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青瓷白話”:下次記着穿偽軍軍服出來走走
網友“無名AAL”:這軍服看着像偽軍
二戰後很多地方依舊處於恐懼之中,今天要説的這個地方就是這樣的情況。這裏的硝煙直到德國宣佈投降後的十二天,才徹底消散,所以,這場戰爭的結束可以説意味着歐洲終於重歸平靜。
(圖一:特塞爾島)
這場戰爭發生在一座名叫特塞爾的小島上,這座小島原本是隸屬於荷蘭的,不過當時一直都被德軍佔領,因為在二戰的激烈階段,這座島嶼對德國來説有着重要的戰略意義,它的德國在大西洋上的重要中轉站,所以那時候,德國都是派重兵把守這座小島。
不過,大家都知道,戰場形勢一向都是瞬息萬變,自從諾曼底戰爭爆發後,特塞爾對於德國來説,地位遠遠沒有之前重要,所以,德國也漸漸地放鬆了對這座島的管制。
(圖二:諾曼底戰役)
德國原來是派別國的志願軍來守島,後來,由於戰事吃緊,就調走了志願軍,讓另一個俘虜軍團來守島。
這個俘虜軍團,全都是德國在與蘇聯的戰爭中俘虜的蘇聯士兵,這些士兵答應為德國賣命也是迫不得已,他們當初被俘虜之後,只有兩條路可以選,一個是進俘虜營,一個是為德國人打仗,進俘虜營其實就是選擇死亡,上戰場説不定還能活下來,所以大部分的蘇聯俘虜都選擇了為德國人打仗。
不過,在德國的威壓下,不得不走向戰場的蘇聯士兵,又怎麼可能會好好打仗,所以蘇聯降兵的戰鬥力非常差,被派到一個已經沒什麼戰略意義的島上看島也就不足為奇了。
(圖三:二戰蘇聯士兵)
蘇聯降兵被派到特塞爾的時候是1943年,也就過了兩年,世界上的正義勢力就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德國敗局已定。
在特塞爾島上的蘇聯降兵自然也看到了這種趨勢,他們得開始為自己謀劃將來的出路了。德國戰敗,意味着他們又將成了無主之人,就算自己之前是蘇聯士兵,可自己當時貪生怕死選擇了為德國賣命,蘇聯十分痛恨叛徒,日後是不會放過他們的。所以,這些蘇聯降兵就湊到一起,想找個辦法得到蘇聯的原諒。
他們還真的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在德國徹底戰敗之前發動起義,也算是幫助蘇聯打擊德國了。於是這些蘇聯降兵就開始聯絡當地的反德國組織,與他們達成協議,這些反德組織也接受了他們的提議,答應他們起義時派人支援。
(圖四:蘇聯士兵)
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都在按照蘇聯降兵的計劃走,在德軍調走大量兵力去荷蘭其他戰場的那個夜裏,蘇聯降兵行動了,他們按照計劃殺死了跟他們住在一起的德國士兵,剩下的只要等盟軍來就好了,可是,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他們的盟軍遲遲沒有出現,蘇聯降軍被放了鴿子。
這時候,沒有跟蘇聯降兵住在一起的的德國炮兵反應過來了,他們迅速的對蘇聯降兵採取行動,直接就開火炸死了不少蘇聯降兵,後來,德國人的援軍又到了,本就損失慘重的蘇聯降兵不得不打起了游擊戰,最後真正堅持到加拿大援軍的時候,這些蘇聯降兵也沒幾個人了。
後來這些殘餘的降兵,普通士兵被遣送回蘇聯,軍官直接就地槍斃,下場都很悽慘。
(2017-08-25)
封面新聞訊(記者 餘行)8月31日,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第32屆年會在廣州舉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有關負責同志,全國各地近140家晚報媒體負責同志參加本次年會。
在此次年會上,來自全國各地140多家晚報社的社長、總編輯以及人民日報《新聞戰線》、新華社《中國記者》的總編輯匯聚一堂,共商媒體改革發展、融合大計。
本屆年會的主題是“創新•創業——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之路”。年會期間,還舉辦了“有融為大——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高峯論壇、“創新•創業——全國百名社長總編廣東行”等系列活動。
中國晚協成立於1985年10月,每年召開一次年會,每屆年會都圍繞大家共同關心的主題,各報老總濟濟一堂,共商改革發展、繁榮中國晚報事業大計。從1986年到2016年,中國晚協已舉辦了31屆年會。
中國晚協現有會員單位192家。2010年至2014年期間,中國晚協通過連續數據統計,晚協會員單位的從業人員佔全國紙媒的40%,廣告覆蓋佔全國紙媒58%,發行量和閲讀率佔全國紙媒62%,廣告收入佔全國紙媒49%。
與此同時,2016年度趙超構新聞獎評選結果也於年會期間揭曉。由華西都市報選送的《藤索,木梯,鋼梯 “懸崖村”絕壁天梯的前世今生》、《娃娃看病,遭遇兒科醫生短缺》等多篇作品獲獎。據瞭解,趙超構新聞獎是中國晚報界的最高獎項,每年評定一次,由已故的傑出新聞工作者、中國晚報界泰斗式人物、《新民晚報》創辦人趙超構先生的名字命名,由中國晚協學術委員會組織評選,代表着中國晚報界上一年度的新聞作品精華。
2016年度趙超構新聞獎獲獎名單
特稿獎:《藤索,木梯,鋼梯 “懸崖村”絕壁天梯的前世今生》 作者:梁波、徐湘東、楊濤 編輯:方埜、劉卓
二等獎:《娃娃看病,遭遇兒科醫生短缺》 作者:席秦嶺、王國平 編輯:方埜、劉卓
三等獎:《村支書導演“哈兒結婚”?智殘兒與癱瘓老夫相繼被取消低保》作者:田雪皎、曹笑、李慶 編輯:張旭傑
2016年度趙超構新聞獎(攝影類)獲獎名單
一等獎:《深山養蜂17載 白天驅猴晚上防熊》 作者:呂甲 責編:王明浩
2016年度中國晚報優秀專欄獎獲獎名單
三等獎:《寬窄巷》 主創人員:趙曉夢、張曉琴 專欄編輯:黃勇、李貴平
(2017-09-02)
農村的路邊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雜草,這些雜草搶農作物的養料,而且還會招蟲子,人們很是討厭這些雜草,這種折斷之後還會有臭臭的味道的東西,總會燻得人難以忍受,人們對此更是退避三舍。跟着51養生網小編看看吧!
