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德國社民黨組閣完成,即將接任默克爾的工作之際,德國“準外長”貝爾伯克突然在對華問題上做出表態。據德媒報道稱,貝爾伯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華關係會採取更為強硬姿態。同時,她還強調,中國是德國在很多領域的競爭對手。
此番言論一出,似乎標誌着德國在對華態度上,將與美國步調一致,採取全面遏制中國的戰略?難道,未來中歐關係,只剩下一條路可走了嗎?
德國表態與言行耐人尋味
儘管德國新一屆內閣在對華態度上,一再表示出強硬姿態。但與此同時,德國新一屆內閣卻默認了德國聯邦鐵路公司成立一家子公司,專門負責對接從中國運抵歐洲的貨物。與此同時,還將增加新的中歐班列。這其實進一步打通了中國與歐洲的鐵路運輸網絡,促進了中國“一帶一路”跨歐亞發展。
此外,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立陶宛作繭自縛,被排除到新的中歐班列網絡之外。這意味着,未來中歐班列帶來的貨物運輸“紅利”,將沒有立陶宛什麼事。同時,立陶宛也無法享受到中歐班列這條陸路網絡給沿途國家帶來的貿易發展。
德國此舉,在一定程度上令美國感到不滿。那麼,問題來了,德國對華態度到底是怎樣的?究竟是強勢,還是虛張聲勢?
其實,這個答案並不難理解。新一屆德國內閣,恐怕沒有默克爾時代與美國叫板的底氣。但同時,德國務實的態度又令德國無法擺脱對中國的依賴。
所以德國會以更務實的姿態,在中美之間選擇一種平衡的關係。既要對華保持一定的強硬姿態,又不會過分到影響兩國之間在貿易往來上越來越親近的態度。對此,歐盟內部似乎也有共識。
歐盟成員國,似乎更看好與中國的關係
默克爾曾在接受採訪時強調,無論是德國還是歐盟,應該繼續保持與中國的合作,這會令雙方都從彼此身上學到寶貴的東西。默克爾表示,任何試圖“脱鈎”的做法,只會令德國、歐盟遭受重大的損失。
除了默克爾之外,拉脱維亞前總統扎特萊爾斯在本月初接受採訪時表示,歐盟應該與中國走到一起,雙方互惠互利。儘管過程不是一帆風順,但這對於雙方都很重要。對此,斯洛文尼亞前總統圖爾克則對中歐關係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認為過程即便有坎坷,但依舊對中歐關係保持樂觀態度。原因很簡單,歐盟依賴中國,中國同樣需要歐盟。
事實上,未來無論是中德關係,還是中歐關係,即便有美國在中間充當“攪屎棍”,但雙方在經濟、貿易等多領域合作,也註定彼此互相依賴。也許關係沒辦法有突破性改善,但同樣也不會壞到哪裏去。所以,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相信無論是德國,還是歐盟,都會做出相對正確的選擇。
部分信息來源:國際旅遊島商報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