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莊8月12日電 題:親子“陪伴”課走俏中國年輕父母力爭告別愛的“失陪”
中新社記者 李茜
跟以往週末一樣,靳穎和老公一起上課,學習如何有效地陪伴孩子。當下中國的年輕父母,無論是把孩子交給老人代養的“顯性失陪”,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依然把手機捧得像個寶的“隱性失陪”,都使得父母和孩子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父母和孩子通過互動建立彼此信任。翟羽佳攝
“失陪兒童”的孤寂引發的傷害會滲入孩子的心靈。有專家指出,長期處於親情飢渴狀態的孩子極易形成叛逆、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的性格特徵。
已是兩個孩子母親的靳穎,曾因忙於事業而把“大寶”交給公公、婆婆帶。當醫生告訴靳穎,大兒子出現的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是隔代教育造成的,靳穎心中有了強烈的念頭,在最大限度補償“大寶”的同時,“這種情況決不能出現在二寶身上”。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隔代教育”的現象。隨着中國施行“全面二孩”政策後,年輕父母自己照顧“二寶”,而將“大寶”交給老人也較為普遍。教育專家指出,“隔代教育”容易產生溺愛,導致孩子與父母有感情隔閡,影響孩子個性發展等。
為騰出時間陪伴孩子,靳穎換了一個半天工作制的崗位。靳穎的老公也把大部分應酬推掉,每個晚上和週末都會陪在孩子身邊。靳穎稱,曾經在家沉默寡言的老公在試着與孩子增加溝通之後,老公也變得開朗了。“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我們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
年輕父母放下手機陪伴孩子。翟羽佳攝
“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讓“85後”父親周樂認為“照顧孩子應該是女人的事”。為此,在外地工作的周樂常被妻子抱怨“不管孩子”。而近幾年在中國熱播的明星親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兒》引起全民對“父親缺席家庭教育”的熱議,也引發了周樂的反思。
“一個家庭中,父母都伴隨孩子成長才是完整的。”周樂説,古訓“子不教,父之過”並不過時。通過翻閲教育書籍並諮詢教育專家,周樂提高了回家的頻次,並打算換個本地的工作。
天津師範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劉蘭是一家河北兒童成長中心的創始人。她為年輕父母開設課程,通過親子互動增加親子交流和彼此信任,也為年輕父母準備了心理學、情緒管理學以及夫妻相處之道等課程。“由於當下年輕父母對‘陪伴’教育的重視,這種新穎的理念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劉蘭表示,雖然她的教育理念來自國外,但像她這樣的教育機構在中國逐漸“開花”,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加入“陪伴”的學習中。
劉蘭説,中國的“隔代教育”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並非與“父母教育”相悖。在不得已選擇“隔代教育”的情況下,父母陪伴的參與度必須充分,而且必須是“有效陪伴”。
隨着年輕父母對教育的重視,瞄準這一市場的相關微信公眾號走紅。這些公眾號常發文給年輕父母,建議如何把高質量的陪伴融入孩子的生活中。
河北師大教育學院心理系副教授袁立壯表示,有效陪伴與陪伴時間關係不大,其重要條件是家長從內心到外在言行都是和孩子在一起。“陪伴”課程的走俏,反映當代家庭教育正在從重視量向重視質轉變,家長以自我為中心思考孩子問題的傳統教育觀念正在轉變為以是否有利於孩子成長為中心的科學教育觀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