臭草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可以長大的十分高大,而且是大面積的生長,長高之後就遮擋了,農作物的陽光,農作物無法生長,但是清理它非常難,所以農民對此更是厭惡。
很多人都可以一眼認出這種植物,農民通俗的把它叫做“臭草”,但是它的學名其實叫做“青蒿”,價值真的不小的!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就研究出它裏面含有的青蒿素可以治療瘧疾,以前瘧疾爆發的時候,農村裏也有種土方子,雖然大家不知道原理,但是用這種臭草和紅糖放在一起,也救了不少人的命。
青蒿清熱祛風,是解暑的良劑,還是對抗癌細胞的特效藥,乳尖,農民不再討厭它了,都靠着它來發家致富呢!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清風請早”:可以申請諾貝爾獎醫學獎了
網友“用户88xxxx878”:這不該獲諾貝爾獎嗎?應該得諾貝爾獎醫學獎。
(2017-09-16)
1979
年
12
月,蘇聯出動
10
多萬軍隊佔領了鄰國阿富汗。由於這次戰爭爆發於
12
月
25
日,因此也被稱為聖誕節戰爭。從
1979
年開始,蘇聯佔領阿富汗總計
11
年時間,直到
1989
年才從阿富汗撤軍。但是蘇聯軍隊撤離以後,阿富汗卻陷入了
7
年的內戰。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阿富汗原本是蘇聯的勢力範圍,連續幾位阿富汗總統都和蘇聯有關係。尤其是塔拉基,基本上唯蘇聯馬首是瞻。塔拉基推行了很多有利於蘇聯的政策,但是遭到了各地首領們的反對。阿富汗這個國家很奇怪,總統並不完全掌握權力,實權在各地的部落首領們手裏。由於操之過急,各地首領發動了叛亂。塔拉基僅僅控制了全國三分之一的地區,情況非常不利。
在這個時候,偏偏阿富汗又發生了政變。塔拉基和副總統阿明矛盾很深,塔拉基想除掉阿明,但反被阿明所殺。阿明成為總統以後,為了緩解與各地首領之間的矛盾,終止了很多塔拉基時期的政策。這引發了蘇聯的不滿,談判的過程中,阿明的護衞失手殺了蘇聯特使。結果,阿明也只能全面倒向美國。就是在這樣的局面下,蘇聯出動大軍佔領了阿富汗。
當時,由於國際油價高漲,蘇聯的國力正處於鼎盛時期。蘇聯佔領阿富汗以後,美國為了削弱蘇聯的國力,開始大力度支援阿富汗游擊隊。
1980
年,阿富汗境內所有游擊隊的總數只有
2
萬多人。但是到了
1982
年,各地游擊隊的總數已經超過了
30
萬。不過,各股游擊隊之間並不和睦。他們一方面與國外軍隊作戰,另一方面也在內訌。
阿富汗戰爭確實對蘇聯的消耗很大,在
10
餘年的戰爭中,蘇聯軍隊傷亡了
41
萬人,其中
3
萬多人陣亡。隨着國際油價的大幅回落,蘇聯的石油利潤越來越少。在這樣的局面下,蘇聯開始考慮撤軍問題。
1989
年,蘇聯從阿富汗全面撤軍。問題是蘇聯軍隊撤走以後,阿富汗國內的各支游擊隊開始打內戰,這是蘇聯、美國都沒有想到的。
認真的説,形成那樣的局面,各大國都有責任。原來阿富汗的經濟雖然不怎麼樣,但政局還是穩定的。可是經過蘇聯佔領、美國援助之後,阿富汗打了
7
年的內戰。到了
1996
年,一個可怕的武裝掌握了政權。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清楚,美國發動新一輪的阿富汗戰爭以後。已經在國外流亡了
20
多年的阿富汗老國王回國,這個國家經歷了太多太多,已經是滿目瘡痍。
(2017-09-09)
(萬象特約作者:一一)
88年前的今天,首建蘇維埃,出身地主的農民運動大王彭湃英勇就義
彭湃(1896年10月22日-1929年8月30日),廣東海豐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民國時期中國農民運動的領導人,毛澤東稱其為中國“農民運動大王”。
澎湃雖出身地主,一生卻與“農”永不分離。他認為土地和農民問題是最根本的問題。組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民協會,開辦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完成了第一部農民運動著作《海豐農民運動報告》。成立了第一個中國蘇維埃地方政權——海陸豐工農兵蘇維埃(工農兵民主)政府。制訂和頒佈了“土地革命法規”,主張“一切田地歸農民”,實踐“耕者有其田”。1929年,因叛徒告密,被捕犧牲。
由基督徒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者
1896年10月22日,彭湃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出身地主家庭,但受母親的窮苦農家身世影響頗深。10歲時,父親病逝。有兄弟姐妹七男四女。1912年(17歲),結婚。1913年,進縣立海豐中學讀書。
1917年(21歲),前往日本留學,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留日期間親歷了日本發生的米騷亂,因參加反對日本瓜分侵略中國的集會遊行被日本警察毆傷、列入黑名單。最終由基督徒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者。
1921年夏(25歲),返回中國。應海豐當地學聯會學生的請願,彭湃出任海豐縣教育局局長。同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夏,由於組織學生遊行慶祝“五一勞動節”,被撤去海豐縣教育局長職務。
第一個農會和第一部農民運動著作
1922年7月29日晚上(27歲),彭湃與另外5位農民組成全國第一個農民協會——六人農會。為發動、組織農民,成立農會,當眾燒燬自家祖傳田契,將自己的農田分給農民無償耕作,同時自己過着儉樸的農民生活。
1923年1月1日元旦,領導成立海豐縣總農會,並當選為會長,時會員達2萬户,農會人口有10萬人,約佔全縣人口的四分之一。同年5月廣東省農會成立,彭湃獲推選為廣東省農會執行長。
