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9月29日電 幾個月來,蔡國平的工作時間經常是從早上5時30分開始計算,加班到晚上12時,早已成為常態。
據“日本頭條”報道,自打今年4月擔任“一衣帶水,共創未來”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紀念晚會總導演後,蔡國平基本沒有休過假。為了讓9月16日的晚會得以完美呈現,蔡國平不僅擔任導演,還兼任翻譯、策劃、甚至候補歌手。在他看來,參與這項工作是緣分,也是從事中日文化交流活動二十幾年來,最鍛鍊自己的經歷之一。
第一次見到的外國人就是日本人
按蔡國平的話説,自打懂事起,他就跟中日友好捆在一起了。
蔡國平六歲時就加入了南京市小紅花藝術團接受聲樂訓練。在那裏,他第一次見到的外國人就是日本人。
“當時我學會了《拉網小調》《紅蜻蜓》等一些日本歌曲。後來在南京各大涉外賓館接待來華的日本代表團並表演給他們看。”蔡國平介紹,第一次見日本代表團時,對方彬彬有禮的感覺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演出過後我們會互換小禮物。當時我不會日語,但能感覺到他們很喜歡我們的演出。”
隨着中日關係的改善,大量日本影視劇開始在中國播放。蔡國平對日本的音樂和文化有了更多瞭解。中國和日本文化存在一定相似性,這也讓蔡國平萌生了要去那邊看一看的想法。
1999年,蔡國平來日本留學。“我是學音樂出身,填寫留學理由時,我就寫‘用音樂搭建起中日文化的橋樑’。這句話也是當時不少人借用的寫作模板,沒想到自己後來真的在用行動促進中日文化藝術交流。”蔡國平打趣地説道。
獲得日本大學電視導演專業碩士學位後,蔡國平自己成立了日本北極星文化傳媒株式會社,主要從事中日文化藝術交流,大型活動策劃製作等藝術工作。
文化交流才是雙向擁抱之路
初到日本的蔡國平原本在一家華語電視台擔任主持人。在他看來,如若長時間泡在華人圈子的舒適區中,並不能儘快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瞭解日本人真正的生活狀態。
一次偶然的機會,蔡國平拿到日本一家知名廣告公司的合作單。蔡國平回憶:“起初我有顧慮,擔心日語水平不能勝任這項工作。後來那邊的負責人告訴我,我對日本文化的瞭解、站在日本文化的角度看待問題才是他們最為看中的。”
“不單單是日本人,要想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好相處,需要熟悉對方的行事風格,工作方式、表達方式,才能取得對方的信任。”蔡國平説。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蔡國平到日本也差不多20年了。“我的人生也恰好進入50年的歲月。當時便策劃了《故鄉之戀,蔡國平個人演唱會》”。
在日本多年,蔡國平參與了很多活動,有很多與中日友好條約簽訂週年紀、中日邦交正常化週年紀直接相關。“我在其中做主持、做歌手、做導演,打內心感到榮幸。這些我都是自己選擇嘗試,喜歡去做的。”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紀念晚會中,近乎一半的節目將由中日藝術家合作完成。如今,文化間的“瞭解、體會、合作、融合”早已滲透至蔡國平對兩國交流的理解裏,下沉到他參與編導、設計的節目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