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拿Z世代説事?車企搶後天的蛋糕,得先活過明天
很慚愧,直到2020年,我才弄明白,我屬於Y世代——嗯,根據現在很潮的Z世代往前整整推一代。當然,我們這批人更習慣説自己是80後,這也是咱中國年輕人自己的標籤。
X-Y-Z的説法源於美國,以15年為一個區段。其中Y世代即是千禧一代,泛指1980-1995年出生的人,Z世代是指1995-2010年出生的人。以15年為劃分,必然結合了美國的經濟規律;而在中國,這套規律未必精準,但趨勢類似。之所以Z世代的提法比Y世代更鮮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20世紀前後,我們在互聯網方面的腳步加快,這期間出生的中國孩子不枉“互聯網原住民”之稱,從小就接受了ACGN文化(動畫-Animation、漫畫-Comic、遊戲-Game、Novel-小説)的影響。
近些年來,不止B站的爆火,各類營銷説辭都會帶上“Z世代”,包括汽車圈,畢竟“最老”的Z世代如今都已滿25歲了,很多人到了買車的年紀。
但忍不住還是想發問,汽車消費和Z世代真的相遇了麼?
前幾日,新款奧迪A3上市,參加了線上直播的小夥伴甩出一個截屏,只見評論區清一色的“王一博”……無疑,不管你是哪個世代,是否認識這個人,從流量維度看,奧迪的這波操作絕對是成功的。也相信,王一博的粉絲中不乏家境殷實的消費羣體。
從X世代眼中的高檔官車,到Y世代眼中的豪華性能,再到示好Z世代,暫且不論技術,奧迪在營銷姿態上不斷拓圈,野心勃勃,昭然若揭。不過,我們並不能就此將Z世代消費觀念與偶爾的流量繁榮畫上等號,兩者之間還有一段距離。因為價格因素,這個距離長於快消品;因為技術更新速度,這個距離也會長於數碼產品;因為傳播渠道的分散化,這個到達率也會低於此前任何時期。
2018年,B站董事長陳睿就説過,他眼中的Z世代有四個互為矛盾的特點:極度挑剔又極度寬容,極度感性又極度理性。
挑剔主要針對調性、品質感;寬容則是“如果你是一個認真做遊戲的廠商,他們會寬容你犯錯誤”。極度感性和極度理性的體現在於“他們對於他們喜歡的東西、他們追的東西,是非常感性的,但是對於不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是非常理性的。也就是説,他們是有着非常強的興趣驅動,有着非常強的粉絲行為驅動的羣體。”
這段描述雖然模稜兩可,但卻十分好理解,猶如人際關係,有着印象之分、近疏之感,“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這句老話,早就道盡了所謂的圈層文化。那麼,怎麼做,才能讓年輕人喜歡上一個品牌呢?光用營銷口號去示好,肯定是不夠的,空洞的表白只會讓人覺得卑廉可笑;但本身具備個性實力,再加上點熱情,那效果就截然不同,猶如奧迪A3與王一博。
無意翻到一本專門討論品牌年輕化的譯作,叫做《品牌年輕化:抓住年輕用户的5大邏輯》,裏面提到要想打動年輕人,要做到五個方面,分別是:
品牌酷感、品牌真實性、品牌獨特性、品牌認同感、品牌幸福感。
這五個方面放到汽車行業來説,要真正做到其實挺難的,尤其是“酷感“和”獨特性“。都明白,汽車研發生產週期動輒2-3年,而潮流趨勢則瞬息萬變;另外,汽車的生產成本只有在批量規模下才能得到平衡控制——所謂的獨特感,商品車上可以定製化的部分,主要只體現在一些套件、少數內飾搭配上;而改裝車則屬於汽車後市場了,主機廠缺乏與之銜接的盈利動機。
