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意也能賺大錢, 賣燒餅攢下七套房, 從此走上人生巔峯
大眾創業的年代,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創業的路子,無論男女老少或者資歷高低,似乎都能在創業的世界裏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創業的這條路上發揮自己的價值。
其實,關於創業,並不是只有高大上的互聯網創業才能讓大家銘記,那些小本創業依舊可以讓你發家致富,只要你能用心去經營,你就能賺得自己的N桶金,變成高富帥或者白富美!
前段時間,北京的一個煎餅大媽火了,在這位大媽的煎餅攤,一名顧客拿到煎餅後,認為大媽少給自己打了一個雞蛋,結果這位顧客被暴擊!煎餅大媽説:我月入3萬,怎麼可能少給你一個雞蛋,此消息一出,引發熱議,許多網友表示很受刺激。
其實,月入三萬的大媽並不是傳説,在浙江金華市賣了8年燒餅的楊師傅和記者談起這個話題時,坦言他靠一個個燒餅攢起家業,養育兒女,最多的時候他有7套房子,還不包括店面。
大家可能不知道,早餐行業一直都是個富礦,這是早餐行業一直以來的一個秘密,有專業機構預測中國人的早餐總消費4年後將達到1.95萬億,嘗過投資房地產的甜頭,那些靠賣早餐發家的人就不會放下這個賺錢的行當。
賣燒餅的楊師傅説,這個行業很多人看不上眼,但是踏踏實實,穩穩當當,利潤也還好,當談到是否會子承父業,楊師傅猶豫了,楊師傅認為,留房子不如留手藝,現在的年輕人恐怕沒幾個能吃得了這份苦了。
很多年輕人看不上這種小的店鋪,但是這種早餐店鋪一旦打開知名度是很受大家歡迎的,很多年輕人看到這些類似的新聞後,就不夢想着去迪拜撿垃圾了,他們想要在國內賣燒餅了!
(圖片均來自互聯網,若侵權請告知)
2009年,浙江金華的楊師傅夫妻在市區開了一家早餐店。楊師傅做燒餅,他老婆炸油條。一個月下來至少能賺3萬元。2009年底,楊師傅就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從那一年開始,他每隔兩三年就會投資一套房產,最多的時候,手上攢了7套房,還不包括店面。
有
網友
紛紛評論
:
我們也去賣燒餅吧,至少住的地方就不用愁啦。也有網友説:
又想騙我去賣燒餅
,
而且一買就是8年。
可是,我們又有誰知道楊師傅的辛苦呢。楊師傅説:“做燒餅在和麪、發酵、火候等各方面都會影響燒餅的口味,所以做燒餅楊師傅選擇全手工。”賣燒餅大叔走紅,因為機器代替不了楊師傅
凌晨1點起來和麪
凌晨4點開始準備烘烤
凌晨5點準備售賣
雖然,做燒餅看起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是把簡單的事做到極致就是最好的。不要看別人賺了多少錢,而是看別人付出了多少努力與辛苦。
不要看不起小攤小販,他們可能學歷沒我們高,工作也沒我們體面,,穿的可能也沒我們好,也沒我們那麼會享受,但是他們每天起早貪黑,靠自己的勞動賺的錢真不比我們少。
(2017-09-05)
