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學生:想把中國“特產”帶回家
昆明10月29日電 題:外國學生:想把中國“特產”帶回家
作者 王t
29日,來華參加第十屆“漢語橋”的各國學生陸續踏上回國的旅程。
17歲的欣麗是老撾萬象人,10歲起開始學習中文,如今已講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在中國短暫的參賽經歷更堅定了她的想法:希望學好中文到中國留學,把中國的科學技術帶回家。
此前,在一項由“一帶一路”沿線20國青年參與的評選中,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被稱作中國“新四大發明”。這些高科技的生活方式,正在成為參與第十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的外國學生離開時,最想帶走的中國“特產”。
圖為參加“漢語橋”的外國學生 任東 攝
出發之前,欣麗參觀了昆明高鐵南站。“速度實在太快了!”看着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完善的基礎設施所造就的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鐵路系統,欣麗有些失落:“聽説老中鐵路開通後無法達到這個速度”。
2016年12月,備受矚目的中老鐵路全線開工。因地理、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該鐵路被規劃設計為時速約160km/h的快速鐵路。“雖然這極大程度上改善了老撾的交通條件,但我依然希望今後能將中國的高鐵技術帶回家。”
老撾是農業國,工業基礎薄弱。自1986年實行革新開放以來,該國逐步建立市場經濟體系,經濟得到較快發展。作為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幾年來中老兩國在能源、礦產、電力等各個領域的合作不斷加深。
“中文已成老撾學生的必修課程,大家對中國的關注也越來越多。”欣麗打開微信通訊錄指給記者:“我還結交了許多中國朋友”。
記者看到,欣麗的微信好友有一半是中國人。位於首頁的一個微信羣裏,大家正在激烈地搶紅包。“我有時也會加入,只圖個熱鬧。”欣麗介紹,對她來説,“微信紅包”並不實用。“在老撾,雖然有個別商鋪開通了移動支付,但並不普及。”
與欣麗不同,泰國學生鄧欣妍的家人利用移動支付和網購平台,已唱了多年“生意經”。
作為中國最早的出境遊目的地,2012――2016年間,中國赴泰國旅遊人數從200餘萬人次上升至877萬人次。人數的暴增,使中國的消費模式在當地得到普及。“為了適應中國遊客,我們國家的許多城市已實現了可移動支付。”鄧欣妍介紹。
因家鄉盛產水果,幾年前,鄧欣妍的家人與中國客商合作,經營起了微商的生意。“我們把客人們需要的水果一次性打包運到中國,再由中國的商家分發到每家每户。其間的交易全部通過網絡進行。”
動動手指,貨品就被分銷到了中國各地。網絡給自家帶來的便利,使鄧欣妍看好網購市場。“之前聽新聞説,中國的電商巨頭阿里巴巴計劃在泰國投資。希望我們早日建起和中國一樣成熟的網購交易系統”。
除了已逐步成熟的高鐵、移動支付和網購,年輕的共享單車僅憑兩輪驅動,也已騎向世界更遠的角落。
“聽美國、英國、意大利、德國的同學説,在他們家鄉已經有了共享單車,但我的家鄉還沒有。”蒙古國學生南丁格讚歎道:“無論在哪個城市,按一按手機便可以低廉的成本享受出行的便利,真棒!”。
南丁格表示,高鐵、網購、移動支付,和共享單車都是這個時代了不起的發明。“比起中國小吃、工藝品等物質特產,我最想把中國的科技‘特產’帶回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