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彭湃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出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秘書。同年6月30日,開辦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彭湃擔任第一屆和第五屆農講所主任。
彭湃在創辦主持農講所期間,完成了《海豐農民運動報告》,在國民黨中央農民部主辦的《中國農民》上連載。這本書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部農民運動著作,對後來毛澤東寫的一系列關於農民問題的文章包括《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南昌起義和第一個蘇維埃政府
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事變發生,彭湃因在武漢政府任職,被南京國民政府通緝。4月底,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彭湃當選中央委員。7月2日,汪精衞武漢政府宣佈解散共產黨機關。
八一南昌起義期間,彭湃參加前敵委員會,參與領導南昌起事,撤出南昌後隨軍南下廣東;在8月7日舉行的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八七會議”上,當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的正式委員。
1927年10月,發動海陸豐暴動,佔領海豐、陸豐兩縣。1927年11月21日,成立海陸豐工農兵蘇維埃(工農兵民主)政府,為最早的中國蘇維埃地方政權,形成割據勢力。由於彭湃在海陸豐地區有着非常高的威望,是實際上的最高決策者。他當時的職務是“中國共產黨東江地區特委書記”。他制訂和頒佈了“土地革命法規”,主張“一切田地歸農民”,實踐“耕者有其田”。
離開廣東
蘇維埃政府成立後,40萬人口的海陸豐地區,有超過5萬名民眾逃離,到香港、廣州等地避禍。1928年2月29日,蘇維埃政權被政府軍擊潰,彭湃率領殘部撤至大南山地區。同年10月,受上海的中共中央指令,彭湃離開廣東,繞道香港轉往上海。
1928年7月,彭湃在中共六大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同年底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兼江蘇省軍委書記。
犧牲和紀念
1929年8月24日,由於軍委秘書白鑫叛變,彭湃、楊殷、顏昌頤、邢士貞、張際春5人在上海公共租界白鑫家中舉行江蘇省軍委會議時被捕。彭湃在獄中屢遭酷刑,毫不屈服。8月30日,被淞滬警備司令部秘密槍殺於上海龍華刑場。當時刊登在上海報刊上的法院判決文是判處彭湃、楊殷等八年的有期徒刑。
同年11月11日夜,周恩來組織陳賡、顧順章等中共中央特科人員在法租界霞飛路和合坊將白鑫殺死。
為紀念彭湃、楊殷,當時中國共產黨曾在其根據地的許多地方建立了“彭楊紅軍學校”,即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的歷史前身之一。彭湃曾就讀過的海豐縣立中學改名為彭湃紀念中學。
1928年至1933年,彭湃家人共有八人喪生,其中六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追認為革命烈士。彭士祿,彭湃次子,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動力科學家,“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核電站主要設計者領導者。
(2017-08-30)
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獎又要開獎啦。北京時間9月15日(下週五)早6:00,果殼網將在微博和笑點低小組全程進行圖文直播。
今年的主題是“不確定性”(Uncertainty),整個晚會和所有表演環節有可能也有可能不圍繞這個主題展開。將有10個不確定是什麼的研究被授予不確定是什麼的獎項(去年獲獎的是什麼?)。
今年的頒獎典禮繼續繼承每年的傳統,包括一台迷你歌劇表演。今年的歌劇名叫《不合格歌劇》,照例由不合格表演藝術家組成的科學家團隊傾情奉獻。本次音樂劇談論的是兩個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為什麼領導提拔的總是不稱職的人(彼得原理),以及為什麼無能的人總是看不到自己的無能(達克效應)。
值得指出的是,雖然我們每次直播都經過周密準備與計算,但是由於統治宇宙的不確定性與不合格性,仍然出現過時差計算錯誤等事故。為了避免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這裏推薦一款由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推出的“不確定性測量儀”,請各位朋友自行計算直播開始時間(建議使用高斯分佈)。
Welcome, welcome.
(2017-09-08)
蘇德戰爭爆發於1941年,前期德軍進展順利。在古德里安的帶領下,迅速的殲滅了大批蘇軍,佔領了蘇聯的很多城鎮和村莊。對於在戰場廝殺慣了的宿將,這些不會讓他驚訝,令他驚訝的是一個蘇聯大媽竟然主動要求慰問。
當古德里安穿過一個蘇聯村莊時,一個蘇聯老大媽攔住了他的指揮車,送給了他幾個麪包,還要求古德里安一定要吃完。無奈之下的古德里安吃完了麪包,給老大媽留下了罐頭之類的產品。為什麼蘇聯大媽看到德國入侵者會覺得像看到了親人一樣呢?
