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紅經濟,又稱“口紅效應”,指每當經濟不景氣,人們的消費就會轉向購買廉價商品,而口紅雖非生活必需品,卻兼具廉價和粉飾的作用,能給消費者帶來心理慰藉。
口紅經濟是什麼意思
口紅經濟的詳細介紹:
“口紅效應”源自海外對某些消費現象的描述。每當經濟不景氣,人們的消費就會轉向購買廉價商品,而口紅雖非生活必需品,卻兼具廉價和粉飾的作用,能給消費者帶來心理慰藉。經濟危機之下,消費者的購物心理和消費行為等都發生了變化,普通消費者個個都變成了砍價高手,經濟危機也使得如口紅這類的廉價化妝品和文化類的產品出現了大賣。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首次提出的“口紅效應”經濟理論。
2008年的世界性經濟金融危機,給“口紅”帶來了市場。美國媒體稱,口紅、面膜的銷量開始上升,而做頭髮、做按摩等“放鬆消費”也很有人氣,這與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銷量呈現出鮮明的對比。全球幾大化妝品巨頭的銷售額證實了這一觀點,其中包括法國歐萊雅公司、德國拜爾斯多爾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資生堂公司等。歐萊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銷售額逆市增長5.3%。“口紅效應”開始顯現,而“口紅效應”這一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理論也在海外媒體上不斷亮相。
在經濟蕭條時期,人們的收入和對未來的預期都會降低,這時候首先削減的是那些大宗商品的消費,如買房、買車、出國旅遊等,這樣一來,反而可能會比正常時期有更多的“閒錢”,正好去購買一些“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從而刺激這些廉價商品的消費上升。經濟政策制定者和企業決策者可以利用這一規律,適時調整自己的政策和經營策略,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機的負面影響。
在中國國內,“口紅效應”一詞的走紅,源自中國電影行業的一場討論。世界經濟金融危機,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那時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沉寂趨冷,好萊塢的電影卻乘勢騰飛,熱鬧的歌舞片大行其道,給觀眾帶來歡樂和希望,還讓秀蘭·鄧波兒成為家喻户曉的明星。有人因此認為,中國電影也可借“口紅效應”,找到一次逆境上揚的機會。同時也有學者指出,由電影借“口紅效應”推廣開去,其他文化娛樂產業也可以從“口紅效應”中獲益。
日本市場調研機構近日發佈的消費統計數據顯示,雖然其他行業走冷,遊戲機行業中的任天堂和索尼PSP,卻銷量大增,其中很大一部分將作為聖誕節和新年的禮物,成為日本玩家迎接新年的伴侶。一些行業在經濟呈現頹勢時,反而獲得更好的收益,眼下,“口紅效應”一詞已經伴隨世界金融危機,一起步入公眾視野,成為2008年末最熱門的詞語之一。中國國產電影和其他文化娛樂產業,都在爭當那支大的“口紅”。
“口紅效應”只是眼下眾多消費心態中的一種,為文化產品的走紅創造了一定的可能。對文化娛樂消費品來説,除了“口紅效應”,“內容為王、服務至上”才是始終不變的鐵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生活壓力會增加,沉重的生活總是需要輕鬆的東西來讓自己放鬆一下,所以電影等娛樂市場消費不是很貴的生意會比較好些。
韓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流行的是鮮豔的色彩,並且短小和誇張的款式訂單多;日本現在的服裝銷量很低,但是修鞋補衣服的鋪子生意卻前所未有的火。眼下格仔鋪,這種新型的銷售和購物模式吸引了很多時尚新潮一族,最早源於日本一些賣二手商品的店鋪,很快在香港、澳門、國內的沿海地區“旋風式”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格仔鋪”,開得非常火爆。正是“口紅效應”的作用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