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環球網
"除非有個國家比美國還強大,不然韓國肯定站美國"
2022年3月10日早晨,韓國第20屆總統大選結果出爐。
來自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黨的候選人尹錫悦以0.7個百分點的微弱優勢當選新一屆韓國總統。
就本屆大選所反映出的韓國政治、社會問題,觀察者網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董向榮。
觀察者網:今年的韓國總統選舉異常激烈,但雙方候選人都不受選民歡迎。選舉期間不斷浮現的醜聞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力,這是否影響了民眾對政策的理解與判斷?
董向榮:這應該是比較明顯的。當大家的目光都聚焦於醜聞時,就會忽略候選人在政策方面的主張,特別是在一些細分的領域內的主張。
而候選人自己的選舉活動主要集中在相互攻擊上,政策的博弈或者説對自己政策主張的宣講,很少佔據媒體版面,因此看上去沒有特別明顯的政策交鋒,這並沒有給選民更多仔細比較其政策優劣的機會。
觀察者網:在網上流傳着一些截圖,有的韓國網民在選舉結束後才發現尹錫悦主張醫療私有化。這令人聯想起當年英國脱歐時,很多人根本就不瞭解具體的政策及其後果,憑好惡亂選……董向榮:從好惡的角度來説,這屆非典型的選舉確實有個特殊之處。以前大家主要根據好感度來選,這次好像主要根據非好感度來選——我實在討厭對方那個候選人,所以就選擇一個不那麼討厭的候選人,即所謂的“兩害相權取其輕”。選舉成了態度的表達、立場的表達,而不是對施政綱領的認同與否。在這樣的情況下,選舉就更不可能圍繞政策展開了。
韓國大選後,社交媒體上的討論。圖片來源:網絡 觀察者網:對於韓國來説,這是一次相對特殊的選舉,但放到世界範圍看,與英國脱歐公投和近兩屆的美國總統選舉倒也很相近。這是不是可以説存在一波“西式民主”的“劣化潮”?又能否從國際的大氣候,以及韓國國內的小氣候來分析這種劣化?董向榮:確實,如果我們觀察近年一些國家的選舉,就會覺得為什麼通過西式民主層層選拔的機制安排,最後推到前台讓大家選的竟然是這麼兩個人?!經過多次選舉的“西式民主”國家,它的政治有一個發展趨勢:民眾對政治領導人的崇拜、敬仰、信任越來越少,普遍呈現“去政治化”的狀態。做總統也好,做國會的議員也好,被越來越多的人看成只是一個工作而已,不再賦予它特別多的政治含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也是一種進步。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和西式政治機制的安排,會讓比較有煽動性的政客獲得更大的機會。有的候選人,雖然有很大的缺陷,但黨派還是會看重他對選民的吸引力,把他推到前台來,先拿下選舉再説。韓國自然也存在這樣的趨勢。另外,韓國的政治羣體也在發生一些變化,原來我們説的“386”羣體(觀察者網注:“386世代”一詞在1990年代出現時,指在1960年代出生,1980年代成長的30多歲人士),已經到了60多歲,在逐步退出歷史舞台的核心。登上舞台中央的是更為年輕的羣體,他們在政治上的發言權變得更大,而他們選人的標準跟過去我們所理解的不大一樣,例如現在很多西方國家的政黨、政府中出現了80後的領導人。根據非好感度來選人,對韓國來説,本屆是最突出的一次。至於它是逐漸固化成這樣的形態,還是在一定條件下出現的,還是存在不確定性。 觀察者網:經過長期的西式選舉制度的薰陶,有些選民可能也會對整套機制有新的看法。比如,選民吐槽醫療私有化只是候選人説説而已,不會真的實行,因此不影響他選擇尹錫悦。我們以前分析西方選舉制度時,經常批評候選人開空頭支票,騙取民眾的選票,但實際上,許多選民是不是也早已領悟到了這一點,只是沒有路徑去改變,而形成了賭某項政策不會實行的消極對策?董向榮:實際上幾乎所有的選舉,選前的承諾在實現上,都是要打很大折扣的。不僅是韓國,還又其他採用西式選舉的國家都是這樣。一屆政府,即便在它上台以後,有百分百的意願將競選承諾付諸實施,但實施過程與結果會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遠遠低於選民的期待。