因為,之前蘇聯採用的是餘糧收集制和殘酷的戰時共產主義,隨後又歷經災荒,農民餓死無數。對蘇聯充滿了怨恨。而蘇德戰場前期大規模被俘或失蹤,很少戰死,一方面是蘇聯大清洗破壞了戰鬥力,二是當時蘇聯士兵對政府的態度也不確定。
基輔合圍戰50萬蘇軍士兵做了戰俘,這在人類戰爭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可見蘇軍士氣低落到什麼程度。瞭解這些情況後,德國指揮部認為,這是攻佔蘇聯的最佳時機。
但是隨後,希特勒派來了專門管理這些佔領區的人員,這些人員為了榨取錢財比斯大林的政策還殘酷。蘇聯人民也明白了希特勒其實比斯大林更殘酷,隨後,蘇聯人民就不斷出現了襲擊德軍的事件。投降的蘇軍也被德軍殺害了不少。
所謂,國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國。在面對外敵入侵時,本國居民居然歡迎外國侵略軍,不得不説對本國政府失望透頂。
(2017-09-07)
金融界網站訊2017年第六屆金融街(000402,診股)論壇於9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舉辦。論壇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擔任支持單位,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和西城區人民政府負責承辦。金融界網站全程圖文直播。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先生在論壇上表示“一帶一路”目前一共有1500億美金,主要是通過亞太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來提供,最後將會增長到一萬億美金。目前大概90%的貨運都是依靠外商來運營的承運者,未來將給中國承運者帶來機會。
他表示,“一帶一路”能極大降低貿易成本,並且讓更多的貨物由中國的運載方去承擔,使投資重點由原本的沿海地區轉向新疆、蘭州和西北部地區。
“一帶一路”的戰略強調在國家之間進行科技方面的合作與協調,克里斯托弗認為在未來進行計劃制定的時候,一定會給中亞國家帶來非常大的好處。在哪些領域能夠進行發展呢?他列出了四個潛在發展領域:交通基礎設施、現代農業發展、創新、科技和創新公司、綠色能源。
克里斯托弗認為,很多國家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不是很發達,沒有直接連通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道路,目前這些道路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包括自然資源領域增長幅度也非常快,對中國的大國企來講,也非常感興趣。
第二,農業。目前東歐和美國,僱傭的人口占3-4%,他們可以提供當地的食物供給,有些國家生產力比較低下,沒有機械化進行耕作,特別是在中國西部地區,這一情況比較普遍。除此之外還包括小麥和棉花,也有很大的潛力。很多的國家可能樹木比較稀少,比如塔吉克斯坦等等,在那裏有大量的土地,要麼就是荒漠,沒有水源,可是如果你能夠引入機械化的話,潛力還是非常之大的。比如説引入大的聯合收割機等等。當然了,在其他方面,比如説北部,並沒有很多的水,就好象中國的北方缺水是一樣的,但是有很多的土地還是能夠獲得充足的日照,在南邊日照很充足,而且水資源也不少。
第三,創新和技術,哈薩克斯坦在這個領域是扮演着領跑的角色,包括建立了經濟特區,減税的政策,阿斯塔納作為一個智慧城市吸引了很多的數字技術,包括2017世博會在阿斯塔納舉行,專門的投資促進機構來負責推進。
最後,綠色能源領域。目前為止,沒有投資或者是研發在這個領域進行投入,因為這些國家他們在碳能源方面非常豐富,但是哈薩克斯坦正在往這方面進行轉型,還有很多山地的國家,部分和喜馬拉雅山脈接壤,包括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等,他沒有那麼多的自然資源,但是在太陽能(000591,診股)的領域,特別是烏茲別克斯坦,他的日照和地中海國家非常接近,一年有320天的光照,這個國家有非常大的太陽能發展的潛力,而且光靠太陽能可以滿足需求。投資的潛力,剛才我提到的哈薩克斯坦在這個領域也扮演領先的角色,在綠色能源這個領域做了很多積極的調研,因為我們要面對全球變暖,温室氣體等一些問題,要從以前傳統的化石能源、碳能源轉變為新能源、綠色能源。
(2017-09-15)
【本文為作者向察網的獨家投稿,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轉載請註明來自察網(www.cwzg.cn),微信公共號轉載請與我們聯繫。】
1979年至198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
近來美國在阿富汗增兵又引發了人們對這個中亞山國的關注,不少人又聯繫到上個世紀70到80年代蘇聯出兵阿富汗。遺憾的是,大多數人講蘇聯出兵阿富汗時往往與今天美國對阿富汗的干涉簡單類比。甚至還有不少人宣稱諸如“蘇聯出兵阿富汗是為了南下印度洋”,“蘇聯在阿富汗的慘重失敗導致國家解體”一類西方輿論長期散佈的觀點。可惜,這些觀點與歷史的事實相去甚遠,只不過體現了美國與西方媒體的輿論操縱罷了。察網日前《特朗普增兵阿富汗對華策動心理戰:竟有人高呼王師》一文對這方面的問題作了初步的探討,但是對關於蘇聯出兵阿富汗的若干問題介紹的還不夠詳盡,筆者想在此基礎上就這個話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你知道什麼是阿富汗嗎?
在討論阿富汗相關的問題之前,必須要弄明白什麼是阿富汗。有的朋友可能會問,這還需要弄明白嗎?不就是今天中亞的這個山國嗎?遺憾的是,這個理解恰恰是錯誤的。今天阿富汗的全名叫“阿富汗斯坦伊斯蘭共和國”,不過在歷史上有過很多的國名,有王國,有共和國,有民主共和國,有伊斯蘭國,但是眾多的稱呼當中有一點是統一的,即準確的簡稱都應該叫“阿富汗斯坦”,也可以叫“普什圖尼斯坦”,意思是“普什圖人居住的地方”。而且,就地理範圍而言其也和今天地圖上的阿富汗是兩回事兒。或者説,今天地圖上那個阿富汗只不過是阿富汗的一部分而已。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英國曾經操縱了一條麥克馬洪線侵佔了中國藏南的大片土地,這也造成了後來印度與中國的長期糾紛。然而在歷史上,英印當局有一條比麥克馬洪線更惡劣地多的界線,這就是英印與阿富汗邊界的杜蘭線。大多數歷史書都記載,1849年是英國完全佔領印度的標誌。為什麼這麼説呢?就是因為這一年英印當局吞併了旁遮普,而旁遮普是印度西北邊疆的極致,過了旁遮普就是阿富汗。這一點,當時無論是英印當局還是阿富汗都沒有異議。
但是在1893年,英印政府的外交大臣杜蘭借入侵阿富汗之機,強行與阿富汗王國簽訂了新的邊境條約,把阿富汗的一半領土和人口劃歸了英屬印度。這被後人稱之為杜蘭線。其有點類似於中國歷史上美蔣當局提出的劃江而治,甚至要比那個更惡劣,因為是把阿富汗一半的領土直接併入了外國。而且,杜蘭線還導致了阿富汗長期以來的民族糾紛。因為歷史上阿富汗的普什圖族曾經佔據人口的3/4,但是,杜蘭線以南割給英屬印度的地區絕大多數都是普什圖族,佔了阿富汗主體民族普什圖族總人口的近2/3。這樣一來,杜蘭線以北阿富汗王國境內主體民族普什圖族的人口就下降到了總人口的不足一半。具體的情況我們可以看看下面這張地圖(藍色的部分是普什圖族的分佈區。紅色的那條線就是杜蘭線。原本藍色的部分全部是阿富汗的領土,而杜蘭線西南的大片藍色區域就是1893年阿富汗割給英印當局的領土):
到1919年,阿富汗在列寧支持下襬脱了英國保護國的地位宣佈獨立,但是獨立條約簽訂以後,負責談判的外交官就被國王阿曼努拉投入監獄判處無期徒刑。這是因為他簽署的條約雖然使英國承認了阿富汗的獨立自主地位,但是阿富汗也承認了杜蘭線的合法性。總的來看,1919年英國雖然在戰場上敗給了阿富汗,但是在談判桌上卻並沒有吃虧,就整個大英帝國的損失也是微乎其微的,甚至進一步把英印當局通過杜蘭線侵吞的阿富汗大片領土合法化了。因此,現在一些人宣稱的阿富汗是大英帝國墳場的説法也同樣是胡扯。
到1947年印度獨立時,阿富汗政府提出原本英印當局侵吞的大片的阿富汗領土上的居民應該有印度與巴基斯坦之外的第三種選擇,也就是迴歸阿富汗。但是,這一建議被英國拒絕了。英國表示這些被佔領土上的居民只能選擇印度或巴基斯坦,不能選擇阿富汗。結果大多數普什圖人拒絕參加投票,剩下的普什圖人當然選了阿富汗之外的第二選擇巴基斯坦。後來,巴基斯坦在原英佔阿富汗的領土上建立了西北邊境省和俾路支省這兩個省。這就導致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長期不和。
二、蘇聯為什麼要出兵阿富汗?
