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石頭科技:掃地機器人也有輪子,所以我也能造車,很合理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綜合

汽車是什麼?工業明珠、集大成者,總之形容詞都很高大上,不是小孩子過家家的玩意兒。但是最近幾年,造車似乎不再有“神聖”的光環。從第一批人民幣玩家的“造車新勢力”入場,到傳統車企或傳統車企高管的“二次創業”,全新汽車品牌的湧現讓人應接不暇。但這還不算完,如果説互聯網大廠的躬身入局還可以説有錢能使鬼推磨。接下來小牛電動車、團車網這些也來造車,真就沾邊就行?那造掃地機器人的石頭科技也下場造車,這又是個什麼“理論”?

與蔚來同歲?賣掃地機也能上市

石頭科技到底又是何方神聖?即使在它的專長智能家居領域,石頭科技也是一家非常年輕的公司。2014年7月份成立的石頭科技或許不會想到,在不到8年之後,它將會與比自己小月份的蔚來,以及晚了整整一年成立的理想汽車,一起進入造車這條賽道。不過在成立之初,印在石頭科技身上最具有識別度的標籤,是小米。

小米生態鏈是大家現在相當熟悉的一攬子智能家居解決方案,石頭科技在成立2個月之後就被小米納入生態鏈企業之中。後期,石頭科技也帶來了米家掃地機器人系列,以及米家無線吸塵器等頗受好評的產品。2017年是石頭科技第一個重要的時間點,這年它的營收達到了11.2億元,是前一年的6倍還多。更重要的是,它實現了6700萬元的淨利潤。相對一眾苦於無法盈利的造車新勢力們,至少在當時看來,造家電似乎更有“錢途”。

如果把企業也比作人生,時間雖然都很長,但真正決定命運的決定就那麼幾步。石頭科技到此已經走對了好幾步,2018、2019年,隨着營收、淨利潤以及現金流的“井噴”,石頭科技已經準備上市了。“小家電”的故事雖然沒有造車那麼動人,比不上彼時還不在一個賽道的蔚來、理想它們的上市速度。但2020年初在上海交易所科創板完成上市的石頭科技,也可以説迅速完成了蜕變。

僅僅在2020年當年,石頭科技的總資產就達到78.48億元,是前一年的近4倍。經營現金流量淨額達到15.18億元,是前一年的2倍多。總之,就是石頭科技變得更牛了。從去年截至3季度的公開數據來看,2021年在營收、利潤、現金流等核心數據上,基本都能維持增長趨勢。但這些數字也説明了另一個問題,石頭科技的增長速度恐怕得緩一緩。可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企業,贏過自然就想一直贏。貪得無厭,還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這都是塵埃落定的評述,眼下的想法只會是,咱得乾點啥?

萬物盡頭是造車?何況我還有“技術”

造車不出意外的成為了石頭科技的選擇,早在去年小米“下場”之後不久,石頭科技就申請了“石頭智能汽車”的商標。雖然當時石頭科技還來了一波“口嫌體正”的官方回應,但是眼看這洛軻汽車(前身石頭汽車)2021年初的成立時間,當初的回應又騙得了誰呢,不過是最終品牌名稱換成了“極石汽車”。大家驚訝,又或者説反差,還是在於一個造掃地機器人的,與造車之間的天然落差。且不説別的,就説錢怎麼解決。

從0開始造車燒錢都不用編瞎話嚇唬人,第一波造車新勢力的賬本還是熱乎的。無論蔚來還是小鵬,都為此發出過感嘆。想造車,200億元也不夠花?而躺在石頭科技賬本上的淨利潤,也就十幾億元。可造車就是好在這裏,長期好處自不必説,短期內無論國家以及地方對於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還是獲取的輿論關注,都成為融資環境下的優質“故事”。於是誕生不久的洛軻汽車,就拿下屬於自己的“小目標”,1億美元融資。據悉,這筆錢的領投方是騰訊和投資機構紅杉。有消息稱,目前洛軻汽車正以20億美元估值,在進行新一輪融資。

(配圖為理想ONE)

如果能解決錢,那石頭科技要造什麼車呢?比較靠譜的情況是,石頭科技首款車型預計是以一台增程式SUV車型拉開序幕。只不過我説靠譜,只是相對的。畢竟增程式在理想汽車那裏確實發揚光大,且技術路徑成熟、保險,聽起來至少姿態還是很低的。但也有不靠譜的消息,比如連PPT都沒寫完,就開始對標奔馳“大G”什麼的。

(配圖為理想ONE)

“不靠譜”的事還有,就是石頭科技從來都不是一家喜歡親力親為的企業。作為企業起家的拳頭產品,石頭科技的掃地機器人業務,絕大多數是由著名代工廠欣旺達參與。這裏倒不是説diss石頭科技的“採購”身份,更不能否認他的“帶貨”實力。但是指望一家連掃地機器人都不自產的公司,去投資建廠造車,恐怕是不切實際的。

當然,石頭科技也可以説錢和時間都不夠。確實,自建造車工廠,首先資質就要花上大價錢。其次,錢花了又拿什麼造車呢,錢拿去買資質、造工廠,又得“浪費”多少時間呢?再想想從“成熟、靠譜”的增程式入手,對於找“合作伙伴”也要輕鬆不少,好像一切邏輯就都對得上了。

那石頭科技完全就是拉大旗作虎皮嗎?或許也不盡然。他手上目前“硬實力”方面的值得一提的,就是有關激光測距模組(LDS)以及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SLAM)技術。原本,這些技術積累是用在掃地機器人領域的。但是原理上,它與汽車的智能駕駛技術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在大馬路上開車,與在客廳裏掃地的等量級如何標定,就看大家的理解了。

寫在最後:

作為一個足球迷,我對《一球成名》這部電影並沒有太多感覺。因為電影講究“藝術和邏輯”,但現實的足球場上並沒有太多浪漫的痕跡。事情往往就是如此,編故事我們需要邏輯,但現實更加追求效率。於是造車的邏輯上,我們也許需要積累、沉澱、研發、建廠。但是現實中,大佬們早就等不及了。“掃得了一屋,也上得了馬路”的石頭科技來了,下一個又會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