其實也有點像我們每個人,年初制定計劃到年底的時候,回顧一看,要腰包鼓鼓、肚皮扁扁的目標,根本就沒有實現,甚至結果是完全相反的。執政前的承諾,和執政時遇到的問題,在很多方面可能不太一樣。這裏面既有主觀“騙取”選票的因素,也有客觀上對問題認識不足、實際阻力超出預期等因素。所以選民在選擇的時候,往往只是看一個大方向或者態度。比如説,他是保守派的候選人,有親美等等態度和自己比較吻合,你就認為他的政策會比較符合自己的利益。再比如,韓國保守派候選人對企業比較友好,他可能更側重經濟增長,這個觀點跟你的態度比較吻合,所以你就選擇他。至於具體的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實現,都要打很大的問號。
首爾30坪型公寓的平均價格曲線 觀察者網:就這次選舉的具體議題而言,有一個影響選票流向的重要因素是房價的飆升。像韓國這種相對發達的經濟體,樓市一般較少出現特別劇烈的波動,您認為這次房價飆升的原因是什麼?董向榮:在我看來,房價問題確實是影響本次選舉的最重要議題。韓國近年來的房價上漲,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個確實是房地產政策的問題,過去這幾年文在寅政府的房地產政策,是很不成功的,通過提高交易税、保有税等方式來打壓房價並沒有實現原有的目標,反而是越打壓、越上漲。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國際大環境和國內小環境的變化。新冠疫情爆發後,很多人都希望改善一下住房條件,小房子想換大的,羣居的想要自己獨住,租房子的想要自己買房子,住房需求就暴漲了。又因為韓國面對疫情采取了比較寬鬆的經濟貨幣政策,部分資金自然會流入樓市。包括美國等很多國家,疫情以後房地產的上漲也是非常明顯的。但是老百姓不會做這種國際比較,也不會理解政府採用這樣的一些政策是要克服什麼困難。其實兩位主要候選人都提出了新的房地產政策,希望擴大供給以平抑房價,甚至李在明的政策更實用,但是選民對現政府是不滿的,因此拒絕投票給執政黨的候選人。儘管李在明提出“政治交替”,與現政府保持距離,但是選民還是不買賬。 觀察者網:尹錫悦上台後,他有什麼手段能解決房價問題嗎?董向榮:按他自己的説法,主要還是提供更多的房屋,特別是面向當前有剛需的人提供可以負擔的房屋。增加供給是緩解價格上漲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如果能夠有效地提供200多萬套房屋的話,還是能夠解決一些問題的。而且最近一段時間,韓國的房價其實已經是比較穩定的狀態了,因此他還是有一定機會能夠控制住房價,藉此讓人民有獲得感,而不是被剝奪感佔據上風,這樣對他的執政會比較有利。 觀察者網:文在寅當時也想通過建新城解決房價問題,但是在操作中又爆出腐敗案件,所謂的“進步左翼”內部好像一直難以建立一個有效的反腐機制?董向榮:被爆出的房地產腐敗案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這是顯而易見的。從主觀上來説,文在寅政府可能確實是想打壓房價的,但是政策結果很不理想。韓國社會的主流精英,還是保守派居多,進步派在經濟、社會、政治管理的人才儲備上,我覺得是偏弱的。所以,它的一些政策可能前後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相互抵消,執行的效果往往很不如人意。在反腐方面,其實可能保守派的腐敗案件也不少,很難説是進步派內部反腐機制的問題。反腐無問立場。
截圖來自視頻 觀察者網:這次男女對立問題也吸引了選民的注意力。韓國社會確實長期男女不平等,不時爆出性犯罪大案,出現強烈反彈可以理解。但很多國家也有類似的問題,比如美國也有轟動的性騷擾、性剝削案件,引發了社會運動,甚至檢舉揭發性騷擾都有了氾濫的現象,卻似乎沒有引起像韓國的“拿捏手勢”那樣泛化的男女對立,如何理解這其中的韓國“特色”?董向榮:近年女權運動的興起是歐美等發達國家比較普遍的現象,但是好像只有在韓國演化成了尖鋭的政治問題。在韓國男女平等的問題上,我覺得需要有一個客觀的評價,那就是,在全世界的主要發達國家裏面,韓國男女不平等的程度幾乎是最嚴重的。韓國女性的社會地位還是比較低的,在國會和各政府部門中女性領導人的比例極低。