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後新冠時代的城市該是什麼樣?更綠色、更智能、更包容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綜合

西班牙《先鋒報》網站10月12日發表題為《更綠色,更智能、更包容:後新冠時代的城市該是什麼樣?》的文章稱,城市必須採取着眼於長期的復甦戰略,將自身轉變為更加智能、綠色和更具包容性的城市,以應對公共衞生危機及其後果。文章摘編如下:

21世紀的城市除了面臨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挑戰外,還有一個挑戰:醫療衞生挑戰。新冠病毒大流行凸顯了重新思考城市模式的必要性。一個生活質量較高的地方可以讓其居民更有安全感。此外,城市也應致力於打造就近便捷的生活環境、更加綠色的公共空間,保持人員流動的同時也要讓城市居民擁有歸屬感。

要使城市迅速適應新冠病毒疫情之下的“新常態”絕非易事。城市空間要保證安全無傳染,公共交通不能過於擁擠,但也不能導致過度使用私家車,同時要鼓勵開展近距離商業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還將增加到70%。

專家指出,疫情凸顯出“一公里生活圈”的重要性,必須為城市居民提供便捷基本服務。後新冠時代的城市必須充滿活力,具有多項城市功能,並且能夠實現自給自足。城市建設必須以人為尺度進行構思,尋求鄰里之間的平衡。城市必須是宜居且温馨的地方。在這裏,環境質量、勞動和教育福利、良好的公共服務體系、人員流動性和文化融合等因素交匯在一起。

隨着實施隔離措施,人員出行受限,城市的空氣質量也有所改善。專家指出,應當利用這個契機讓人們意識到,改變出行模式能夠改善空氣質量和生態系統。新冠病毒疫情已經將許多問題擺在了桌面上,但一旦疫情得到控制,城市還將面臨更多新的挑戰,例如在不放棄可持續性和社會接觸的情況下,使多功能城市變得更加便捷。

城市必須採取着眼於長期的復甦戰略,將自身轉變為更加智能、綠色和更具包容性的城市,以應對公共衞生危機及其後果。這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最近在其報告中得出的結論之一。經合組織提出的防止病毒傳播的對策包括,建設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更具復原力和更環保的城市。在這樣的城市裏,數字化將為居民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條件。

專家指出,為此許多城市已經在採取措施,其中包括支持當地企業、促進就業、建設和改造經濟適用房等。除了為居民提供諮詢服務或食物和住所等短期措施外,地方政府還應制定長期戰略和投資計劃,以幫助最脆弱的羣體。對這些弱勢羣體來説,新冠疫情之後的生活很可能就是一種必須與病毒長期共存的生活。(編譯/劉麗菲)

10月12日,人們在西班牙馬德里佩戴口罩參加國慶日活動。新華社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