我們一提到冷戰,馬上就會想到雅爾塔體系下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然事實上,美國主導的軍事同盟遠遠不止一個北約,其中最重要的有三大條約體系,即歐洲地區1949年建立起的北約組織,太平洋地區1954年建立起的東南亞條約組織,西亞地區1955年建立起的巴格達條約組織。正是由於由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和伊朗組成的巴格達條約組織建立與西德加入北約徹底包圍了蘇聯,才促使蘇聯成立了華約組織。
在巴基斯坦加入巴格達條約倒向美國的情況下,阿富汗倒向蘇聯也就成了必然的選擇。而且在1955年3月,巴基斯坦宣佈把西巴基斯坦各省併成一個省,進一步削弱了境內普什圖族的地位,導致阿富汗的極大不滿。1955年12月,赫魯曉夫和布爾加寧訪問阿富汗期間表示支持阿富汗在“普什圖尼斯坦問題”上的立場(阿富汗認為要尊重巴基斯坦境內普什圖人的自治權)。此後,兩國便建立了特殊關係,到1959年,蘇聯對阿富汗的援助超過2億4000萬美元,人均受援金額在蘇聯外援對象中居第一位。
此後,阿富汗政府發生多次更迭,但是與蘇聯的特殊關係始終沒有發生變化。比如説,被視為較親西方的國王查希爾統治的1967至1969年,蘇聯東歐國家在阿富汗大宗商品出口中所佔比例為:天然氣100%,原棉94.9%,羊毛90.8%,羊毛90.8%,油籽59.5%,皮革48.9%。在阿富汗主要進口產品中,蘇聯東歐國家所佔比例為:糖99.5%,石油產品80.8%,汽車54.7%,小麥34.6%。而且這一時期阿富汗軍隊的裝備來源和軍官培訓依靠蘇聯的情況也並沒有絲毫改變,至於其他被視之為親蘇人士統治的時代就更不用説了,像1978年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上台以後《蘇阿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便明確規定了兩國的軍事同盟關係,以及蘇聯應當幫助阿富汗應對外國侵略的義務。
蘇聯與阿富汗的特殊關係引起了美國極大的不滿,因此千方百計的進行破壞。美國的第一招棋是使用公知。因為蘇聯雖然在阿富汗的經濟與軍事上佔據了絕對優勢,但是在阿富汗的文化教育方面美國則處於上風。這也不奇怪,畢竟這個時代蘇聯的高級知識分子也大都是親美的,阿富汗的高級知識分子自然更是親美的居多。後來跑到西方的阿富汗公知後代還寫了很多《追風箏的人》之類的小説,拍了一大堆《少女奧薩瑪》之類的電影。可惜美國很快就發現,這些阿富汗公知和今天的中國公知差不多,在老百姓心中臭不可聞,實在不堪大用。因此,美國很快就祭出了第二招:收買政客。首先是在60年代收買了被視為親西方的查希爾國王搞掉了實權的首相達烏德,後來又在70年代收買曾經在美國受過培訓的阿明搞掉了在蘇聯留過學的塔拉基。不過遺憾的是,由於阿富汗的部隊裝備和人員培訓始終依賴蘇聯,因此槍桿子始終由親蘇的軍官們掌握,所以這些政客們的影響也有限,如果表現出過分親美的話往往就被軍事政變趕下台了。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便祭出了最後的大殺器:組織僱傭軍侵略阿富汗。阿富汗在歷史上就是一個部落國家,地方部落反抗中央政府的情況時有發生。而巴基斯坦作為和阿富汗有着嚴重糾紛的鄰國,一直支持阿富汗地方部落的反政府活動,當然阿富汗也支持巴基斯坦境內的普什圖人。在1978年,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奪取政權之後,巴基斯坦加大了對於阿富汗國內反政府武裝的支持力度,美國中央情報局也積極以巴基斯坦為基地訓練僱傭軍侵略阿富汗。1979年3月,美國策動的赫拉特事件中,蘇聯一百多名顧問被打死,阿富汗死亡的人數則高達數千人。在這種情況下,蘇聯與全世界進步人士不得不一再正告美國停止對阿富汗侵略:
【“世界和平理事會”和“亞非人民團結組織”分別通過了關於“不準干涉阿富汗”的聲明,指責美國、巴基斯坦等國干涉阿富汗內政,在巴基斯坦建立基地,“培訓和武裝破壞分子和恐怖分子,並將這些匪徒派往阿富汗”,“要求巴基斯坦當局及其背後的親帝國主義和反動勢力停止對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內政公開的軍事幹涉”。上述聲明先後在1979年6月16日和1979年6月26日的《真理報》上發表,《消息報》、《紅星報》和《蘇維埃俄羅斯報》對此進行了轉載。】
諷刺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的後果
但是美國不斷對蘇聯等國的警告置若罔聞,反而加大了對阿富汗的武裝干涉力度。從1979年7月開始,卡特親自簽署組織僱傭軍推翻阿富汗合法政府的命令,大幅度加大了對阿富汗的干涉規模。這種情況下,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也多次要求蘇聯根據1978年簽訂的《蘇阿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幫助阿富汗擊退外國僱傭軍。從1979年3月到1979年12月,阿富汗方面共向蘇聯提出出兵的要求達20次之多。剛開始時蘇聯對此不大讚成,但是從1979年8月開始由於美國資助僱傭軍對阿富汗的侵略越演愈烈,蘇聯也增加了對阿富汗的軍事顧問人數,並且派空降兵為先頭部隊進入阿富汗。1979年12月,蘇聯情報部門截獲美國情報,即美國也要派出空降兵佔領喀布爾推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如果蘇聯再不全面出兵就將面臨美國侵佔阿富汗或者與美國在阿富汗迎頭相撞的危險,蘇聯才最初的搶先一步派遣5萬地面部隊進駐阿富汗的決定。