大叔賣燒餅8年攢了7套房!他卻説這不算什麼……你也想去賣燒餅?還是先看看背後這些故事
2017-09-03
鄭州新聞廣播
前段時間,北京的一個煎餅攤大媽火了。一名顧客拿到煎餅之後,堅持認為大媽少給自己打了一個雞蛋。大媽辯解不過,脱口而出:“我月入3萬,怎麼會少你一個雞蛋!”消息一出,網上熱議,許多網友表示深受刺激,評論區裏同時湧現出不少類似這個煎餅大媽的路邊攤隱形富豪。
月入3萬元的煎餅大媽不是傳説。在金華市區賣了8年燒餅的楊師傅和記者談起這個話題時,坦言他靠一個個燒餅攢起家業、養兒育女,最多的時候手頭上有7套房子,還不包括店面。
他説,這個行業很多人看不上眼,但是踏踏實實、穩穩當當,利潤也還好。話題一轉,談及子承父業的話題,他猶豫了:“留房子不如留手藝,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恐怕沒幾個能吃得了這份苦了。”
網絡配圖
金華早餐界的財富傳奇
2009年,楊師傅37歲,家住農村,學過烹飪。為了養活一雙兒女,他賣過肉、打過工,村裏的紅白喜事,常請他去掌勺。攢下一些積蓄後,夫妻二人一商量,決定做做餐飲小本生意,於是就在市區的一個弄堂裏開了一家早餐店。
楊師傅做燒餅,他老婆炸油條,維持生計不成問題。此後8年,楊師傅的青春就耗在了麪糰和烤爐裏。楊師傅做燒餅,從零基礎入行,受到吃貨們的追捧,還一度成為“網紅”,現在每天要賣三四百個。一個燒餅賣3元,一根油條賣2元,店裏還賣包子、饅頭、餛飩、豆漿、福建羹……70平方米的小店,7個人輪流招呼,還忙得暈頭轉向。一個月下來能賺多少?楊師傅説,刨除成本,至少有3萬元。
剛開店的時候,楊師傅的燒餅賣2毛錢一個,現在的價格是原來的15倍。“原來吃份早餐兩三塊錢,大家吃得實惠吃得飽最重要。現在,一頓早飯吃下來,十幾塊錢很普遍。大家對口味的要求高多了,大老遠開着車來我這吃早飯的大有人在。”在金華早餐界,楊師傅並不是最賺錢的一個,“江南有一家賣紅糖饅頭的和市區一家連鎖煎餃店,一年可以賺7位數。”
2009年底,楊師傅就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從那一年開始,他每隔兩三年就會投資一套房產,最多的時候,手上攢了7套房,還不包括店面。房產投資為楊師傅帶來了不菲的收益,但也有兩處商鋪投資,砸在了手裏,賣不掉、租不出,自己也用不上。“我不是個做大生意的人,嘗試過很多投資方式,還是憑手藝吃飯最穩當。這個行業很多人看不上眼,但是實打實、風險小,利潤也還好。”
土燒餅漂洋過海
去了加拿大日本
説起自己做的燒餅,楊師傅還是挺驕傲的。從進貨、和麪、調味,再到火候、時間的把控,他都有自己的一番摸索,最終抓住了一羣顧客的胃。楊師傅的燒餅,外酥裏嫩,第一口下去,尤其驚豔。
餅皮上是密密麻麻的黑芝麻,被烘烤得飽滿噴香,一口咬下去,內裏裹着的是翠綠的香葱。和普通的燒餅不同的是,楊師傅燒餅的葱用料十足,薄薄的一層夾在餅間,其鮮嫩的口感與香脆的餅皮對比鮮明……每天,楊師傅的燒餅爐子前,都是等餅出爐的人,餅等人來買的情況少之又少。他説,做了這麼多年燒餅,最難的就是保持產品新鮮、穩定的質量,從顧客的反映來看,他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得還不錯。
