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背後的戰爭
美國退出的決定意味着形勢再次突變,無論誰當選,都將接手一個陷入混亂的機構,承受更大的壓力。
總幹事選舉、美國和以色列高調“退羣”、某些會員欠費、內部政治紛爭加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迎來“多事之秋”。
“這是一個災難性的決定。”
“在高雅的巴黎塞納河左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依舊現代化,但已有些褪色。幾名外交官正在走廊裏來回踱步,他們不知道該組織是否仍有未來。”英國路透社描述的這一幕發生在10月13日,UNESCO選出新總幹事之前,美國突然宣佈退出後一天。
從投票過程來看,這次UNESCO新總幹事的競爭異常激烈。經過5輪投票,原本並不被看好的法國候選人、前文化部長阿祖萊僅以兩票優勢擊敗卡塔爾候選人。
一名知情人士表示,美國在新總幹事選舉進入白熱化階段宣佈退出,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該組織的行政工作,對於即將卸任的現任總幹事博科娃的任期是種破壞。可以看出,美國此舉是想表達對她的不滿。但總體而言,這對新總幹事的競選以及對普通員工的工作沒有實質性影響。大家拿到推進各項工作的預算沒有太大變化,畢竟美國停繳會費已有6年時間。
保加利亞人博科娃的任期從2009年開始。2011年,巴勒斯坦以成員國身份加入UNESCO後,美國暫停支付每年約8000萬美元的會費(佔該組織總會費收入22%)。當時,美國和以色列是該組織194個成員中,14個反對巴勒斯坦加入的國家中的兩個。與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的聯合國安理會不同,UNESCO的決定基於少數服從多數原則。2013年,美國的投票權被取消。
此次宣佈退出,美國稱是針對該組織對以色列有偏見。“我認為這是一個災難性的決定。”法國駐教科文組織前代表丹尼爾·隆多對媒體説,“這嚴重危及該組織根本性質,即具有全球普遍性,並意味着多邊主義基本概念的破裂”。
遭遇“歷史性挑戰”的根源法國外長勒德里昂在發給阿祖萊的賀電中表示,UNESCO正面臨“歷史性挑戰”。她能否解決該組織面臨的危機?據瞭解,由於太年輕、經驗不太豐富,一些UNESCO內部人士不太看好阿祖萊。
知情人士表示,阿祖萊即將面臨的“政治化”問題非常棘手。該問題根植於“基因上的矛盾”。UNESCO的宗旨是“於人之思想中構建和平”,其在聯合國相當於“大腦”,承擔“智庫”的功能。以前,執行局各國席位主要由教育家、藝術家等擔任。然而知識分子工作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他們的想法和方案推行不下去,有些時候,他們的方案就連本國政府都不同意。於是在日本人松浦晃一郎擔任總幹事期間(1999年至2009年),教科文組織規定執行局席位須得到本國政府授權。外交家等政治人物有能力將項目推行下去,但他們與政治的聯繫也隨之帶來“政治化”問題。另一方面,與許多國際組織不同,UNESCO可以締結國際條約,其具有“國際法”的重要作用也為其帶來了更復雜的政治因素。這名知情人士説,UNESCO掌門人既需要學術能力,又需要外交眼光與手腕,以及較強的領導力。
不過,有中國學者認為,該組織整體而言是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其面臨的都不算大問題。復旦大學聯合國研究中心主任張貴洪表示,其他一些聯合國機構可能受國家或者政治集團的控制更嚴重,但UNESCO的活動相對還是比較獨立的。
至於美國宣佈退出的影響,張貴洪認為,肯定會給UNESCO帶來一些麻煩。除了經濟狀況,美國盟友在參與UNESCO工作時會考慮美國的態度,尤其是當該組織想推行與之不一樣的文化價值觀時,這些國家會選擇不合作。中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王學東對《環球時報》表示,1984年,里根政府以UNESCO深受蘇聯影響為由退出,直至2003年重返,當時確實給該組織造成不小影響。但時代已經不同,如今新興國家崛起,世界更加多元,UNESCO不再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可以一手控制的了,這也是美國選擇退出的深層原因。而且,這種退出很有可能只是暫時的。
“現金太少,政治太多”近年來,這個旨在促進教育並捍衞人權的組織,有時還被當做探討成員之間政治或歷史糾紛的“論壇”。美國《紐約時報》引述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高級政策研究員拉普諾爾的話説,如今,UNESCO過於頻繁地被一些國家用於對其他國家發起主要具有象徵意義的“激烈抨擊”。除巴以衝突外,一些成員還利用該組織“一味重複”歷史爭議、爭奪文化遺產歸屬地並挑戰競爭對手的國際合法性。比如俄烏兩國在克里米亞問題上爭執不下,烏克蘭指責俄通過該組織使其吞併行為合法化;塞爾維亞阻止科索沃成為會員國等。美國還指責UNESCO讓敍利亞領導人巴沙爾的代表留在該組織人權委員會。
一名在UNESCO任職的外交官還説,“一些國家正利用拖欠會費來試圖對有關項目施加影響,儘管該組織的宗旨是團結併為各國營造和平氛圍”。比如,日本在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後拒繳會費。
“現金太少,政治太多,UNESCO艱難求生”,路透社稱,巴以問題等政治糾紛帶來的是“經濟危機”。由於缺乏來自美國的資金,在全世界擁有約2000名僱員的UNESCO已被迫削減項目、停止招聘並利用自願捐款彌補虧空。2017年的預算約為3.26億美元,幾乎只是2012年時的一半。“我們必須用更少的錢少做事。”該組織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對媒體説,“我們想展示更好的形象,但沒有資金很難改變我們的形象”。該組織網站顯示,成員共拖欠6.5億美元會費,其中美國拖欠約5.5億美元。
路透社稱,在一些外交官看來,美國退出的決定意味着形勢再次突變,無論誰當選,都將接手一個陷入混亂的機構,承受更大的壓力,因為其未來的資金來源和使命都充滿懸念。
新掌門曾收到多方抗議信贏得這場“至關重要”的選舉、接手危機籠罩的UNESCO的是現年45歲的阿祖萊,她是繼博科娃之後該組織的第二名女性掌門人,也是首位猶太裔總幹事。
儘管存在國際組織所在國公民不得競選該組織最高職位的不成文規定,然而阿祖萊依然在奧朗德的鼓勵下參與競選。在一些希望阿拉伯人能首次執掌該組織的人看來,這是“對阿拉伯國家的冒犯”,法國外長勒德里昂曾收到一封來自50位阿拉伯學者的抗議信。由於阿祖萊具有猶太血統,一些人還在社交媒體上對她發出暴力反猶言論。
路透社稱,所有競選UNESCO總幹事的候選人都表示要致力於“去政治化”。然而阿祖萊勝出的過程就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在外界看來,她出人意料地獲勝得益於地區競爭,是海灣國家之間外交嫌隙的證明。在前幾輪投票中,卡塔爾候選人的得票多於阿祖萊。《紐約時報》説,雖然阿拉伯國家都認為,是時候輪到阿拉伯人領導UNESCO了,但卡塔爾、埃及、黎巴嫩和伊拉克各推出一名候選人,而非共同協調行動,而且埃及與沙特等國家指責卡塔爾支持恐怖主義,與伊朗走近。《紐約時報》稱,UNESCO總幹事選舉採取秘密投票,但阿祖萊在最後一輪“逆襲”獲勝,有可能是受益於卡塔爾與埃及的對抗。
摘編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