由上面的內容可以看出,早在20世紀中葉起阿富汗就是蘇聯陣營的一員,蘇聯出兵阿富汗只不過是應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政權邀請打擊西方僱傭軍侵略的一次行動,沒有什麼輸理的地方,更談不上什麼向印度洋擴張。
三、關於蘇聯出兵阿富汗的若干細節
但是,在西方的輿論話語霸權之下,蘇聯出兵阿富汗變成了所謂“赤裸裸的侵略”,甚至“第一次公開侵略一個不結盟第三世界國家”以至“蘇聯要南下印度洋”。他們似乎忘了,在1979年12月蘇聯在阿富汗增派地面部隊之前,西方媒體已經口徑一致的攻擊“阿富汗的不結盟類似於古巴的不結盟,完全是社會主義陣營的一部分,而阿富汗與古巴的區別就是,多年來統治阿富汗的阿富汗完全是蘇聯的傀儡政府”云云。因此,在這裏我還要談談關於蘇聯出兵阿富汗的若干細節以進一步説明事實。
首先,最好説的就是所謂“蘇聯南下印度洋問題”。直到今天,大多數中國右翼左翼人士都口徑一致的表示蘇聯出兵阿富汗是要南下印度洋。但是這些人大概都沒有看過地圖,忘了阿富汗是一個內陸國,離印度洋還有數百公里之遙。試問,蘇聯船隻有可能在陸地上越過幾百公里開進印度洋嗎?因此,所謂“蘇聯出兵阿富汗是要南下印度洋”完全是西方媒體的無稽之談。
事實上,的確有一些蘇聯激進人士提出南下印度洋,但是他們並不是説要出兵阿富汗,而是説要幫助阿富汗奪取原本英國侵佔的,後來屬於巴基斯坦的那半壁江山。這樣一來,阿富汗就具有了印度洋的出海口,蘇聯也可以藉機使用。另一個好處是,美國與巴基斯坦不可能承認阿富汗收復領土的行為,因此阿富汗政府必然會進一步倒向蘇聯。而且控制了這一部分山區的土地,蘇聯與阿富汗方面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把守住邊境,美國與巴基斯坦也太不可能再訓練僱傭軍越界入侵。但是,這種想法被蘇聯高層嚴詞拒絕了,理由是蘇聯方面不能破壞雅爾塔體系的平衡,只能在蘇聯陣營內部活動,否則會引發美國強烈不滿和干涉。事實上,這種恐懼美國的做法也是導致蘇聯在阿富汗行動未竟全功的主要原因。畢竟,即使蘇聯的軍事行動擴大到巴基斯坦,美國也不大可能比蘇聯公開打熱戰,就好像1971年印度肢解巴基斯坦時美國只好捏着鼻子承認了一樣。
其次,關於蘇聯出兵阿富汗事先是否得到了阿富汗政府的邀請問題。現在不管是美國還是俄羅斯乃至全世界的專家一致認定,阿富汗政府的確向蘇聯方面提出了20次左右的出兵邀請。但是西方媒體認為,這些邀請並沒有形成書面的明確的文件,因此均不具備法律效力,屬於無效邀請。而蘇聯方面表示,阿富汗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其作出的邀請理所當然是有效的。關於阿富汗對於蘇聯的邀請是否有效,應該有蘇阿兩國來判斷,而不應該由美國方面來判斷。美國沒有高人一等的特權。筆者認為,蘇聯方面的解釋更加合理一些。
在這裏附帶説一個相關的問題,即阿明在蘇聯派出地面部隊前期死亡的事件。美國方面最初表示是卡爾邁勒的政變部隊打死的,後來在蘇聯地面部隊大舉進入阿富汗之後又表示是蘇聯打死的,蘇聯方面也有點類似,最初表示是卡爾邁勒的政變部隊打死的,後來蘇聯解體前夕又表示確實是蘇聯方面打死的,但是卻説不清楚是蘇聯哪支部隊打死的,一會兒説是阿爾法部隊,一會兒説信號旗部隊,多次改口。筆者認為,卡爾邁勒政變部隊打死的可能性更大一點。因為在蘇聯戈爾巴喬夫等人全盤否定了對阿富汗出兵的情況下,如果真是蘇聯方面打死的,找出蘇聯方面打死阿明的相關證據應該很容易,不至於多次改口。
還有,關於蘇聯出兵阿富汗細節的若干描述表明西方的很多新聞記者都有寫小説的天賦,儘管他們當中從來沒有人到過阿富汗,卻詳實的寫出了“蘇聯特種部隊擊斃阿明全家”的種種細節。不過,在書中被擊斃的阿明女兒等很多人一直到今天還活着。與此相類似,1978年人民民主黨推翻達烏德親王的政變也被很多西方記者寫成殺死了“達烏德全家幾十口人”,事實上政變當中死亡的只有身居高位的達烏德和他弟弟兩人,其他很多達烏德的親屬一直活到了今天。筆者不知道這些死亡的人是怎麼復活的。
更重要的是,阿明死亡與蘇聯派地面部隊進入阿富汗是兩個不同的事件,是在阿明死亡之後蘇聯才派地面部隊進入阿富汗的。假如真如戈爾巴喬夫與某些西方媒體後來聲稱的,阿明是蘇聯打死的,那麼打死外國合法領導人的行為當然是一種侵略行為,應該受到譴責。但是,阿富汗也並不是阿明的一個人的國家,領導阿富汗的是人民民主黨政府這個集體。判斷蘇聯出兵阿富汗的性質也不能簡單的根據是否是蘇聯打死阿明這一事件,而應該看蘇聯出兵阿富汗之後是同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政府的部隊作戰,還是同美國入侵阿富汗的僱傭軍作戰。
顯然,任何不帶有色眼鏡的人都不得不承認,阿富汗人民民主黨與軍隊對與蘇聯的進入是歡迎的,蘇聯紅軍並不是和阿富汗政府的部隊作戰,而是與阿富汗政府並肩同美國入侵阿富汗的僱傭軍作戰,是一種反擊侵略的正義行為。
四、蘇聯出兵阿富汗的影響