有些韓國男性到中國以後,對於中國女人在家庭當中的地位,都可能有點沒法接受。如果看到中國男人在廚房做飯,很多韓國男性都要嗤之以鼻。但是在現代社會,女人和男人同樣出來工作,或者即便女人不出來工作,在家帶孩子、操持家務,也承擔了非常繁重的勞動,她們當然需要男性也來承擔家務,或者説至少能給她們應有的尊重。韓國在男女平等這方面做得確實是比較差的。韓國進步派通過設立女性家族部,或者通過提高女性參政議政比例等一些政策的傾斜,來確保女性的正當利益,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一個現代社會不充分尊重女性的話,那麼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少子化”。韓國女性如果覺得自己在婚後難以得到應有的尊重,她就可能選擇不結婚、不生孩子。韓國男性這邊,大男子主義的傳統太強烈了,男性一直受到優待的情況,則被他們視為理所當然。韓國男人的壓力也大。男性要服兵役,而女性不用服兵役就可以直接進入職場,這讓很多年輕男性認為自己也付出了很多。在家庭中,有的男人下班也不回家,甚至恐懼回家,老婆或家裏其他人會覺得你早回家了,是因為在工作上沒什麼事情,沒有多賺錢。現在韓國的男女性別對立嚴重。大家好像都勞苦功高,都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被認可,自己的權利沒有受到尊重。其實還是因為整個社會壓力非常大。在“壓力山大”的情況下,男女之間的衝突就成為一個出口。這是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外溢到了政治領域。
選前一個月,尹錫悦在《外交事務》刊文稱要鞏固韓美同盟。 觀察者網:外交方面,尹錫悦應該説是一個明顯親美的候選人,但是他在選舉宣傳中,也有一些看上去比較中立的話語。比如他説“永遠不應該被迫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必須始終堅持以不損害本國核心安全利益為原則立場”。您覺得這只是選舉裏面的話術,還是説國家安全對韓國而言依然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從旁觀者的角度看,朝鮮擁核的第一目標還是阻止美國顛覆其政權,很難想象朝鮮會對近在咫尺的韓國使用核武器。普通韓國民眾真的相信朝鮮會那樣做嗎?或者相信兩國再次爆發大規模戰爭嗎?董向榮:韓國人感受到的安全威脅是實時存在的,為什麼説韓國人壓力大呢?因為他們,特別是年輕人,除了現在其他國家青年同樣面臨的經濟社會壓力,比如上有老下有小、找工作什麼的,還有非常無形的壓力,就是來自北邊的安全壓力。當然,北邊也面臨來自南邊的壓力。像中國這樣大國的普通民眾,對國家安全、軍事安全幾乎是沒有任何擔心的。這種輕鬆的心態對於韓國人來講,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情。因為幾乎每個男人都要去服兵役,他們對這種身邊的安全威脅,體會是很深的。所以,即便是“進步派”政府執政時期,韓國的安全支柱也是韓美同盟。保守派尹錫悦這樣説,包括它鞏固韓美同盟等親美的説法,是表達了大部分韓國人的看法。這是毫不含糊的。差別在於,進步派可能更強調在韓美同盟基礎上的自主。我們要基於韓美同盟這樣一個基本的客觀事實,來觀察韓國的外交動向的調整。 觀察者網:中國產業在向上攀升,未來跟韓國的競爭很可能會更為激烈,這是不是會導致中韓之間出現結構性的問題?本來它在軍事上跟美國同盟,經濟上跟中國密切合作,但未來會不會出現一種根本性的改變?董向榮:中韓關係是比較脆弱的,一個泡菜,一件衣服,一次短道速滑比賽,都能裹挾中韓關係。這是很不應該出現的,是理性不足的體現。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警惕,傳統的中韓關係是互補關係為主,我賣給你什麼東西,你恰巧也需要,而且你自己不生產,雙方互相不形成競爭。但是,隨着中國產業的提升,競爭力更強了,在很多領域特別是高科技領域可能中韓會面臨着直接的競爭。如何來管控中韓之間在某些產業領域內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我有一個提法,就是要避免中韓產業競爭的“短道速滑化”。