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康:36年追着風沙奔跑
編者按:“中國夢·大國工匠篇”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旨在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充分發揮先進模範人物的示範引領作用,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沙漠,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荒涼的,但是對於劉康來説卻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天地。
1986年,大學畢業後,劉康一頭扎進了沙漠,開始了長達36年的治沙生涯。
從南疆到北疆,新疆林業科學院造林治沙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康始終深入在沙漠的最前沿。今年4月,他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在新疆治沙的人太多了,我就是個普通人。”劉康堅定地對中工網記者説道。
穿行在紅柳林中開始一天的征程 受訪者供圖
父子接力 把造林治沙繼續下去
“至今,我仍記得父親戴着老花鏡,伏在案頭,研究資料的樣子。”劉康是位名副其實的“林二代”,他的父親也是造林治沙方面的專家。
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治沙”這兩個字像沙漠中的種子一樣,頑強地紮根在劉康的心裏。上了大學,劉康毅然地選擇了園林專業。
看着同學們時常聚會,劉康也會感到落寞,但是父親的鑽研精神鼓勵他堅持下去。“小時候,我經常看他不知疲倦地工作,雖然辛苦,但他看到研究成果時,心情卻很好,在乾的過程中越來越難以割捨。”劉康笑着説。
造林治沙這項“苦差事”需要工作者大量的時間都在野外。“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時,父親常在現場和我一同探討問題,並傳授一些有趣的科學發現。”雖然環境艱苦,但父子二人樂在其中。
“我唯一的弟弟結婚,父親帶着我深入沙漠腹地工作,我們倆人都沒參加婚禮。”這是他們一輩子的遺憾。
劉康清晰地記得,父親晚年卧病在牀,卻依然操心着造林治沙的方法。強忍病痛,他還時常指導劉康技術上的問題。“臨終時,他還在向我交代未盡的事業,再三叮囑,你要繼續下去。”劉康邊説,邊陷入對父親的思念中。
36年間,劉康也不負重託,他主持國家、國家林業局、自治區課題十餘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5項……在廣袤的沙土地上,劉康接力着父親未完成的綠色事業。
下載自動氣候工作站數據 受訪者供圖
不是打地鋪就是在拖拉機拖斗上睡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中風吹起,整個天空成了黃沙肆虐的舞台,那氣勢似要把萬物都消滅在它的威嚴之下。劉康所在的林科院150團治沙研究站便建在這片沙漠最偏僻的地帶。“我們的站點離團部有20多公里,離最近的連隊也有5、6公里。”
1987年,劉康作為這個治沙研究站唯一的留守科研人員,帶着8名職工負責管護監測一條近10公里長的防風阻沙基幹林帶。
由於每隔兩小時,劉康就要對沙漠中的風速、濕度、植被的防禦情況等諸多要素進行觀測,因此開着拖拉機進沙漠,是他的工作常態。“那可真是以天為被地當牀!”劉康感慨道,“我不是打地鋪就是在拖拉機的拖斗上睡。”
一天早上,劉康剛醒便感覺背上好似被煙頭燙一下,伸手一摸才發覺原來是被蠍子蟄了。
“環境苦呀!我們班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都改行了。”但“樂天派”的劉康卻學會了苦中取樂,“有個一起去的老師教我們耍棍棒,還挺快樂。”
為了探索荒漠植被保育固沙技術,劉康經常獨自駕駛摩托深入沙漠調查。在當時缺乏通訊工具和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孤身進入沙漠十分危險。大風隨時可能掩埋崎嶇的牧道,稍有不慎就會因為迷路被困沙海中。
由於摩托車長年失修,一次車壞在了半路。“沙塵暴刮起來能見度只有一兩米,但是那條路我走了太多次有經驗,而且我可是有名的大膽!”劉康自豪地説。好在他隨身帶着饅頭和水,於是歷時11個小時,他終於走回到了站裏。
冬季植物休眠,劉康便會返回遠在烏魯木齊的家。拿好科研設備和資料,帶上自己養的雞和狗,劉康騎着三輪摩托車便上路了。這一路又是大雪又是冰雹,騎到家,雞和狗都耐不住嚴寒凍死了。單位的師傅聽説這件事打趣道:“你這身體真好,咳嗽一聲都沒有。”
研究沙棗農田防護林栽培撫育技術 受訪者供圖
首創綠洲防護體系 庇護農牧業生產
在沙漠裏,怎麼保證樹木存活?談起植樹造林,劉康滔滔不絕。
“首先要選擇抗病、抗寒、抗旱性強的樹,還要觀察它能在何種條件下生存,儘量模仿自然環境。這需要我們向自然這位‘老師’學習。”
1992年,劉康告別了留守多年的治沙研究站,走向更加浩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在這裏,崑崙山的冰川融水滲透進沙漠,出現了綠洲。
位於塔克拉瑪山沙漠南部的和田縣,當地農民早就有種草種樹的傳統,“他們知道多種樹能擋風。”劉康便考慮林業怎樣支撐農民致富。
冒着酷暑和蚊蟲叮咬,劉康吃住在帳篷、井房,晝夜觀測,劉康和同事們將防護林相互銜接構成網格狀,網格中間是農田。防護林保護農田免受風沙侵害,還能調節農田周圍的温度。果樹、桑樹組成了防護林,農田裏種上了小麥、棉花,農民的錢包鼓了起來。“現在當地的農民都買上小汽車啦!”劉康驕傲地説。
2003年,劉康的工作重心又轉向準噶爾盆地南緣,此時的他有了豐富的經驗,成為防沙治沙戰線上的科研主力。
歷時14年,劉康首創“3區-2帶-1網”綠洲防護體系建設模式,庇護了綠洲中的農牧業生產。他的項目成果已在昌吉州、博爾塔拉州等地大規模推廣,護田增產效益達到22.7%-33.6%。
“以前我們在地面上直接植樹澆水,現在強調可持續發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缺一不可,整個生態系統要一起優化。”劉康介紹道,“不能光想着靠林子把沙固定住,還要保證農田果樹的生長。我對未來的生態建設充滿信心。”
隨着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荒漠變綠洲奇蹟在新疆上演。這位老“追沙人”的腳步卻沒有停歇。前不久,劉康的新項目已經立項,新一輪的“與沙賽跑”開始了。(中工網記者 姚怡夢 通訊員 哈斯葉提·卡斯木 李雙行)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