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補壹刀:印度人,對中國説聲謝謝就這麼難嗎?

由 由振山 發佈於 綜合

本文轉自【補壹刀】;

文/李小飛刀&鳴鴻刀

印度第二波疫情以來,很多國內的朋友都在問我,這次的疫情與去年幾乎同期的第一波疫情相比有什麼不同。

坦率地説,作為一個外國人,第一波疫情離我很遠。身為記者,我更像一個記錄者。但第二波疫情離我很近——特別是當地朋友打來電話告訴我,他身邊的親人從感染到離世只有短短几天而能做的卻只是束手無策,他們的啜泣聲是那麼的真切。

第一波疫情時,受衝擊的大部分是底層民眾。例如,孟買當時一處貧民窟的陽性率就超過50%。而第二波疫情則是對社會各階層的“無差別攻擊”,有一些一個月前還在與記者相談甚歡的朋友,突然就傳來噩耗。

相比第一波,第二波疫情病毒也明顯更加兇猛,可能一個人早上剛剛確診,下午進ICU,晚上人就走了。

《印度快報》此前有篇文章説,印度可以學習中國控制疫情的經驗。印度議會聯邦院一名議員的秘書日前給我電話,説議員希望瞭解中國是如何在短時間控制疫情,而且截至目前沒有出現大規模反彈的情況。中國人口與印度人口規模相當,向中國“取經”似乎是不錯的選擇。

但對於剛剛經歷邊境衝突的中印關係來説,“中國”“中國經驗”“中國援助”顯然會在印度投下更為複雜的影子。

1

中國援助印度,印度人都不認好嗎?

答案或許並不簡單。

27日,印度多家主流媒體轉載了印度報業托拉斯駐京記者撰寫的文章,題為“中國航司撤回暫停兩國間貨運航班的計劃”。

報道援引國內媒體的消息説,四川航空下屬的物流部門表示,考慮到印度疫情的嚴峻形勢,正在討論恢復中印貨運航班。此前,印度媒體炒作四川航空有關“暫停兩國貨運航班15天”的決定,稱此舉“嚴重影響了印度私人公司從中國採購製氧機等醫療用品的計劃”。報道還説,在中國官宣向印度提供幫助的背景下,“中止貨運航班的決定讓印度官員們也感到驚訝”。

對這件事,中國外交部26日回應説,中國已經第一時間表明願意幫助印方抗擊新一輪疫情,目前雙方正就此保持溝通。有關印度企業購買中國的抗疫醫療物資的事情,是企業間的正常的採購行為。如印方提出具體的需求,中方願為印方抗擊新一輪疫情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國政府已經明確表示將向印度提供必要醫療援助之時,印度媒體援引一家總部位於上海貨運代理公司負責人的話,刻意炒作話題、帶節奏,稱中國製造商“坐地起價”,將製氧機等商品價格提高了35%至40%,運費提高了20%。

《今日印度》26日則梳理了截至當日所有對印度提供醫療物資援助的國家和地區,儘管標題是“英國、美國、巴基斯坦、中國伸出援手”,但與其他國家“輿論待遇”不同的是,文章中僅以“香港”體現。報道援引印度民航部長普里的推特證實,“印度民營航空公司正在幫助我們對抗疫情”,“香料航空從香港運抵印度800台製氧機”。

在印度主流媒體上,我幾乎沒有看到任何一篇關於“感謝中國援助”的報道。中國援助印度的消息,主要是通過中國駐斯里蘭卡大使館推特以及中國駐印度大使孫衞赤的推特傳播。

與印度主流媒體的反應不同,相關推特下面更能呈現印度輿論的複雜,相對而言,斯里蘭卡使館推特下面的留言更加積極,對中國提供的製氧機表達感謝的人很多。而孫大使推特下面的留言則相對分化,有感謝中國幫助的聲音,有呼籲把分歧放在一邊的聲音,有提醒印度人應當更小心美國利用的聲音,也有要中國最好離印度“遠一點”的聲音。

總體來説,既不像印度媒體那樣不僅不説聲謝謝還倒打一耙;也不像國內有些人説的,咱們“好心完全沒好報”。

當然,即便多年來所受教育一直告訴我“施恩不望報”,也不能由着那些印度媒體霸佔中國的對外善意還砸兩國關係的鍋。之所以出現當前局面,拋去歷史原因不談,還有兩個重要原因。

首先,去年的中印邊境對峙導致中印關係急轉直下,雙方儘管在班公湖南北兩岸實現了脱離接觸,但雙方在其他摩擦點仍在對峙。印度政府官員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邊境對峙問題不解決,雙邊關係就不會迴歸正常。

