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通風系統會造成病毒傳播?專家回應
最近,一篇爭議文章在暖通空調界引起軒然大波。
有媒體發佈文章認為,西安咸陽機場T3航站樓使用的空調技術,可能造成西安新冠肺炎疫情“匪夷所思的病毒傳播”——病毒從國際旅客入境區域被“氣動投毒”到了辦票大廳。對此,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多位專家發聲反駁:當前季節,西安機場T3航站樓空調通風系統是全新風運行,沒有迴風,並且系統獨立分區服務,不存在連接國內國際的管道。
那麼,公共場所的空調通風系統,到底會不會對新冠病毒傳播產生影響?
事實上,對於疫情期間公共場所空調通風系統的安全合理使用,國務院疫情聯防聯控機制2020年2月便發佈了相關指南並進行修訂調整。2020年7月,國家衞健委印發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辦公場所和公共場所空調通風系統運行管理衞生規範》,對不同類型空調通風系統的運行管理進行了詳細規定。
多位專家表示,新風系統等通風換氣的稀釋作用對於防止病毒傳播是最關鍵的,而空調系統的過濾和消毒裝置也是有助於防止病毒傳播的。世衞組織新冠肺炎感染防控指南編寫小組(IPC GDG)和環境與工程控制專家諮詢小組(ECAP)成員、香港大學工學院副院長、病毒具體傳播方式研究專家李玉國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了多個空調系統相關的實驗研究。他表示,在全球範圍內,至今沒有見過空調管道傳播新冠病毒的實例。
據紅星新聞記者多方求證,清華大學已召集全國相關專家舉行閉門會議,進一步研討機場空調通風系統與病毒傳播的關係。
機場空調系統會導致病毒傳播?
參與設計者明確否認
咸陽機場此前16輪全員核酸檢測結果全為陰性
2022年新年已至,西安疫情確診數持續增長。
據陝西省衞健委通報,2021年12月31日,西安市新增本土確診病例174例,本輪疫情累計報告1451例。自2021年12月25日以來,西安已連續一週本土確診超150例。
每天超百例確診病例,行程軌跡十分複雜,遍佈各大場所,流調的困難可想而知。據陝西省衞健委通報,本次疫情感染來源初步判定為2021年12月4日由巴基斯坦入境的PK854航班。但病毒是如何傳入市區並引發大規模社區感染,目前仍不得而知。
針對此次西安疫情出現的“隱匿性傳播”,此前,張伯禮院士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指出,本輪西安疫情的主要傳播者病例2號,因一直沒有症狀,所以發現較晚,但是其活動範圍較大導致多人感染。
根據官方通報,西安疫情已知三條傳播鏈。其中,長安大學首發病例,即2021年12月15日的病例2號,12月4日曾在西安咸陽機場T3航站樓送機,被指與PK854航班有時空重合。而與西安疫情相關的東莞首發病例也於同時在此航站樓。因此,咸陽機場被高度懷疑出現了交叉感染。
2021年12月1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明確,陝西西安和廣東東莞兩地的病例基因測序高度同源,為同一境外輸入源頭的同一傳播鏈。
此前,撰寫上述爭議文章的鳳凰網榮譽主筆唐駁虎在其文章中談到,病毒可能通過中央空調系統的空氣循環管道發生了超長距離傳播。該文章還提到,從西安機場T3航站樓的空調新風佈置總圖上可以看出,風管系統有多部迴風處理機,是迴風管道把病毒從國際北指廊一樓抽到了200多米外的二樓辦票大廳,相當於“氣動投毒”。上述病例可能使用了值機櫃台附近的洗手間,在脱下口罩洗手洗臉時被感染。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航站區鳥瞰圖
對此,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兼建築技術科學系主任朱穎心教授在社交網絡和媒體上多次發聲,認為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她是中國建築學會暖通空調分會理事、國際室內空氣質量和氣候熱舒適技術委員會主席。朱穎心提到,這篇文章還不到一天時間,就導致很多在建新機場業主懷疑這種系統具有危險,另一些採用同樣系統的公共建築使用者也人心惶惶。
公開資料顯示,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T3A航站樓建設中,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聯合清華大學等單位,創新性地提出了適用於高大空間建築的新型空調系統方案,即採用地板輻射供冷(熱)+溶液除濕+置換式下送風+幹盤管的空調系統形式。經測試,咸陽機場T3航站樓節能科技水平處於國家領先地位。