“今天早上5點鐘,店裏來了個大媽,説要買32個燒餅。當時我還在買菜進貨,6點回到店裏,她還在等我。”一爐燒餅25個,32個得等兩爐。楊師傅一邊烤餅,一邊和大媽閒聊起來。原來,這麼多燒餅都是要寄到上海的,大媽的女兒在那裏。
“上海的餐飲比金華髮達啊,想吃什麼吃不到,再説這燒餅寄過去也沒有剛出爐的時候好吃吧?”楊師傅有點納悶。“她小時候我常帶她來你這兒吃早餐,她就喜歡吃這家的燒餅,每次回來都來吃一趟。最近,她剛換了工作,一時半會兒回不來,這不就饞了嗎,打電話讓我給她寄去。”大媽説,平時她也會給女兒寄吃的,但都是自己做的,餃子、餅、麪包都寄過,每次寄東西,還會貼上一張用便利貼寫的紙條,一條條地列好保存方法、加熱步驟。這次的燒餅便利貼,她是這麼寫的:“1.收到就放冰箱速凍;2.要吃的時候提前拿出來;3.灑些水在表皮;4.微波爐中火加熱1分鐘。注意:容易上火,不要暴飲暴食。———媽媽”
網絡配圖
前不久,還有一個60多歲的大爺在楊師傅店裏買了30個燒餅。這個大爺,楊師傅看着眼生,不是常客。談話中,他告訴楊師傅,自己旅居日本,這段時間回來探親。在國外的時候,常常想念家鄉的味道,特別是燒餅油條加豆漿的早餐組合。這次回來,他特意跑了好幾家店吃早餐,吃來吃去,覺得楊師傅的燒餅做得好,就決定帶些回去消解鄉愁。
暑假裏,一個常客帶來了一支大部隊:兒子的台灣遊學生朋友們。“我兒子在台灣的時候,跟着他們品嚐了台灣味道。這次他們來做客,我帶他們來嚐嚐金華早餐。”
還有一次,一個老年人訂燒餅,説是在加拿大定居的女兒想吃了……
“我的小姨子在北方做生意多年,早些年回去帶的都是酥餅,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改為帶我家的燒餅了。”燒餅漂洋過海之後還好吃嗎?楊師傅笑着説,他也不知道,倒是從顧客口裏聽過千奇百怪的加熱方法,烤的蒸的煎的都有。“主要吃的還是一份鄉愁吧。不是有部片子叫《深夜食堂》嗎。其實我的店可以叫清晨食堂,客人來來往往都很有人情味的,做燒餅的時候我可以聽到各種信息。天天來的客人一段時間沒來,我也會惦記。你們坐辦公室的人可能體會不到這種感覺。”
楊師傅説,他店裏的食材,用不起市場上最好的,但都是自己家裏人也都在吃的。“包子裏的蔬菜,是批發市場裏的中等貨;炸油條的油一個早上換兩次,是大豆油而不是棕櫚油;添加劑都是符合食用標準的,燒餅裏不放添加劑。大家來我店裏吃就是信任我,砸自己招牌的事不能做的。”
機器暫時還代替不了燒餅師傅
這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互聯網改變了很多傳統行業,實體商品店受到電商平台的衝擊,餐飲行業則插上了外賣的翅膀。8年來,楊師傅的早餐店,倒是變化不大。
“外賣不敢做。店裏等燒餅的人都排起長隊了,本來就是供不應求,哪裏有工夫接外賣的單子。”楊師傅也沒考慮開分店,店裏的核心技術———做燒餅,除了他沒有人能頂上,再開一家店,誰做?