中韓可以競爭,但目標是要“更高更快更強”,要依照基本的規則來競爭。在競爭當中我們也可以有合作,比如説我請你的教練員過來,雙方的隊員也可以到對方那裏訓練,甚至歸化到對方,形成一種良性的競爭。要避免因為競爭而喪失基本的理性,沒有對規則基本的尊重,把一些小動作視作理所當然,不接受判決的結果,那就沒有辦法進行一種良性的競爭。你是不是犯規了,不是我説了算,也不是你説了算,而是裁判説了算。如果你認為裁判説了不算,你可以繼續上訴,國際滑聯或者國際奧委會説了算。如果對這些規則和裁判機制都不承認的話,還參加比賽幹嘛,對吧?所以不管是中方還是韓方,都要有對規則的基本的認知和敬畏。我覺得中韓之間,要避免冬奧會當中出現的那種互相攻擊和謾罵,而要走向一種比較良性的競爭,讓兩個國家都能夠分享到高科技發展的收益。而不是説,某一方就是要動手動腳擋住對方,不讓它發展。這肯定是不行的,不管是中國不讓韓國發展,還是韓國要打斷中國的發展趨勢,都是令人無法接受的。好的關係不是相互阻擋和打壓,而是相互成就、共同發展。當然目前來看,追求良性競爭還只是一種理想狀態。未來中韓之間其實面臨着比競爭更嚴峻的問題。當前中韓之間的產業鏈、供應鏈密切交織。如果國際格局繼續向分裂方向演化,韓國在分裂格局中毫無疑義將選美國一邊。除非出現一個明顯比美國還要強大的國家。所以,未來的中韓關係主要還是取決於國際大勢。
中韓經濟上關係越來越密切 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觀察者網:不過中國羣眾對韓國還有一種觀點,就是覺得美國在操縱韓國,觀察韓國選舉什麼沒有太大意義。您怎麼看待美國在韓國的影響力,有沒有什麼侷限性?董向榮:我覺得只要它是合法的,只要韓國人不抗拒,這樣的影響力就是可行的,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肯定是希望獲得某種對自己有利的影響力,這也是促進兩國關係發展的最關鍵的問題,兩個國家需要找到共同的利益。比如説中韓現在的經濟相互依賴,在疫情當中也開放了快捷通道,這些就是符合兩個國家共同利益的事情,我們就很容易談妥,形成基本的共識。但如果你是片面地去影響別人,這就要交換利益。美國可能對韓國政治的影響力非常大,反過來它也對韓國提供了安全保障。在俄烏衝突爆發後,有些非北約國家着急加入北約,美國的盟友更加堅定地站在美國一邊。不管美國可靠不可靠,有重大安全焦慮的韓國民眾希望抱緊美國大腿的想法,幾乎是本能的反應。這對選情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如果中國提供不了類似的保障,或其他可以和巨大的政治影響力相互交換的利益,那麼也很難追求像美國那麼大的影響力。有人説經濟影響力,但是與安全相比,經濟是比較下位的、從屬的議題,安全的優先性是毋庸置疑的。
2019年,韓國總統文在寅任命尹錫悦為檢察總長。圖自海外網 觀察者網:最後再提個預測性的問題。韓國的“青瓦台魔咒”已經舉世聞名了,但是文在寅本人始終沒有被反對派抓到什麼把柄,而且目前在選民中還是有相當的好感度。您覺得他卸任之後前景怎麼樣?是否能躲過尹錫悦一直聲稱的“清算”?董向榮:尹錫悦畢竟是做檢察官出身的,一直就在幹辦人的事。你很難設想他的思維習慣會改變。就像醫生覺得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病一樣,不知道這個習慣會不會帶到他的總統任期當中。治國理政比辦人要複雜得多。他原本是進步派的,因為政見不合、黨內鬥爭,才轉到保守派這邊。考慮到他和檢察系統和現政府瓜葛很深,很有可能出現“清算”的情況,不光是文在寅,可能會有一大批人被調查。甚至大選結果公佈當日,青瓦台網站請願欄已經貼出了“禁止李在明緊急出國”請願書,幾萬人簽署支持。可見民間已經擺出了“清算”另一個候選人的架勢。目前青瓦台網站上已經找不到該帖,有關部門採取了非公開處理方式。政治清算並不是純粹的合法的追責,而是夾雜着諸多報復的內容。政治清算不是韓國民主政治的幸事,而是一種頑疾。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説,如果政治清算劣習不改,即便不在青瓦台辦公,也很難擺脱所謂的“青瓦台魔咒”。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