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在西藏十年,傾盡所有,他就是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原地委書記、政協主席孔繁森。
雖已離去20餘年,但他獻身的雪域高原沒有忘記他,他留下的那句話——“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已成為黨員幹部永恆的精神財富!
兩次進藏,把黨和人民的需要作為唯一選擇
“是七尺男兒生能捨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1979年,時任中共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響應國家號召赴藏工作,前往海拔4700多米的崗巴縣擔任縣委副書記。
在崗巴3年,他幾乎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和羣眾一起收割、打場、挖泥塘,與當地羣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光陰似箭。1988年,山東省再次選派進藏幹部,組織上決定讓他帶隊第二次赴藏工作。
“我是黨的幹部,服從組織安排。”其實,孔繁森心裏很清楚,家裏確有不少困難: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三個尚未成年的孩子需要照看;動過幾次手術的妻子體弱多病。
臨走前,他跪在母親面前,流着眼淚深深磕了個頭:“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您要多保重!”
第二次進藏,孔繁森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衞生和民政工作。任職期間,他跑遍了全市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辦、村辦小學,為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殫精竭慮,成功將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
一路向西,在雪域高原留下8萬多公里足跡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期滿,此時,應該東進返鄉的他卻接受了一項更艱鉅的任務,一路向西,奔赴自然條件更惡劣的地區,挑起阿里地委書記的重擔。
在阿里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從南方的邊境口岸到藏北大草原,從班公湖到喜馬拉雅山谷地,全地區106個鄉,他跑了98個,行程8萬多公里。
在孔繁森等地委、行署一班人的帶領下,阿里的經濟有了較快發展。1994年,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比1993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1.1億,比上年增長6.87%。一幅全面振興的宏偉藍圖,正在雪域高原上鋪展開來:
2000千瓦的朗久地熱電廠重新發電,高原的夜晚不再漆黑;
年產值上億的山羊絨梳絨廠和魚骨粉加工廠、硼礦脱水廠等拔地而起,機器轟鳴聲打破了千年沉寂;
普蘭、什布奇口岸開通,至邊境強拉山口公路竣工,阿里向世界敞開了大門……
三個藏族孤兒,900毫升鮮血 他奉獻的是比血還濃的熾熱情感
1992年,拉薩市墨竹工卡等縣發生地震。時任拉薩副市長的孔繁森立即趕赴災區,並承擔起撫養三個孤兒的責任。
生活拮据的他,為了不讓孩子們受委屈,先後三次來到西藏軍區總醫院獻血900毫升。
“家裏孩子多,負擔重,急需要錢。請幫個忙吧!”
殷紅的鮮血,從孔繁森的體內緩緩流進針管,這是從一位日夜操勞的領導幹部的血管裏流出來的血!
孔繁森是清貧的,同時也是富有的,他擁有世間最美好的心靈和最高尚的精神境界。
雪山含悲,江河嗚咽 他將高大的身軀融入祖國疆域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邊貿的途中,在一場車禍中不幸殉職,時年50歲。
人們在料理後事時看到兩件遺物:他身上僅有的8元6角錢和去世前4天寫的關於發展阿里經濟的12條建議。
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遺產,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
在阿里,在拉薩,在聊城……成千上萬的人呼喚着同一個名字―——孔繁森。
“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一幅幅低垂的輓聯,傾吐着人們的無限哀思和崇敬之情。
如今,進出阿里的公路寬闊平整,機場雄偉壯觀;當地羣眾住上了寬敞房屋,電器已成為居家標配;阿里人民正和全國人民一起,堅定地向小康社會邁進……孔繁森生前憧憬的圖景,變成了現實!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王樂雙 陳俞印 綜合新華網、人民日報、共產黨員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