機器換人的想法,楊師傅倒是一直都有。早餐行業招人、留人太難了。店裏的5個工人,就做上午的早餐生意,楊師傅包吃包住,每人給3000元一個月,時不時還有人抱怨工作累、收入低。再説傳統手工做早餐,速度有點慢,如果機器能幫上忙,楊師傅就可以考慮擴張的問題了。這些年他陸續買了六七台機器,光是壓面機就有3台,大多都已閒置。兩台和麪機和的面只能用來做包子,做燒餅還遠遠不能達到楊師傅的要求。
8年做一塊燒餅,楊師傅説,很多微妙的變化、技巧,目前的機器還難以匹敵。比方説發酵,冬天的時間和夏天的時間就不一樣;再説口味,夏天就應該比冬天淡一點;而火候、氣温不同,同樣的温度烤出來的餅也大不一樣。“我烤了這麼多年餅,每次開工前,都要放一塊麪粉進爐試試心裏才有底。光靠一成不變的機械程序,現在還做不出品質好的燒餅。至少在我的店裏,機器還代替不了燒餅師傅。”
楊師傅最近聽説,上海一家著名的小籠包連鎖店引進了全自動包子機,他正打算去嚐嚐,如果口味不錯,他準備買一台回來。
網絡配圖
月薪3000元的早餐工作,
留不住年輕人
早餐行當不輕鬆。楊師傅的作息時間是這樣的:凌晨1點半起牀,和麪、發麪、醒面、買菜、進貨、拌餡……做好準備工作。發麪的時候,可以打個盹,但是又不能睡死。清晨4:30,工人們來了,包包子、蒸饅頭、做豆漿,食物的香氣在店裏瀰漫開來。到了5:30,楊師傅就開始生火,擀麪,準備迎接第一個顧客了。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到上午10點左右,楊師傅就一刻也不離開烤爐了。從擀麪到烤餅,十幾個步驟,他要一個人一氣呵成,再循環往復,一天要做掉100公斤麪粉。顧客排起長隊,絡繹不絕,他忙得連上廁所的工夫都沒有,最多隻有拿起案板上的涼茶喝上一口的時間。圍裙下面的襯衫早已被汗水浸透,手臂上的燙傷紅痕總是在“推陳出新”……客人走了,盤點生意、準備第二天的進貨清單、打掃衞生,直到吃完中飯,楊師傅才能休息。下午,是楊師傅補覺的時候。晚飯後,他睡得很早,因為第二天的工作馬上就要開始了。
“我的睡眠總量不少,但是跟大多數人的作息時間都不一樣,人家睡覺的時候我幹活,人家上班的時候我睡覺。”早餐生意是停不下來的,一年到頭只有春節才能放個假,探親訪友都來不及,哪還有旅遊度假的時間。楊師傅夫妻倆,幾乎沒有帶兩個孩子一起外出歡度過週末,店裏忙不過來的時候,兩個孩子還得過來幫忙。楊師傅的娛樂時間比較少,和朋友聚會的時間也不多,大多數朋友也都是做餐飲行業的。有空的時候,楊師傅最喜歡去顧客口中新開的美食店,嚐嚐東西好不好吃,看看人家的店是怎麼管理的。
45歲的楊師傅是店裏最年輕的一個,當年與他一起學廚藝的師兄弟,有的成了酒店大廚,有的自己開了飯店,只有他守着一家早餐店,日以繼夜地做燒餅。曾經也有90後的年輕人來他的店裏工作,有的是來拜師學藝的,有的是來打工的,但都沒留下來。幹得最長的,做了兩個多月;最快的,三天之後就走了。“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在我這裏每天工作大概7個小時,賺3000元,他們更願意去送外賣。”楊師傅輕嘆了口氣説,勤快點的外賣員,一天可以做70單,每單至少能掙3元錢,相比堅守一家小店,跑腿的活更受年輕人的青睞。
