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這個紀念日,一年過兩次!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綜合

絕大多數紀念日在一年當中只會慶祝一次,比如説剛剛過去的10月4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動物日。但是,有一個全球性的紀念日非常特殊,它是個“一年兩度”的節日,分別在每年五月、十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慶祝。

今天(10月8日)正是十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下這個特別的紀念日——世界候鳥日。

候鳥才是“馬拉松之王”!

提起候鳥,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秋天排成“人字形”或者“一字型”的大雁,或者“年年春天來這裏”的燕子。的確,秋天、春天都有可能見到鳥兒遷徙,這是一趟不斷往返的旅程:春天鳥兒們離開越冬地,向夏季繁殖地進發;到了秋天,它們又從繁殖地回返,飛往越冬地;然後第二年再重複這段旅程。

在所有的鳥類中,往返遷徙距離最遠的是北極燕鷗(Sterna paradisaea),它們往返於地球兩極之間,在北極地區的夏日裏繁殖後代,再飛到南極洲躲避北半球的寒冬。201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裏,科學家追蹤了一個北極燕鷗種羣的往返遷徙,發現它們一年要遷徙飛行的距離超過了九萬公里,比地球周長的兩倍還多一點![1]

一個半月大的北極燕鷗幼鳥(右邊兩隻)正在等待親鳥的投餵,它們已經跟隨鳥羣從北極地區飛到了蘇格蘭小城勒威克 (Lerwick)。圖片來源:Mike Pennington / geograph.org.uk

遷徙確保了鳥兒們全年都能有穩定的食物供應,並能避開惡劣的極端天氣[2]。但並不是每隻鳥兒都能順利抵達遷徙目的地。不妨把鳥類的遷徙想象成一場飛行“馬拉松”,鳥兒在遷徙前的兩週以上的時間裏會過量進食,以脂肪的形式將能量儲存起來,準備應對即將到來的“燃脂”飛行。

新生的北極燕鷗就需要快速成長起來,在出生一個半月後,剛剛學會自己捕食的小北極燕鷗就要跟隨父母連日覓食,吃飽喝足準備半個月後即將開始的遷徙“馬拉松”。但要論起遷徙前的“暴飲暴食”,紅喉北蜂鳥(Archilochus colubris)更是有過出發前短短四天內體重增加近一半的記錄[3]。

“燃脂”飛行,中途需要

補給點

出發前儲存的這些脂肪實際上消耗得也很快,並不足以為鳥兒提供長途飛行所需要的全部能量,因此,鳥兒在遷徙途中也需要及時得到食物補充。高質量的中途停留棲息地對於成功遷徙至關重要[4]。我們人類的城市綠地、公園濕地,就是鳥類遷徙途中必不可少的補給點。

比如説,10月份這段時間,在華北地區的濕地上,就很容易遇到各類野鴨,它們可能是前一天夜裏剛剛飛到這塊湖面,白天正在湖上休整、覓食。首都最大的濕地保護區——北京野鴨湖國家濕地公園,正是因為遷徙的雁鴨類數量最多而得名。如果這樣的濕地面積減小,甚至消失,需要在濕地歇腳的候鳥就無處可去,很可能導致它們無力飛完“馬拉松”,嚴重影響整個物種的存續。

城市綠地庇護的則是遷徙中的林鳥,比如説小型的雀類。但這些靠近人類城市的鳥兒,近年來遇到了全新的挑戰——人類城市中的玻璃窗和夜間人造燈光,成了許多鳥兒的“死神”。

是誰“殺”死了候鳥?

這也是近年來令科學家們憂心忡忡的問題。美國的研究者發現,僅僅在美國一個國家,每年撞上建築物導致死亡的鳥類多達 10 億隻,而且這些碰撞大多發生在玻璃面上[5],玻璃窗,成了導致鳥類死亡的第二大因素。

以往媒體報道主要強調玻璃本身對鳥兒的影響——玻璃窗太過“透明”,鳥兒無法將其識別為障礙物,因而一頭撞上去。但是,一項2020年發表在《生物保護(Biological Conservation)》雜誌上的研究指出了“光污染”也是一個需要獨立考慮的,導致鳥兒撞上玻璃的重要因素。

通過對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 13 座建築物的 48 個立面的鳥類碰撞事故的調查研究,科學家確認:玻璃窗户裏透出的人造光面積是導致碰撞發生的最主要的因素,照明區域面積越大,越有可能導致鳥兒撞上建築物;而且這種影響與整塊玻璃的面積大小無關[5]。

除了導致碰撞,城市燈光還在影響着鳥兒遷徙途中對棲息地的選擇[4],甚至改變了鳥兒啓動遷徙的時機[6]。在遷徙這件事上,並不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出發越早越好的,如果鳥兒因為人造光線導致誤判遷徙時機,過早抵達繁殖地,那麼它們抵達的很可能是食物還不夠充裕、天氣還不夠暖和的,還沒準備好迎接它們到來的“馬拉松終點”。在消耗了大量能量,燃燒脂肪甚至燃燒肌肉,好不容易抵達“終點”之後,候鳥如果沒法在幾個小時內找到食物補充能量,那基本上就會餓死[3]。

冬季棲息地夜晚有人造光的紫崖燕(Progne subis)比沒有經歷人造光的同類平均提前8天開始春季遷徙,並且提前8天抵達繁殖地。這並不是什麼好事。圖片來源:參考文獻[6]

可能讓許多人意想不到的是,我們在白天看到的“北雁南飛”只是候鳥遷徙中“冰山一角”,大多數的候鳥遷徙其實發生在夜晚。這也是為什麼,人造光對候鳥遷徙造成了那麼大的影響,會迷惑甚至害死候鳥的原因。

今年的世界候鳥日,全球共同關注的主題正是人造光的威脅,活動口號是“熄燈,讓候鳥安全回家”[7]。其實,我們甚至不需要真的關掉照明,只需要堅持拉上窗簾,別讓透過玻璃窗的燈光影響鳥兒,就能為候鳥保護貢獻一份力量。

我們感慨大自然的神奇,每年兩度慶祝候鳥的遷徙往返。與此同時,我們的每一個選擇也在改變着自然。為了遷徙的鳥的安全,入夜以後,請拉上你的窗簾。

參考文獻:

[1]Fijn R C, Hiemstra D, Phillips R A, et al. Arctic Terns Sterna paradisaea from the Netherlands migrate record distances across three oceans to Wilkes Land, East Antarctica[J]. Ardea, 2013, 101(1): 3-12.

[2]https://nationalzoo.si.edu/migratory-birds/introduction-migratory-birds

[3]http://www.shidicn.com/sf_4E11DA563B89438AA955997F47E6CD35_151_66FA58E1101.html

[4]McLaren J D, Buler J J, Schreckengost T, et al. 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 confounds broad‐scale habitat use by migrating birds[J]. Ecology Letters, 2018, 21(3): 356-364.

[5]Lao S, Robertson B A, Anderson A W, et al.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 and polarized light on bird-building collision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20, 241: 108358.

[6]Smith R A, Gagné M, Fraser K C. Pre-migration 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 advances the spring migration timing of a trans-hemispheric migratory songbird[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21, 269: 116136.

[7]https://www.cms.int/en/news/dim-lights-birds-night-%E2%80%93-world-migratory-bird-day-2022-slogan-announced作者|hannah

(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