參與該系統設計和測試的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劉曉華與助理研究員張濤同樣向媒體明確否認西安疫情與咸陽機場空調通風系統有關。
2021年12月27日,陝西省疫情防控工作情況新聞發佈會最新通報,本次疫情以來,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已完成16輪全員核酸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
業內人士:
各大機場的空調和通風
目前一般都是採用全新風模式
此前,朱穎心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通過詳細介紹航站樓的空調通風系統特性,排除了空調通風系統導致新冠傳播的可能性。她表示,西安機場T3航站樓的二樓辦票大廳和國內出發/到達的南指廊設計是地板輻射+置換新風系統,只在夏季負荷高峯期用迴風系統少量補冷。2021年11月供暖季以來,按照設計意圖和防控要求,辦票大廳採用全新風運行,迴風處理機按新風機運行,吸入室外新鮮空氣,再直接排出,不存在迴風傳播的可能性。對於傳染病防控來説,咸陽機場T3航站樓是比傳統一次迴風的中央空調系統更安全的方式,因為只有新風,沒有迴風。
針對全新風的能耗,朱穎心解釋,該系統採用的是“温濕度獨立控制系統”,温度靠地板輻射等調節,新風系統只需要承擔滿足人員衞生需求的新風負荷。這一系統“由於大幅度降低了風機能耗,所以是公認的比全空氣系統更加節能的方式”。
T3航站樓北側面積較小的國際指廊部分採用的是全空氣一次迴風系統,但現在也是全新風運行,增強稀釋。
中國民航局2021年9月23日修訂發佈的《運輸機場疫情防控技術指南(第八版)》要求,根據航站樓結構、佈局和當地氣候條件,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空氣流通。氣温適合的航站樓應打開門窗,採用自然通風;全空氣空調系統可視情況全新風運行。
接觸過多個機場暖通運行的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工程師韓維平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機場會按不同季節、不同氣候和具體航站樓的結構來制定運行策略。疫情形勢下,各大機場的空調和通風都是根據行業主管部門的最新指導意見運行的,一般都是全新風。例如首都機場採用的是帶回風的全空氣系統,但是可以全新風運行。
韓維平説,全新風能耗大,且天氣極端的情況下,例如冬天可能温度會低一些。北方現在由於氣温很低,通過大開門窗自然通風比較困難,主要通過空調機組全新風運行。
暖通空調專家:
航站樓空調系統獨立分區,不存在連接風道
此前,朱穎心還向媒體表示,空調系統設計的第一步就是嚴格分區,各個區域內的空調系統相互獨立運行。西安咸陽機場國際指廊和辦票大廳之間不存在“200多米”的通風管道。
自從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爆發疫情,機場越來越被視為引發疫情的高危場所。中國疾控中心環境衞生研究所發表的一篇文章稱,深圳寶安機場的現場模擬實驗證明,病毒氣溶膠可以通過中央空調系統的迴風遠距離傳播。在同一航站樓的入境旅客與國內旅客,哪怕有物理隔離,如果同一空調系統把兩者所在區域相連,仍可能有傳播病毒的風險。
朱穎心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如果一個空調系統同時給A、B兩個區域服務,A區的病毒理論上是有可能通過迴風管道傳播到B區的。但即便是國內大部分航站樓採用的一次迴風系統,也都是獨立分區服務的,迴風處理機在本區域就地循環空氣。而且,有迴風的空調機組內的過濾器會消除部分病毒,而不會產生或者傳播病毒。所以,無論新風還是迴風,只要不跨區,都滿足衞生防疫要求。
對此,韓維平工程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機場的空調系統都是分區獨立運行的,防止機場交叉感染關鍵在於嚴格閉環管理,例如首都機場國內國際航站樓是分開的。空調機組內的空氣過濾器也應定期檢測與清洗。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暖通空調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教授江億也持相同觀點。他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在西安機場的具體案例上,可以肯定,國際國內區域的空調系統是各自獨立的,與病毒傳播沒有關係。對於所有機場,關鍵是嚴格隔離開國際入境旅客和機場其他無關人員,包括保證獨立通風管道系統和排除垂直連接上下樓層的衞生間下水道。這與空調回風方式無關。
江億還提出,假如一個空間裏有攜帶病毒的人,比起風機循環之後的氣流,近距離直接接觸,如呼出來的氣流,才是更大的危險。在迴風過濾過程中,至少50%的病毒會沉積下來,所以迴風出風會比原來抽走的風要乾淨。
