好應對的範疇。“2017年風暴帶來的極端降水和巨大的地理影響範圍與氣候變暖(的影響)是相一致的。毫無疑問,(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放大了風和風暴潮對沿海地區的影響。”
但克洛茨巴赫卻謹慎地説:“很難肯定地説氣候變化涉及在內。過去幾年,大西洋實際上處於一個颶風相對平靜的時期。在‘哈維’之前,美國已經歷了沒有強颶風登陸的最長時間紀錄。”
新常態?
當地時間9月8日,颶風“凱蒂婭”逼近墨西哥特科盧特拉。
放眼未來,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兩場接連發生的強颶風是否會成為新常態?克洛茨巴赫説,強颶風接連發生其實“較為常見”,“1961年,大西洋上的前5場颶風都是強颶風。從登陸方面看,上一次有兩場強颶風登陸美國,是2004年的‘伊萬’和‘珍妮’”。
魯德卻認為,兩場接連發生的強颶風登陸美國大陸“確實不同尋常”。“在可預見的未來,至少在接下來幾十年,氣候將繼續變暖,因此新常態將是‘改變’。天氣在改變,因此風暴統計數字在改變,我預計極端風暴將變得更加頻繁、更加極端。”魯德説。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來,在氣候政策上開歷史倒車,不僅不承認氣候變化的科學性,而且退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魯德批評説,特朗普的氣候政策“短視,而且是毀滅性的”。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水文與大氣科學系的傑弗裏・克格爾教授認為,兩週兩場強颶風再次敲響了氣候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