會不會讓子女做早餐行業?楊師傅沉思了一會兒,説了句:“太辛苦太枯燥了,至少現在他們還不會想做。”楊師傅説,他一直在考慮轉型升級的問題,希望換個大一點的店面,把環境、衞生、產品都做些提升,採取入股的方式再引入幾項特色小吃,換種經營模式來做燒餅油條店。到那個時候,店裏做的就不只是早餐的生意了,自己就不用從早到晚地為燒餅忙活了,或許就可以問問兒子願不願意來做燒餅了。“畢竟,留房子給他不如留手藝給他,踏踏實實地打拼過,就不容易學壞了。”
網友説:
@一抹夏微涼灬:我們家附近有一家賣大餅的。也是好幾棟樓房好幾輛車。我打算去他們店旁邊開一家賣燒餅。
@東漢文昭甄皇后甄宓:我們學校買燒餌塊的大叔説,他每月淨利潤一萬以上。
@汲淪蒂捕宰倒:做什麼買賣都比給別人打工賺錢,這是真的。
@_Aseity:不要光看到人家的收入,還要看到人家的辛苦。
@塵埃中一粒沙s:主要是人家有了錢就想着投資,我們有了錢只想着吃。
@木易不是yang:這個是挺賺錢的,但是一般人堅持不下來,太辛苦了。
@一顆兩顆三顆西瓜籽:我家樓下做早餐的那對夫婦,幹了二十年了,有一天失眠我才看到天黑着人家三點多就推車過來開始準備新一天的忙碌,這種苦不是誰都可以的。
@我吐比喝厲害:我也想去賣燒餅!可惜我姓武!好氣啊不然也是年入百萬。
來源:遼瀋晚報、金華日報、新浪微博
廣告
點擊播放
GIF/956K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9-03)
近期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但還是阻擋不了吃貨們品嚐美食的熱情,也阻擋不了各種餐飲店在中國的各個角落崛起。早餐行業是一個薄利多銷的行業,目標顧客應該為廣大單身男女青年。根據小編自身情況來説,小編從未在早上自己煮過早餐,原因很簡單,起不來。很多朋友應該也是這樣。而對於大部分已經結婚或者有孩子的朋友來説,一般都會選擇在家裏做飯,自己做飯總是比較健康衞生的。
今天小編看到一則新聞,浙江金華的楊師傅竟然靠賣燒餅攢起家業,養兒育女,雖多的時候手上竟有7套房!怎麼辦到的?相信大家都很好奇,那小編就來和大家説一説吧:
2009年楊師傅為了生計,在金華市區一個弄堂裏開了一家早餐店!他是從零開始入行的,他做的燒餅,得到了吃貨們的喜愛,有些人還從其他地方開車過去他的店裏吃早餐。2009年底,楊師傅就已經收穫了第一桶金。
從一開始的一個燒餅2毛錢,到現在的3塊錢。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價也在漲,所以一個燒餅3塊錢是每個人都能夠接受的。而且從2009開始,他隔一段時間就會買一套房,最多的時候,手上有7套房,還是沒有包括店面的,厲害了我的哥!楊師傅能靠賣早餐買7套房,可見其早餐店的受歡迎程度,小編佩服佩服!
小編覺得,早餐行業雖好,但也是楊師傅起早貪黑靠自己的努力才有所得,上班族雖多,但是若楊師傅沒有在上班族上班之前就開工做早餐,能有得賺嗎?
看到這裏,大家會不會想,“早知道我也去賣燒餅算了”,“我這就辭職去賣早餐”。不要衝動,沒有註冊個體工商户就想要去賣早餐?你是想被罰款嗎?有符合登記條件的投資者;有符合登記要求的經營場所;符合登記機關要求的其他條件,這些條件你滿足了嗎?若滿足了,可以註冊個體工商户了,要營業,還要記得取得許可證以及營業執照哦!