江億表示,對於空調的爭論,非典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清楚了。他回憶道,2003年6月北京非典期間,許多辦公樓和商廈因為天熱又不敢開空調而關閉。擔心影響外貿經濟的江億一棟棟樓地跑,勸説了他們恢復上班,用專業知識給他們吃下定心丸。江億認為,不專業的質疑,會妨礙空調行業的信心。
江億是中國製冷學會抗擊新冠肺炎空調(供熱)系統專家小組組長,該小組曾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基於2003年防治SARS的經驗,撰寫《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安全使用空調(供暖)的建議》。
2022年1月1日,四川大學建築節能與人居環境研究所所長龍恩深教授也公開發文表示,與沒有空調相比,空調氣流能夠稀釋病原體濃度,所以下送上回的置換通風能夠降低潛伏感染者周邊人員的感染風險。迴風的稀釋作用也是類似的,沒有上部迴風導流反而更容易讓病原體滯留在2米以下區域。此外,病毒實驗證明,空調系統調控到適宜的室內温濕度,有利於降低病毒傳播力。而關於病毒的長距離傳播,有醫學實驗證明:釋放到空氣中的病毒,由於生存環境的劇烈變化,其濃度及活力會隨時間迅速衰減。
國家已明確規定:
公共場所空調通風系統儘量使用全新風
實際上,對於疫情期間公共場所空調通風系統的安全合理使用,國務院疫情聯防聯控機制2020年2月便發佈了相關指南,並進行修訂調整。2020年7月,國家衞健委印發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辦公場所和公共場所空調通風系統運行管理衞生規範》(以下簡稱《規範》)。《規範》強調,使用空調通風系統的前提是掌握空調類型、新風來源和供風範圍等。
《規範》介紹,全空氣空調系統是指加熱或冷卻空氣,由它全部負擔空調房間冷、熱負荷的空調系統。商場、候車廳、影劇院等大空間一般採用這種系統。
據悉,國內大部分商業、辦公場使用的是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這是一種空氣和水共同承擔冷、熱負荷的空氣-水系統。
《規範》規定,當空調通風系統為全空氣系統時,低風險地區應以最大新風量運行,並儘量關小回風;中風險、高風險地區應關閉迴風,採用全新風方式運行;如使用高效的過濾裝置或消毒裝置,可關小回風。如具有混風結構,應停止混風模式。
《規範》還提到,當空調通風系統為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時,應保證新風直接取自室外,保證排風系統正常運行,且新風系統宜全天運行;進深≥14m的房間應採取措施保證內部區域的通風換氣;如新風量低於國家標準要求,應降低人員密度。
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暖通方面的李設計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最近有業主提出防疫的要求。通常,設計上會考慮單設一套備用的通風系統。目前考慮防疫需求的多為設置風機盤管系統的辦公場所,設置全空氣系統的高大空間場所需求較少。
另有某設計院暖通設計師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實踐中,他們會根據地方制定的指引,建議有迴風的空調系統啓用前更新或加裝新風系統,以全新風系統投入運行。如無法安裝,則建議在迴風口加裝高效過濾器或消毒裝置,並在運行中將新風量和換氣次數調至最大,同時加強門窗通風換氣。如果迴風口無法加裝高效過濾器或消毒裝置,則建議關閉迴風閥。
對於公眾關切的問題,此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也多次回應。2020年2月2日,中國疾控中心消毒首席專家、環境所消毒中心主任張流波在發佈會上表示,中央空調如果是按規範做的,應該就是安全的。
2021年11月13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張流波再次強調,關於商場、超市、影劇院等室內空間的中央空調,不管是全空氣系統,還是風機盤管+新風系統,都應該使用空氣淨化消毒裝置,對迴風進行消毒處理,否則應該採用全新風模式。單純用最大新風量運行的,只是不具備條件的一個過渡階段,應該儘早用全新風,或者對迴風進行消毒以後再運行。
世衞組織最新建議則指出,大部分牆式或窗式單位空調系統是用來調節空氣温度和濕度的,會再循環室內空氣,並不提供通風。對此,應當每小時開窗通風幾分鐘。而暖通空調(HVAC)系統是可以進新風,進行通風換氣,從而減少新冠肺炎在室內空間的擴散的。對此,世衞組織建議開到最大新風量。同時,世衞組織聯合其他專業組織認為,維護和運轉良好的空調通風系統不會帶來病毒傳播的風險,反而是較低的室內温度和濕度有利於新冠病毒傳播。
到底該不該擔心空調傳播病毒?
