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門代廚”衝上熱搜,未安全築底的共享服務請慎重規模化 | 立方快評

“上門代廚”衝上熱搜,未安全築底的共享服務請慎重規模化 | 立方快評

楊霄

湖南湘潭市一女子上門為年輕人代廚,做四道菜收費66元。近日,此事在網上引起公眾熱議,衝上微博熱搜榜。

不只是湘潭。有媒體梳理發現,重慶、成都、杭州、上海等地早有上門代廚服務,但服務內容與收費標準不一。比如,有的是按出菜數量收費;有的包含代買菜、洗碗服務,有的卻對上述服務費另計;還有的要按用工距離收取費。

上門代廚並不新鮮,其本源是家政服務業細支。在古時候,有專職廚師在大户人家做長工。在現代社會,城市家庭請保姆或鐘點工做飯,農村紅白喜事置辦流水席,都已司空見慣。

上門代廚服務能突然火一把,是它和共享服務產品的消費需求、互聯網工具支撐力發生了耦合。

早些年,網上曾就滴滴的發展方向有過調侃:滴滴代駕、滴滴划船、滴滴代喝、滴滴陪護、滴滴代寫作業等等。照此邏輯,上門代廚是否能稱為“滴滴代廚”?

不難發現,公眾每每對共享經濟服務產生期許,多是年輕人基於同樣的社會環境對某項社會化服務產生了階段性共需。同時,公眾渴望藉助互聯網手段催化越來越多的傳統服務,使其內容質量與價格實現標準化、安全化、透明化,以及服務產品供給的穩定性、便捷性、售後可追溯性。

可以預見,上門代廚一定有它較可觀的市場發展空間:其一,國內餐飲文化博大精深、極其豐富,足以支撐上門代廚業務的服務內容,川菜、豫菜、淮揚菜一個月都不帶重樣的;其二,市場需求足夠旺盛。這不只是見廚房就憷的95後、00後,不善或不能做飯的中年人、老年人和有孩家庭也比比皆是,乃至家宴,都是可探索的細分需求客羣。

但另需看到,上門代廚這種“入宅”式服務,能否解決食品安全、人身安全兩個關鍵環節才是核心挑戰,更是其該不該規模化發展的命門所在。

過往十多年,很多共享服務產品跑出“中國速度”的同時,充分暴露其操盤人、投資人的貪婪,這包括業績、用户黏性、市場佔有率等方面。而無論是網約車、外賣、代駕、共享單車,還是上門按摩、洗車、喂寵,都曾發生惡性事件造成嚴重傷害。那些項目創始人、投資人設定的所謂“在快速發展中解決安全”的策略,多為一己私利的逃避手段,一次雷爆事故足以擊碎他們僥倖。

筆者認為,中國並不缺共享經濟的創意,不缺互聯網對傳統服務內容的技術賦能,但偏偏對“安全體系建設先行”缺乏敬畏。基於前鑑,任何新興的共享經濟的規模化發展,都必須建立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更要納入政府職能機構監管範疇。公眾需要的是舒適、簡單、清晰的消費服務享受,絕不是一匹脱繮的“野馬”。

責編:史健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16 字。

轉載請註明: “上門代廚”衝上熱搜,未安全築底的共享服務請慎重規模化 | 立方快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