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簽約醫師”走向演兵場
2023年8月下旬,正在高原巡診的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超聲診斷科主任呂發勤(左一)運用“掌上超聲儀”為武警西藏總隊拉薩支隊某守隧中隊戰士診療。景福蘭攝
訓練結束後,發現腳踝又紅又腫,武警“獵鷹突擊隊”特戰隊員小王隨即打開手機,給微信好友“暖色系天使”發去一張傷痛部位的圖片。
“這是踝關節損傷,康復治療方案如下……”很快, “暖色系天使” 給出了治療方案,並指導小王進行康復訓練。
這位“暖色系天使”,便是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康復醫學科副主任王理康。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武警“獵鷹突擊隊”的“簽約醫師”。
“隨着部隊實戰化訓練不斷深入,縮短醫院與基層官兵的保障距離,是提高為戰服務質量的重要抓手。”該中心衞勤部呂興鋒部長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按照“重心前置、保障前移、服務前出”的工作思路,開展“簽約醫師”試點活動,圍繞健康巡診、救護培訓、戰救訓練等探索衞勤保障新模式。
作為一名軍醫,微信通信錄中好友人數接近上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自從擔任部隊的“簽約醫師”,王理康的手機每天響個不停。日常健康諮詢、定期線上診療、在線答疑解惑……打開手機,基層官兵諮詢病情、尋求幫助的消息不斷。
記者慕名來到該中心康復醫學科,只見走廊裏掛滿了患者送來的感謝錦旗。其中,一面寫有“妙手回春醫者仁心,雷厲風行能打勝仗”的錦旗引人注目。
“能為戰友們解除病痛,幫助他們儘快投入訓練,這種感覺好極了!”王理康介紹説,他們積極探索“網絡+”服務模式,開發出“踝關節康復”APP等多款小程序,助力官兵健康。
像王理康這樣的“簽約醫師”,該中心還有很多。由該中心軍隊傷病員管理科牽頭組織每名“簽約醫師”與數名隊員“結對”,開展“點對點問診,一對一服務”。官兵遇有健康問題,可隨時向“簽約醫師”諮詢;“簽約醫師”藉助網絡為官兵制訂疾病防治方案,為官兵提供遠程會診服務。
“練兵備戰的腳步延伸到哪裏,衞勤保障力量就跟進到哪裏。”與官兵貼得更近、聯繫更緊,也為專家們提供了豐富的一線研究案例。在為戰服務的探索實踐中,該中心醫護人員取得不少科研成果。
奔跑、跳躍、攀登……一連串動作下來,某部戰士黃石冬順利通過考核,再次刷新自己的訓練成績。
走下訓練場,黃石冬特意給該中心骨科副主任醫師李端明發去短信表示感謝:“回營後,我的腰傷恢復很快。感謝您的治療方案,讓我能重返戰鬥崗位……”
去年年底,黃石冬訓練時不慎摔傷,導致腰椎峽部裂。經多方打聽,他了解到,有同樣傷病的戰友經過李端明醫生治療後得以完全康復,便慕名前來就診。經過手術和術後康復訓練,黃石冬現在已經能正常參加訓練。
“我們既要幫助部隊傷病員康復,還要努力讓戰友們的工作不受影響。”李端明告訴記者,在日常診療和下部隊巡診中,他們發現,腰椎峽部裂是困擾戰友的常見傷病,按照傳統的手術治療方法,像黃石冬這樣的傷病員很難重返戰鬥崗位。
李端明帶領團隊創造出一種微創修復手術療法,幫助許多傷病戰友重返訓練場。
“只有時刻牢記‘服務官兵、服務戰鬥力、服務部隊建設’主責主業,才能把為戰服務的使命扛在肩上,為部隊提供更優質服務。”該中心領導告訴記者,他們加大為部隊傷病員診療服務的力度,疑難手術院士親自上,主刀醫生均為副高職以上專家,先進設備和頂尖技術,優先應用到為軍隊傷病員服務中。
7月上旬,武警某部一名戰士突發疾病,情況危急。由於部隊地處高原偏遠地區,附近醫院沒有配套檢測設備,該部衞生隊隊長立即聯繫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請求遠程緊急會診。
該中心超聲診斷科主任呂發勤利用超聲機器人,遠程為患者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專家組會診後,立即為患者制訂治療方案。經過10多分鐘的遠程“生死營救”,患者最終脱離險情。
“近年來,5G遠程超聲機器人技術的應用場景得到不斷豐富擴展,遠程超聲檢查顯著提高了守邊官兵疑難病例及危急重症患者的診斷準確性。”呂發勤告訴記者,她帶領團隊研製的“掌上超聲儀”已投入使用,將進一步提升戰場傷病員救治水平。
保健康就是保戰鬥力,保健康就是保打贏。該中心在服務保障模式上的探索與實踐,既讓廣大官兵感受到保障力與戰鬥力相融合的深刻轉型,也體會到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背後的濃濃暖意。(黃顯斌 張曉寧 本報特約記者 張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