另外,“品牌真實性”的涵義其實也很深厚、微妙。就拿2010年左右的汽車品牌推廣而言,類似當時的大眾、豐田、雪佛蘭、福特、現代等合資品牌,它們的真實感如何打造?其實只要能把產品起源、發展、傳承、創始人和產地,這一系列元素串起來説清楚,足以滿足當時中國Y世代消費者對真實性的需求。而在營銷調性上,代言人+廣告宣傳,都在構建認同感和幸福感。
不過,到了Z世代,恐怕對於過於抽象的美化營銷是無感的。對於這一代年輕人而言,人生憧憬不再受成家、立業而束縛,他們對於真實社會的瞭解更早熟,對於自己內心的洞察更敏鋭。
你放一個西裝革履的精英男開車,他們立馬能明白,這份體面背後是996加班狗或者卑躬屈膝要訂單;你放一個美女在車旁邊,他們立馬能識別出是不是整容臉……多元文化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並非特立獨行到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只是在乎同圈人的看法。
這個圈子到哪去找?在不少廠家,主導營銷模式的還是Y世代人羣,想要打入Z世代的圈子,着實是個難題,因為信息渠道越多元,人和人之間的屏障就越複雜,信息圈不是大陸,而是小島。
競爭的本質是什麼?是對年輕人注意力的搶奪。找大IP去捆綁,固然省事。但更艱深的轉型則是一個發自靈魂的提問:我來自哪裏,我是誰,我將要去哪裏?想明白了這個問題,才能去發展自己的朋友圈。
還有個説法是,Z世代可能不那麼認牌子,這對於年輕國產品牌而言是利好,我卻持保留意見,原因在於,我贊同Z世代是挑剔的,這個挑剔除了B站董事長所提到的調性、品質感,放置在汽車產品中,一定還包括技術感和娛樂性。國產品牌得益於智能車機的普及,在娛樂性上和合資品牌有得一拼,但技術沉澱乏善可陳,就很難把故事講得既真實又精彩。
毫不客氣得説,除了產品家族龐大的豐田、大眾,只要我們叫得出名字的海外品牌,包括福特、馬自達、雪佛蘭、本田等等,每家都有獨領風騷的技術和賽事中一騎絕塵的性能車,絕非肉眼可見的配置堆砌,只要這些品牌願意花功夫去發酵有關技術感的故事,就不愁在Z世代圈層沒有知音——而國產品牌要想講這種故事,就困難得多。另外,在增量時代,國產品牌大搞渠道下沉,如今再想融入“城會玩”的圈子,不容易。
2020年,還是有幾個玩突破的國產品牌。除了一直堅持打造賽事文化的領克,還有開上了動物園的長城汽車,憑藉小電動宏光殺進城的五菱,上汽旗下的榮威和名爵步子也邁得大……它們都屬於玩得開類型,不再拘泥於空洞的高大上。
技術70分,質量80分,營銷做到95分,國產品牌也能在Z世代刷出一些好感——但要想長久深入的話,技術上還得不斷精進,營銷上還得精耕自作。
因為Z世代在成長成熟,隨着經濟實力增長,他們會在保留個性的基礎上,追求更加具備硬核技術的dream car。
寫在最後
:Z世代固然是一個不得不搶的蛋糕,但並非適合所有品牌,用老產品貼上新標籤,在沒有渠道支撐的情況下,深入Z世代腹地是很難的。另外,攻佔Z世代對於集團型車企而言固然是很重要的課題之一,但絕非全部;對於不具備研發實力的中小規模車企而言,去討好Z世代恐怕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別忘了,Z世代是流量大軍,目前卻並非銷量貢獻大軍,在佈局後天之前,先得活過明天。畢竟,還有一大批Y世代在增購/換購,還有一大批乘風破浪的30+姐姐渴望獨立,還有一大批有錢又閒的X世代人羣正在規劃退休後生活——他們的市場,未必低於Z世代。Z世代行為是值得關注的趨勢,並非一個籠統一致的人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