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上不僅載人,也可以搭載活羊、活雞、蔬菜……據近日播出的脱貧攻堅政論專題片《擺脱貧困》介紹,我國仍保留着81對扶貧小慢車。乘客不僅能乘車走親訪友、問醫求學,還能坐車販貨趕集。其中,成昆線上的扶貧小慢車,最低票價2元,30多年沒變。小慢車穿行各站,滿載着生活的希望,串起了村村寨寨。
據相關資料,扶貧小慢車中有絕對扶貧列車和相對扶貧列車,票價都明顯低於運行成本,有的最低票價甚至1元錢起步,比有些城市的公交車票價還要低。正是這種低票價,支撐起了那些偏遠貧困地區羣眾的生活夢、致富夢。一車車蔬菜和家禽家畜以超低運費運送到集市上,讓貧困地區羣眾實實在在體驗到了扶貧政策的温暖。
旅客列車車廂拆除部分座椅,為旅客打造一種客貨混裝甚至人畜合乘的車廂,這種“特殊專列”在世界上恐怕也是少有的。在中國精準扶貧工程的教科書上,“民生”是最大的關鍵詞。經濟發達地區的市場上,有“快”的民生需求;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民眾,則有“慢”的民生需求。滿足後一種需求的小慢車,實際上是國家鐵路部門出於超經濟、超市場考量的“分眾營銷”。
高鐵時代,“快”這個主題,代表的是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出行效率的追求。而那些被刻意保留下來的81對小慢車,主題是“等一等”:等一等貧困落後地區的父老鄉親們。這個“等一等”的主題,反映的正是“共同富裕”“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個人”的使命與承諾。
30多年票價不變的鐵路小慢車,也深刻地闡釋了發展的目的:國家發展的目的,首先是為了讓所有的人都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技術進步則是實現這一目的手段。當我們為高鐵技術世界一流而自豪而歡呼的時候,不能忘記在一些地方、一些線路上,那裏的人們目前暫時還用不起高成本的高鐵,還離不開成本低但性價比高的綠皮車。這種與現代高鐵落差強烈,甚至是“落後”的綠皮車,卻是一部分人出行、生計不可或缺的依賴。
不光是火車,在高速發展的時代,還有一些地方我們仍需要走得慢一點。實際上,發展不均衡的語境下,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會出現“快的需求”與“慢的需求”同時存在的情況。公共服務兼顧不同需求,“快慢”結合,特別是對特殊羣體提供“差別化”服務,保留傳統服務產品,也是一種社會的責任和擔當。就此而言,滿載欠發達地區民眾生活希望的扶貧小慢車,一段時間內還應繼續“慢”下去,直至大家共同搭上時代快車。(馬滌明)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