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華俄後裔的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中新社呼倫貝爾8月26日電 題:華俄後裔的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中新社記者 張瑋

  “我的學生現在都遍佈中外了。”55歲的華俄後裔(俄羅斯族)格拉妮婭經營着自己的列巴坊,每到夏季,源源不斷的遊客會找上門向她討教列巴製作工藝。

通訊:華俄後裔的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資料圖:90後俄羅斯族姑娘介紹自己手工做的三角琴。 韓金龍 攝

  26日,來自中國多地的40餘家媒體,跟隨“青青草原行・2017主流媒體蒙元文化蒙古源流草原馬道旅遊線採風活動”走進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探訪華俄後裔的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額爾古納市位於中國東北部,與俄羅斯隔額爾古納河相望,這裏是中國華俄後裔最大的聚居地,有華俄後裔7800餘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淘金和採伐男子與俄國女子繁衍生息華俄後裔,目前,已發展到第五六代,當地百姓仍保留着俄羅斯族的傳統民俗文化。

  記者走進位於恩和俄羅斯民族鄉的麗麗婭列巴坊時,格拉妮婭正在教二十多個遊客製作列巴,其中還有四名法國遊客。

  格拉妮婭是第三代華俄後裔,她告訴記者:“這手藝我從記事起媽媽就教我了,列巴以白麪、黑麪為主料,用‘列巴花’做引子,糖、雞蛋、稀米丹、各種自制野果醬、果乾等做輔料,用土爐烤制而成。”

  法國遊客Manon説:“這真是太有趣了!我曾經去俄羅斯旅行時見過製作列巴,但那都是流水線作業,並沒想到最原始的列巴製作技藝是這樣的。”

  如今俄羅斯列巴製作技藝已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還有俄羅斯族古老建築――木刻楞、俄羅斯族民間舞蹈、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木刻楞”是華俄後裔農村傳統風格的獨門獨院式住宅,建築工藝獨特。它的建築材料以木材(包括原木、木板)為主,其牆身全部由原木疊摞而成。

  曲德祿是額爾古納當地為數不多的俄式手藝人之一,他説,“從老一輩俄羅斯族開始,我們的住房就一直以木刻楞為主,現在遊客也都願意住木刻楞,願意體驗和學習這樣的建築方式和風格。”

  來自新加坡的遊客林寶鳳曾來到這裏與華俄後裔生活過一段時間,她説:“這個民族充滿激情的狀態和永遠快樂的心態從他們的舞蹈中就能感受到,我這次來就是為了認真地學習俄羅斯族民間舞。”

  華俄後裔繼承了俄羅斯人熱愛生活的特性。每年的耶穌復活節是他們的“春節”――“巴斯克節”。節日期間,他們將房屋打掃乾淨,烤列巴、染彩蛋,親朋好友互相宴請、互撞彩蛋以示友好和節日祝福。只要有琴聲,不分地點、無論年齡,都會歡快地跳上幾曲俄羅斯民間舞蹈。額爾古納官方表示,當地獨特的華俄後裔民風民俗每年吸引着大量遊客,在保護為先的基礎上,希望通過發展旅遊更廣泛地傳承民族文化。

  數據統計,2016年額爾古納接待中外遊客483.6萬人次,同比增長5.7%。(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25 字。

轉載請註明: 通訊:華俄後裔的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