加之,印度軍方自對峙以來一直將責任強加給中方,通過接受採訪製造所謂“現場覆盤”,製造中方率先挑起對峙的謊言。印度媒體煽風點火,大肆鼓譟,多次藉機炒作中國疫苗安全問題、中國援印醫療物資質量問題等,導致民間反華情緒始終高漲。

其次,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由西方媒體鼓動,印度主流媒體跟風,所謂“實驗室泄露”、“武漢居民外逃”、“疫情初期隱瞞不報”等論調也被傳播到了印度。即使到了現在,在當地的印地語電視辯論節目中,仍有嘉賓使用“中國病毒”等污名,而主持人從不加以糾正或阻止。

2

那麼印度究竟需不需要援助呢?

這個問題難道還有疑問嗎?

是的。

現在,印度媒體都在説“醫用氧氣嚴重短缺”。根據官方發佈的數據,印度日均氧氣(包括工業氧氣和醫用氧氣)生產能力為7127噸。自4月12日起,印度醫用氧氣的日均需求量從此前的3842噸猛增至6785噸。而疫情暴發前,印度醫用氧氣的日均用量僅為750—800噸。《印度快報》的報道稱,4月18日以來,醫用氧氣供應鏈“幾乎完全中斷”。

但實際上,困擾印度的真正問題並非產能,而是落後管理和治理水平,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全印工業氣體制造商協會主席提庫就表示,“生產只是問題的一部分,關鍵是長距離運輸,尤其是面向農村和偏遠地區的運輸”。

由於印度道路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加之氧氣運輸要求限速,即使在一個地方邦內點對點的貨運時間都需要5至10小時。雪上加霜的是,目前在政府登記備案的特種低温罐車僅有1172輛。目前,印度鐵路部門、軍方已加入“運氧”隊伍,但報道無奈地將之描述為“杯水車薪”。

此外,造成當前印度氧氣短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囤積。當地一名匿名醫用氧氣供貨商告訴我説,“很多有老人、孩子或有其他基礎病患者的家庭,他們一直在囤積氧氣或製氧機,這不僅有安全隱患,而且推高了市場價格”。據《印度時報》報道,5升的家庭製氧機價格已從兩個月前的4.5萬盧比翻番至9萬盧比,黑市上氧氣瓶的價格更是上漲7倍之多。

有印度人曾經告訴我,如果中國社會的複雜程度是1,那麼印度社會的複雜程度就是10,很多問題,遠遠不是表面所呈現的那樣。

3

有研究印度的專家跟我聊起印度這次對中國援助的心態,説了幾個比較有意思的點。

他説西方把印度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人自己也這麼看。但他從來不這麼説,他認為印度不是“民主政治”,應該是“選舉政治”才對。

印度這樣一個國家很分裂且多樣化,任何問題都可能分裂出許多不同的意見,特別是在選舉政治之下,一切事情都會被政治化,很多正確的事也會被政客為了反對而反對。比如國大黨執政時推行了一個政策,如果有一天它成了反對黨,也會反對自己原來推行的這個政策,因為即使是正確的事也只有自己做了才是正確的,決不能便宜了對手。所以印度已經形成了這樣一種分裂的文化。

還有就是印度對中國的“受害者心態”,有印度人講説,1962年邊境衝突失敗對印度帶來的心理衝擊比西方殖民百年帶來的衝擊還要大,這種受害者心態導致印度總是以陰謀論和政治化的視角來看待中國,把中國視為最大的威脅,這種心態在印度是廣泛存在的。那麼同時,印度社會同樣也存在理性的聲音,但負面的觀點總是更能刺人眼球。

我們還不能忽視媒體的作用,印度長期以來不瞭解中國,絕大多數印度人是通過西方媒體瞭解中國的,加上西方媒體抹黑中國的比較多,也就影響到他們對中國的看法。

這次事件當中,有中國的網友也注意到,是不是我們在對外援助當中也遭遇了捱罵的問題,也要解決這個問題。這位專家對我説,以往我們在對外援助中受益對象不明確,這一方面有受益國本身的問題導致受益不均,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專業性,以後未必都需要通過政府層面,可以走一些非政府組織和慈善機構,讓援助惠及普通老百姓。

還有一點很重要。我們以後“做好事要留名”,也跟其他國家學,把“風月同天”直接寫在箱子上。以往我們援助不太注意公關宣傳,有的時候不要説回報,可能聲譽都沒有打出來。現在我們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開始在改進。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