關於蘇聯出兵阿富汗,現在的西方輿論眾口一詞的宣稱是陷入了戰爭的泥潭,並導致蘇聯與第三世界關係破裂。中國的專家也全盤接受了這些觀點,甚至表示出兵阿富汗導致了蘇聯的解體。然而,這種説法卻是很難經得起檢驗的。
很多人把蘇聯出兵阿富汗與美國出兵越南相類比,其實兩者是沒有多少可比性的。一方面,兩者出兵的規模相差甚遠。美國出兵越南高峯期共有54萬人之多,而美國的總兵力約300多萬人,其中一大半是海空軍,再扣除地面的後勤部隊,基本上把主力部隊全都拉上去了。蘇聯出兵阿富汗高峯期人數也只不過10萬多些,蘇聯兵力的總規模有500多萬人,地面部隊佔大頭,其中駐阿富汗的部隊連地面部隊的零頭都不到。另一方面,做這種類比的人大概都是不看地圖的,不知道阿富汗與蘇聯之間的距離與越南與美國之間的距離相差甚遠。即使是同等規模的兵力,蘇聯的消耗也要比美國小得多。
其實,真正與蘇聯出兵阿富汗之間具有可比性的是中國和越南之間的戰爭。就時間上來看,這兩場戰爭大體同時,均發生於1979年到1989年。就兩國的總兵力來看,中國與蘇聯也是比較接近的,而且兩軍結構均是地面部隊佔主力。就參戰的兵力來看,中國在越南邊境一般保持十多萬作戰部隊,高峯期達到50多萬人,較之蘇聯出兵阿富汗的兵力明顯多一些。綜合這幾個方面考慮,蘇聯出兵阿富汗對國家的影響尚不及中國同越南之間戰爭對國家的影響大,因此所謂“出兵阿富汗拖垮了蘇聯”純屬無稽之談。
就蘇軍在阿富汗的戰績而言,也並不像西方國家媒體所宣稱的那麼不堪。總的來看,蘇聯在阿富汗作戰期間美國僱傭軍等反政府武裝大約有20到30萬人,蘇聯紅軍的人數保持在5萬到10萬人之間。而長達十年的戰爭裏,蘇軍傷亡人數一共不過5萬多人,其中死亡人數不過一萬多人。平均每年傷亡5000人,約一千多人戰死。其實像一個擁有500多萬大軍的國家,每年日常實戰訓練大概也得有這麼多傷亡。而美國僱傭軍方面則損失慘重,有人估計,被蘇軍殲滅的美國僱傭軍大約有130萬人。儘管有着源源不斷的“聖戰者”前往阿富汗參戰,但是卻始終沒有能夠佔領一座像樣的大城市和任何穩固的地盤。1990年納吉布拉訪問蘇聯時,戈爾巴喬夫曾表示,喀布爾的形勢要比莫斯科還穩定不少。相比之下,蘇聯解體之後的俄羅斯曾經在車臣一天之內就陣亡一千多人,而車臣的武裝一共才一萬多人。與之相類似,美國出兵阿富汗之後反美武裝高峯期也不過兩萬多人,裝備也遠不及原來阿富汗的美國僱傭軍先進,卻讓美國士兵疲於奔命。
下面再談一談蘇聯出兵阿富汗對蘇聯與第三世界國家關係的影響。的確,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是反對蘇聯出兵阿富汗的,但是,這並不足以證明蘇聯出兵阿富汗對蘇聯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有多大影響。像美國1983年公然入侵格林納達推翻親蘇政府也受到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廣泛譴責,能不能説從此美國對第三世界就失去影響力了呢?如果要是我們認真考察一下蘇聯出兵阿富汗之前與之後美蘇兩國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就會發現在蘇聯出兵阿富汗之後的80年代前半期,其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是上升了而不是下降了。
例如,在美國的後院拉丁美洲,由於美國發動了新自由主義改革,結果導致絕大多數親美政權出現了嚴重的債務危機和貧富兩極分化。八十年代前半期,拉美唯一一個經濟狀況表現較好的國家恰恰是親蘇的社會主義國家古巴。這種情況顯然不利於美國鞏固在拉美的影響力。在非洲,由於美國支持南非政府出兵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結果導致大多數非洲國家對於美國呈現出一種疏遠的態度。在中東地帶,由於美國的大力打壓,原本處於中間立場的卡扎菲全面倒向蘇聯,原本親蘇的敍利亞阿薩德政府在七十年代後期的時候已經開始採取和蘇聯拉開距離的行動,然而在八十年代前期的時候則在美國的逼迫下不得不再度和蘇聯靠的更近。甚至親美的政府也發生了一些動搖。像埃及薩達特遇刺以後,新上台的穆巴拉克雖然總體看仍然是傾向於美國的,但是他表示不會像薩達特後期那樣向美國一邊倒,開始謀求同蘇聯改善關係。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蘇聯出兵阿富汗並沒有像西方國家媒體所宣傳的那樣造成了嚴重的損失。而且我們應該注意到一點,阿富汗較之蘇聯與阿富汗或越南較之美國是沒有可比性的,美國出兵越南或者阿富汗完全是一種前線性,萬里遠征式的擴張。而蘇聯可以説有兩大命門,一個是波蘭,另一個就是阿富汗。一旦敵對勢力控制波蘭,那麼必然會影響波羅的海三國,同理,一旦敵對勢力控制了阿富汗,那麼必然會影響中亞五國。這就好像中國與朝鮮之間的關係似的,是唇齒相依的生死性保衞戰。從這個意義上説,蘇聯出兵阿富汗不僅是對於美國組織僱傭軍入侵阿富汗的回應,同樣也是捍衞國家利益乃至國家生存的必須之舉。把其和美國出兵越南簡單類比,説成是造成蘇聯衰亡的根本原因顯然是不妥的。
五、蘇聯在阿富汗敗在何處
不過,我們當然也不能簡單的認為蘇聯出兵阿富汗取得了完勝。相反,就其最終結果來看,蘇軍最終撤出了,而且蘇聯本國把出兵阿富汗一事全盤否定了,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政府也最終被推翻了。從這幾個事件來看,如果説蘇聯出兵阿富汗最終失敗了也沒有什麼錯誤。只不過其失敗的原因並非西方媒體所宣傳的出兵阿富汗本身沒有必要,恰恰是因為出兵阿富汗的過程當中蘇聯充滿了對於西方的妥協與忍讓,最終才導致了這一行動的失敗。