世衞組織諮詢專家:
全球範圍內
至今還沒見過空調管道傳播新冠病毒實例
疫情以來,公眾對空調使用的擔心始終沒有消散。
2020年除夕之夜,廣州一家餐廳內發生的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感染案例曾讓許多人對空調心生疑慮。4月,廣州市疾控中心研究人員發表文章稱,餐廳內一台空調對同一個方向吹的氣流促使了病毒傳播,從而發生了一人傳3桌的現象。
廣州餐廳一人傳3桌示意圖
世衞組織新冠肺炎感染防控指南編寫小組(IPC GDG)和環境與工程控制專家諮詢小組(ECAP)成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室內環境與健康分會副主席、香港大學工學院副院長李玉國教授向紅星新聞記者解釋,在廣州這個個案中,空調只是決定了病毒傳播的方向。在寒冷季節的室內,空調使用無法避免;即使沒有空調,病毒也會按其他方向傳播。他的團隊對這一案例進行了詳細的現場覆盤、測量和模擬,得出結論,病毒傳播的主要原因是通風不暢。實地測量得出,該餐廳空調的過濾效率為20%。李玉國表示,病毒氣溶膠在管道里走一趟,加上過濾器、消毒器的作用,會損失很多。此外,該餐廳空調採樣結果為陰性。
李玉國是室內空氣和流體力學專家,長期從事感染的環境研究。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李玉國團隊對超過15起重大的聚集性感染案例進行了一系列流行病學及環境研究,揭示了室內空氣流通所起的關鍵作用。他分析了大量已知的流調數據和案例,認為新冠病毒以室內短距離傳播和表面接觸傳播為主,遠距離空氣傳播很少。李玉國認為,如果能夠做到足夠的室內通風,疫情可能不復存在。
李玉國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在全球範圍內,他至今沒有見到過空調管道傳播新冠病毒的實例。李玉國團隊對日本鑽石公主號遊輪疫情的研究發現,強制留艙隔離期間,船艙之間沒有發生遠距離空氣傳播病毒,即船艙中央空調系統沒有導致交叉空氣傳播。
李玉國認為,從現有證據來説,咸陽機場空調通風系統傳播病毒的可能性極低極低,但最終還是需要做實驗模擬驗證和測量。李玉國同時表示,機場大廳很高很大,這樣一個開闊的大空間裏病毒傳播的風險是非常低的。但機場衞生間、雜物間等密閉小空間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多個研究顯示,應警惕下水道、地漏等造成的垂直傳播。
香港大學醫學院病毒學專家金冬雁教授也認為,對於西安咸陽機場病毒傳播的方式,應該做好流行病學和空氣動力學研究,弄清空氣的走向。可能在某時某地有了一點交叉,部分不走運的人正好被暴露傳染了,而沒有影響到整個大廳的人。
金冬雁介紹,很多實驗研究發現了看似沒有接觸的人之間病毒是如何傳染的,如隔離酒店的甲房間傳到乙房間。這些研究能夠很好地用於指導防控工作。
來源:紅星新聞記者 吳陽 特約記者 胡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