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地鐵站背後藏着一座“小森林”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户端8月8日訊 地鐵出入口周邊設計既要滿足人行道、車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分流需求,又要設置各種公共設施,那麼在有限的綠化面積條件下如何確保植物生長存活?8月7日,武漢地鐵工作人員武凌雲介紹,武漢地鐵採用仿生綠化理念,已在科普公園站、琴台站、竹葉山站成功“種”出了3座“小森林”。
琴台站。
什麼是仿生綠化?武凌雲介紹,仿生綠化是模仿自然生態圈的一種植物配置做法,指在一片區域中從最下層的草籽開始,到第二層的地被植物,到第三層的灌木或者球類植物,到最上層的喬木或大灌木。
“這種做法旨在模仿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從一個濕地空間的最下層水體開始,向上有水生植物、地被、草本、灌木、多年生喬木,植物和水體足夠豐富,以後自然會有昆蟲鳥獸,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閉環。”武凌雲介紹,武漢地鐵在景觀設計中充分採用仿生綠化理念,通過立體維度設計,採用多層植物配置方法,對景觀綠化進行分層。上層植物分化陽光,下層植物固土攜水,形成一個簡易的自循環系統,在有限空間實現更優綠化。
在地鐵8號線竹葉山站C1口,武凌雲指着已成林的茂密喬木和葱綠灌木説,地上景觀以人行、車行視角作為視覺中心,重點進行植物配置,以落葉喬木或灌木為主,高度適中,適合在城市道路旁邊作為景觀樹使用,抗煙塵抗風能力強,對城市環境提升幫助大。
竹葉山站。
“下層灌木根系細密,能提高土壤的攜水能力,面對洪澇氣候有一定的生物自適應性,減少後期應對災害性氣候的維護成本。”他繼續介紹,上層大喬木有足夠優越的生長條件,基本可以做到常綠常青,多年生長的繁茂枝葉可以抵禦較大風沙,防風降噪減少空氣污染,隔離人流與車流,提升城市環境。
據瞭解,在武漢地鐵站出入口廣場綠化以及用於分割道路的花壇,目前已普遍使用仿生綠化的做法。例如,已建成的6號線琴台站,由於周邊地形高差較大,土壤含水量不容易保持,通過先期種植地被植物覆蓋土坡,以此增加攜水能力,使坡面也可以種植少量喬木,以此來提高綠化率。
武漢地鐵相關人士表示,新建一條地鐵線,不僅要讓出行便利,也要兼顧周邊環境提升,給市民更多獲得感。武漢地鐵將不斷優化功能設施和綠化景觀,不僅讓市民看得到美景,更能參與其中,增強美的體驗。
(長江日報記者陶常寧 通訊員曾斯 袁永華)
【編輯:丁翾】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