首先,前面説過,蘇聯出兵阿富汗的最佳方案其實是幫助阿富汗奪回英印時代侵佔的普什圖尼斯坦地區。這樣一來,阿富汗政府為保住收復的領土就必須依靠蘇聯,西方國家也失去了這一片訓練反政府僱傭軍的基地,很難再組織起有效的武裝反抗,蘇聯紅軍很快就可以全勝告終。但是蘇聯當局由於害怕引起美國的強烈反應,把武裝行動侷限在阿富汗杜蘭線以北,這種自縛手腳的做法必然導致戰爭的久拖不決。
其次,上面也分析了,即使是戰爭久拖不決的情況下,對於蘇聯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來説,出兵阿富汗本身就為蘇聯紅軍進行實戰訓練和檢驗新裝備提供了一個最佳的場地,5到10萬人的規模也完全在蘇聯實戰訓練的範圍內。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戰爭長期化對蘇聯也可以算是利大於弊的。遺憾的是,蘇聯當局總是害怕西方借阿富汗問題長期攻擊蘇聯,因此一開始就把出兵阿富汗定為短期的行動。這樣就對蘇聯的士氣與心理產生了極大的不利影響。到戈爾巴喬夫時代,甚至出現了公開的“如果不能速勝,就寧願主動撤軍以換取西方國家善意”這種愚蠢至極的想法。事實上,西方國家當時已經準備接受以蘇聯撤出阿富汗換取美國挺直對侵阿僱傭軍的支持這一方案。但是戈爾巴喬夫的主動退讓卻讓美國等西方國家看到了蘇聯的軟弱而不斷得寸進尺,最終,蘇聯未能以撤出阿富汗為籌碼換得西方絲毫讓步,為後來阿富汗形勢惡化埋下了伏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阿富汗問題其實是美蘇冷戰的一部分。到戈爾巴喬夫改革後期,輿論上全面以西方媒體接軌,對出兵阿富汗進行自我否定,這不可避免的會引發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上層的混亂。實際上在1990年初的時候,阿富汗政權已經基本控制住了局勢,但是由於蘇東劇變的衝擊導致黨內分歧加大,到1990年3月爆發了國防部長塔納伊和空軍司令杜蘭等一大批高級將領企圖發動推翻納吉布拉的政變。納吉布拉雖然挫敗了政變,但是數百名軍官牽扯到這一事件導致阿富汗人民軍大大削弱,特別是空軍進入半癱瘓狀態,從此失去了進攻能力,而且權力逐漸轉向杜斯塔姆等少數民族民兵出身的將領手裏。不過即使如此,主要的大城市仍然被政府軍牢牢控制。一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杜斯塔姆等將領紛紛倒戈,最終才導致阿富汗左翼政府的垮台。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阿富汗劇變也是蘇東劇變的一部分。
但是,我們當然不能以戈爾巴喬夫集團的定性與西方主流媒體的攻擊作為蘇聯出兵阿富汗的結論。蘇聯出兵阿富汗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其支持阿富汗左翼政府進行土地改革與世俗化改革顯然是歷史的進步,正是蘇聯撤軍和左翼政府垮台後,阿富汗才陷入了全面的混亂。從這個意義上來説,蘇聯的最大錯誤並非出兵而恰恰是否定出兵。在全文的結尾,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阿富汗最後一位世俗化領導人納吉布拉在蘇聯撤軍儀式上的講話吧:
【當阿富汗上空烏雲密佈時,當革命面臨生死存亡的問題時,當阿富汗國家的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受到威脅時,我們曾經需要幫助,需要巨大的無私的援助,以便站穩腳跟和不向敵人屈服。在這樣的災難時刻誰能幫助我們呢?只有我們真正的朋友蘇聯。
今天,我們懷着感激的心情指出蘇軍給我們提供的國際主義援助的成果。你們,親愛的兄弟們拯救了兒童、婦女和老人免遭僱傭匪幫的屠殺。由於你們的大無畏精神、英雄主義的功績,兒童們才能上學,農民才能耕耘土地,工人才能在工廠做工。
你們還教會我們的戰士克服困難和在戰鬥中戰勝敵人。由於你們多方面的幫助,阿富汗建立了人民軍隊,這支軍隊裝備有現代軍事裝備,能夠獨立地捍衞我國的獨立與自由。你們不僅教會了阿富汗戰士保衞祖國,而且教會了他們建設、創造和向人們提供最必要的幫助。
你們同我們的人民,同我們的戰土親密無間,你們用實際行動表明了什麼是友誼,什麼是戰鬥團結。你們是我們這塊古老上地上發生的巨大變化的見證人。】
【鹿野,察網專欄作家】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屠胡”:蘇聯入侵阿富汗有什麼好洗白的
網友“U163148757”:小編是俄羅斯養的家奴。竭盡全力給蘇聯入侵阿富汗是正義的事,反西方的。這是在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做輿論支持。+只不過他做的全是無用功,人畢竟是有自己的思考能力的。
網友“U145699229”:編,編,編花籃,編個花籃上南山。。。
(2017-09-05)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