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全球經濟復甦期待更多正能量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綜合

  12月21日,行人經過比利時布魯塞爾一扇貼有“2022新年好”字樣的櫥窗。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攝

  12月20日,一名女孩在美國紐約街頭的節日裝飾前拍照。 新華社記者 王 迎攝

  2021年就要過去,一年前對世界經濟種種猜想的謎底,已經陸續揭曉。2022年即將來臨,面對仍在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高企的通脹、艱難接續的供應鏈以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發酵瀰漫,世界經濟該向何方“突圍”?幾個關鍵因素值得密切關注: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態勢和防控成效、主要經濟體復甦情況和政策效果、國際社會政策協調與合作力度、經濟增長新動能的挖掘和培育。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態勢將是決定2022年世界經濟復甦前景的最關鍵因素之一。

  疫情暴發至今,持續時間之久、蔓延態勢之兇猛,已經遠超國際社會預料。從全球範圍來看,疫情還遠未得到有效控制。一方面,疫苗分配不均讓全球疫情防控成效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一些國家把抗疫問題政治化,給全球抗疫合作製造了重大障礙。

  儘管世界各國都在大力推進疫苗接種,但是存在明顯的“免疫鴻溝”。西方發達國家大量疫苗過剩,許多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疫苗接種量嚴重不足。這也導致防疫資源匱乏的國家和地區成為病毒變異的高風險地區。如今,病毒變異給疫情防控帶來巨大不確定性,特別是奧密克戎毒株甚至威脅到業已建立的防疫屏障,更有可能嚴重打擊世界經濟復甦的前景和信心。

  全球疫情防控的當務之急是加強國際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提升疫情防控能力,減少病毒變異的機會,以爭取早日控制疫情。

  國際社會應從多方面努力:要堅持以科學態度應對疫情,反對搞病毒污名化、溯源政治化,構建良好的合作環境;要積極促進疫苗公平合理分配,加大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力度,彌合“免疫鴻溝”;應支持世界貿易組織就疫苗知識產權豁免早日作出決定,鼓勵疫苗企業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

  其次,主要經濟體復甦情況和政策效果對世界經濟前景的影響更加凸顯。如今,中美兩國GDP佔全球比重超過40%,且都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至關重要的地位。兩國在2022年的經濟表現,將對世界經濟走向產生決定性影響。

  過去一年,中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產業鏈韌性得到提升,為2022年經濟實現穩中有進打下了良好基礎。但同時,中國經濟發展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相信隨着政策的落地見效,中國經濟依然將有力支撐世界經濟復甦。

  美國經濟則在通脹和解決通脹之間“走鋼絲”。一方面,持續多時的通脹在美國愈演愈烈,美聯儲不得不承認,通脹不再是暫時性的。另一方面,美國當局在解決通脹這件事上投鼠忌器,擔憂政策緊縮會帶來沉重代價。加息問題一旦處理不好,不僅會打斷美國通過“大水漫灌”推動的經濟復甦進程,也必將產生連鎖反應,衝擊世界經濟。

  再次,國際社會能否有效加強政策協調和溝通合作,事關世界經濟復甦成色。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諸多挑戰,困難重重。一方面是因為疫情等因素帶來巨大沖擊,另一方面也因逆全球化、單邊主義甚囂塵上,大大提高了經濟發展和貿易合作成本。例如,美國對部分中國高科技企業進行無理打壓,並干擾、削弱WTO等國際組織的權威和作用,都對世界經濟復甦造成了不利影響。

  要改善這一局面,國際社會需要進一步凝聚共識,反對歧視性、排他性做法,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順暢。還應堅定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彌補相關治理赤字。

  國際社會還需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主要經濟體應該採取負責任的宏觀經濟政策,避免對發展中國家的負面外溢影響,維護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穩健運行。

  最後,世界經濟要實現穩定復甦,還應挖掘、培育新的增長動能。

  在疫情暴發前,世界經濟就顯現出諸多隱憂,尤其是舊動能日漸衰減,新動能羽翼未豐,經濟增長缺少有力引擎。唯有加快創新,才能使世界經濟從根本上擺脱瓶頸,邁向更高水平。

  當今世界正處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交匯點。各國要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需堅持創新驅動大方向,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轉型,努力彌合“數字鴻溝”,推動數字經濟全面發展。

  國際社會應堅持推進可持續發展,向“綠色經濟”要發展動能。2021年,中國等主要經濟體在推動綠色發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舉措,達成了許多重要共識,為全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各國應抓住這一機遇,積極促進綠色低碳轉型。發達經濟體應肩負起應有責任,為發展中經濟體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幫助他們提高環境治理能力,共同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袁 勇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