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開心果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前段時間去親戚家送東西,他們家有一個8歲的小姑娘。去的時候,剛好碰見孩子在屋子裏砸東西。親戚看了我們一眼,不好意思地説:“説了她兩句,就受不住了!”
孩子在屋內聽到這句話,立即衝出來:“你是説了我兩句嗎?你是罵了我一籮筐的話,還打了我!”説完,小姑娘就回房間了,“砰”的一聲,門被關上了。場面一度尷尬,開心果媽媽送完東西,便回家了。
這樣的場面,家長們或許也碰到過。在生活中,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或者被家長訓斥、責罰了,孩子便也愛生氣、發脾氣,順帶發泄一通。如何讓孩子擁有一個好脾氣,成為了很多家長們之間愛討論的話題。
對於孩子如此發泄,開心果媽媽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踢貓效應”。家長與孩子一起認識了這種效應,或許,就能夠有效管控自己的情緒了。
孩子愛生氣發脾氣,家長不斷講道理?不如帶娃認識“踢貓效應”
從前有一位業務員,在公司的時候受到老闆的批評,業務員心情很不好。晚上下班回到家,看到妻子晚飯還沒做好,便責備了妻子一通。妻子在老公這裏受了委屈,心裏也不好受。在教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就訓斥了孩子一通。
孩子內心也很火兒,但是沒地兒撒,家裏養的貓剛好走了過來,孩子便一腳踢了過去。這下,孩子發泄過後,心情也好了不少。
這,就是“踢貓效應”。在這個小故事中,我們能夠看出,壞情緒是會傳染的!而人們在傳染壞情緒的時候,往往喜歡找比自己“弱”的對象下手。
簡單來説,一個孩子愛生氣、發脾氣,有一方面是由於孩子受到家長壞情緒的傳染,還有一個方面,是孩子不會控制自己的脾氣,喜歡找比自己弱,或者對自己百依百順的人發泄自己的情緒。
孩子習慣性成為壞情緒的“傳播者”,這3方面的影響看得見
1、整個人消極不陽光,心理易不健康
陷入“踢貓效應”的孩子,看待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就容易陷入事情的負面方向。經常傳播壞情緒,時間長了,孩子也總是充滿了負能量,情緒低落,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2、身體易出現問題
《內經》:怒傷肝。
從身體健康的角度來説,一個易怒的人,容易傷肝,這對整個人的身體狀態,有着不小的影響。
3、未來人際社交、工作等易出現問題
在生活中,哪怕是易怒的人,其實都更喜歡和陽光的人打交道。因為,和陽光的人在一起,心裏都是暖的,臉上也總是掛着笑容。這一刻,真的沒有太多煩惱,沒有不開心。
但是和一個愛生氣、發脾氣的人在一起,無論對方有多陽光,都不願意和這樣的人多處,因為太累了。
時間長了,喜歡生氣、發脾氣的人,朋友也會逐漸遠離自己,工作上也容易出現問題。
想要讓孩子懂得控制情緒,“踢貓效應”不但要懂還要遠離
1、家長自我反省,是否有“踢貓效應”
其實,很多孩子出現“踢貓效應”,主要還是源於“學習”,學習對象自然便是家人。家人將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孩子自然也想找個途徑來發泄。
因此,那些覺得孩子脾氣不好的家長,首先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總是對孩子,或者對其他家庭成員發脾氣。
2、帶孩子瞭解“踢貓效應”,關心比自己弱的對象
想要孩子改善情緒的第一步,便是讓孩子去了解“踢貓效應”。孩子在瞭解之後,其實就能理解,自己為什麼會發脾氣,為什麼會將壞情緒傳染給別人。
在瞭解的這個過程中,也是指引孩子,去看到比他自己弱的對象,讓孩子學會關心這些對象。學會了愛,學會了關心,孩子在下一次有脾氣的時候,便不再輕易向對方發脾氣了。
3、與孩子一起,學會轉移情緒,遠離“踢貓效應”
這個方法,適用於所有的家長和孩子。心底有壞情緒,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要做的,不是先責備為什麼有壞情緒,而是學會轉移情緒。
轉移情緒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想想讓自己心情好的事情、想想別人的優點、運動排壓等等。方法有很多,只要真的想讓自己和孩子變得越來越好,總會去找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方法。
逐漸學會了轉移情緒,才會逐漸看淡那些讓自己變得不開心的事情。
開心果媽媽寄語
幸福的家庭,總是一個模樣,充滿着歡聲笑語,理解與包容。而一個不幸的家庭,總能找到點“踢貓效應”的影子。我們,終究是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
今日話題討論:你家有“踢貓效應”的成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