(2017-09-05)
讀《水滸傳》,常會生出一些疑問:武大郎沿街賣燒餅,怎麼沒有遇到城管找麻煩?王婆開茶鋪,為何不在門口空地多擺幾張桌子?答案怕是隻有一個,宋代清河縣政府的管理搞得不錯,商販知法守法,與城管的關係也算和諧。
身兼數職的“城管”
開寶九年,大祖趙匡胤發表重要講話:“還經通利坊,以道狹,撤侵街民舍益之。”用白話説就是:“把街道整治整治,大窄了;違章建築也拆拆,好讓百姓高興!”隨後又逐一細化形成律條。如《宋刑統》增加了這麼幾條,“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其有穿穴垣牆以出穢污之物於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無罪。主司不禁與同罪”。所謂“侵街”,就是指違章搭建和佔道經營;後一條是對破壞環境衞生的處罰。
有了法規,必然需要執法隊伍。宋代的“城管”構成比較複雜。譬如縣衙,並無專職城管,多由衙役、保甲長兼任;州府一級設有“監市”或“場監”,熱鬧的商業一條街,還設有“街道司”。街道司的職能非常接近如今的城管執法隊。如開封府有多個街道司,屬下各五百士兵維持市場秩序,身兼城管、税務、工商管理等職能,還要兼顧抓小偷以及防火救災。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除街道司長官之外,其他成員均不在編,乃是外聘的臨時工。
管理剛柔並濟
開封是北宋京城,從宣德樓往南是御街,長約307米。一聽這街名,就知道是皇家專屬領地,但它其實是個菜市場,平日裏鬧哄哄的,只有皇帝出宮時才戒嚴一下。這個街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街道司和“監市”在一百多年裏卻能與菜販子們和平共處,相安無事,説起來有幾條經驗可總結:
一是多動嘴,每天派人巡視時,不忘敲鑼宣講“城管法”,有司也常常通過張貼文告的形式曉諭商販遵守法規,儘可能讓每一個商販知道什麼時候該雅靜,哪些地方不能設攤,正鋪之外不能搭建偏鋪,等等。二是多動手,如在正街兩側設置“表木”,其作用類似今天市場上畫的界線,超越了即是違法,商販們一目瞭然。三是不知者不罪,宋代“城管”帶武器巡邏,既威懾商販,又允許現場“暴力執法”,但對初次犯法且查證屬於確實不知情的,他們就不會動粗,下個“處罰通知書”責令整改。
1056年,包拯擔任開封府尹。斯年,惠民河水位暴漲,庵了南半城,包拯經實地調研發現,由於沿河兩岸商鋪違章搭建“偏鋪”侵佔了河道,甚至還有達官貴人築堰修建水上園林,以致水泄不暢引發洪災。於是,在宋仁宗的支持下,由包拯牽頭指揮,法院(左、右軍巡院)、城管齊上陣,拆除了許多違章建築,卻沒有處罰任何一個商販。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河道不是街道,朝廷並無相關律令禁止搭建。
相安無事之道
社會生態本來如此,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如果城管文明執法、宣講到位,同時商販守法經營,不佔道不違章,他們之間就可以相安無事。南宋的臨安城鬧市區,有賣羊肉的店鋪,在門前置活羊數只,穿戴紅馬甲,每天在那兒咩咩地叫喚,吸引了不少路人圍觀。這在今天肯定影響市容了。但根據當時規定,這個商家的做法沒有逾越“表木”,就不算佔道,哪條法律規定不讓羊叫喚呢?所以,路過門前“理市治序”的南宋首都“城管”也只是圍觀看熱鬧。
還有一王家藥肆,因為病人少,便請名匠刻制一頭木牛置於門口,請嗓門大者模仿牛叫。創意顯然剽竊了賣羊肉的,因為沒有佔道,也不算違章搭建,所以“城管”們照樂不誤,甚至譏嘲王家老闆拾人牙慧。
宋代的城管商販關係如此“和諧”,背後也是有歷史原因的。眾所周知,宋代商品經濟比較發達,但就社會階層而言,商販的地位仍遠不如自耕農,他們對“城管”執法的懼怕與順從,是可以想象的。因此,只要他們知法,必守法,哪個底層平民敢跟政府較勁兒呢?許多違法犯罪,都是在法盲狀態下或被逼無奈時產生的極端表現。
回到文章開頭,我們來假設一下,武大郎是流動攤販,若當街賣燒餅,影響車輛與行人通行,“城管”焉能不管不顧?王婆若在門前開夜市擴大營業規模,“舍外半丈”之地肯定不夠,她的佔道罪名怕也跑不掉。“城管”如果聽之任之,他們的頭兒是要因失職被連坐的。也就是説,這兩位鄰居如果不守法,捱打是一定的,“杖七十”,屁股開花,小命兒大概也丟了一多半。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許薴之”:那時候的自由裁量權比較大
網友“安布映像”:制度設計的不錯
網友“安卓手機用户”: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相結合
(2017-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