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企專員上門服務近千家企業
城市治理 微創新
疫情期間3小時內為企業解決社保緩繳需求;3天之內商定公司“燃氣改造”方案,讓“辦不成事”快速辦成;一場50人的羽毛球賽搭建起銀行、律所、企業、政府的連心橋;向企業宣傳政策措施1200餘次……作為東城區的一項“微改革、微創新”舉措,“紫金駐企專員”制度試運行一年來,曬出了亮麗的“成績單”,向派駐企業交出了滿意“答卷”。截至目前,32名“紫金駐企專員”的“上門”服務已輻射企業近千家,組織政策解答、資源對接等“紫金超市”活動500餘次,為企業解決問題需求近千項。
去年10月,東城區在“紫金服務”品牌的基礎上,延伸推出了“紫金駐企專員”工作制度,將政府部門和街道的優秀幹部脱產派駐到重點“服務包”企業、百強企業、上市企業、獨角獸企業及成長性好的中小微企業,為企業“一對一、面對面、點對點”提供服務,把“最多跑一次”升級為“服務送上門”,全方位構築起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更是切實為羣眾、為企業辦實事。
東城區發改委副主任崔紅雁介紹,“紫金駐企專員”制度的創新突破主要體現在服務機制、服務模式、協同共建三個層面。在企業服務機制的系統性方面,探索形成了“上門服務企業四天,總結覆盤一天”的模式,建立了“駐企專員吹哨、服務管家統籌、責任部門報到”機制,對企業需要協調的困難和需求“精心辦、全力辦”,做到“扶助不代替、到位不越位、幫忙不添亂”。
在政企共建共贏的協同性方面,專員隊伍深入到企業一線,緊密關注企業、樓宇、園區發展,發揮着穩存量、引增量、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探頭”作用。同時,還積極引導轄區企業與街道、社區攜手開展文明城區創建等各類公益活動,成為政企之間的“加號”,發揮出了“1+1>2”的效應。
在助力企業紓困解難的同時,駐企專員還積極發揮“前哨”“探頭”作用,助力穩存量、深挖發展“蓄水池”,引增量、備足發展“源動力”。今年以來,為東城新引入或新設立企業40餘家,為區域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馬上就訪
把政策、服務送到企業家門口
去年10月中旬,東城區科學技術和信息化局四級調研員張帆有了一個新的身份——紫金駐企專員,他是東城區首批駐企專員之一。從那時起,他便紮根企業,帶來東城區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的各項舉措,把各項政策和服務送到企業家門口。
每週,張帆的工作安排得十分充實:週一到週四分別到所負責的4個企業,企業會給他專門佈置一個工位,在那裏,他與企業員工一同辦公,一起參與企業成長。每週五,他要和其他駐企專員一同回到區裏參加例會,總結、覆盤過去四天的工作,並交流遇到的問題,眾人羣策羣力,一同為企業解難題。
去年5月份,張帆所在的東城區科信局剛好發佈了一個針對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和促進信息化建設的資金項目。到了瀚海集團,張帆就把這個政策一併帶了過去。“當時,我就告訴他們有這個政策,並告訴他們申報的流程、準備哪些材料,比如企業的基本信息、財務報表、税收情況等。當時還幫他們去跟相關科室對接。”張帆説,從提交申請到資金撥付到位,只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31萬元專項資金如同“及時雨”幫助企業在疫情下紓困。
從一名機關幹部到一名駐企專員,身份上的轉變也促使張帆的工作觀念和思路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要提高為企業服務的意識,真正地通過駐企工作了解企業現狀、發展需求、面臨的實際困難等。在一線,工作很瑣碎,但是有一次,一個企業給我反饋説,他們享受到了‘海底撈式’的服務,這讓我非常欣慰,因為這項制度讓企業真正感受到了政府的温暖和重視。”張帆説。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