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4日電 澳大利亞部分“華二代”對自己華裔的身份感到迷茫,甚至給自己貼上“邊緣人”的標籤,對此澳洲網發表評論,不必為身份“尷尬”,貼近自己的文化生存方式,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這樣才能成為將中西文化融匯貫通的“全才”,讓東西方文化碰撞出“絢爛的火花”。
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移民羣體之一,澳大利亞華人對中華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認知。而對於在澳大利亞出生、長大的華裔第二代來説,他們可能比父輩經歷更多身份認同上的迷茫與掙扎。有的華裔認為自己是沒有“根”的中西方文化“邊緣人”,因而對自己華裔的身份感到迷茫,甚至在社交圈子中感到尷尬。其實,華裔二代們不必給自己貼上“邊緣人”的標籤。無論是“西”還是“中”,重要的是讓自己身邊不同文化更好地交融,並利用其優勢讓自己成為全球化的多元人才,而這才應是文化認同與歸屬感所在。
澳大利亞是一個有200多年曆史的移民國家,受西方文化的深刻影響。而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尊重”“寬容”和“仁愛”,這與西方比較注重個人的權利觀念存在差異。無論是生於斯長於斯的華裔二代,抑或是華裔新移民,在兩種文化的夾縫中尋求生存空間都或多或少會遭遇尷尬與艱辛。
一名澳大利亞華裔學生曾經有這樣的經歷:她帶着餃子和醋上學,醋不慎灑了,奇怪的味道讓同學們鬨堂大笑,讓她感到特別尷尬。而類似的故事並不少見。對於華裔來説,在澳大利亞出生,從小接受西方教育,但對文化認同感的“偏見”認知卻讓他們常常感到自己是“另類”。其實,現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粗暴”,人的認同感是極為複雜的,不會因為“每天早餐吃三明治”就是澳大利亞人,“吃餃子”就一定是華人。對少數族裔來説,重要的是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找到歸屬感,用自己的努力得到更多的尊重,這比糾結自己是“澳人”還是“華人”更為重要。
其實,華裔二代不僅不必為身份“尷尬”,反而應該感到“一點點優越感”。比如語言方面的優勢,在澳大利亞接受了西方中小學教育,能説一口流利的英文讓華裔二代在跨文化交流中更有優勢,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優秀的雙語能力,在澳中貿易交往中溝通無障礙,這在很多時候是讓人羨慕嫉妒的。另外,許多人都感受到了這樣一股熱潮——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澳中密切的經貿往來已經在澳洲掀起了“學漢語熱”。連“土澳”都來學漢語了,華裔澳人們還有什麼好“自卑”的呢。更何況,隨着中國在世界影響力的提升,中華文化的魅力也受到越來越多的矚目。
作為文化多元的澳大利亞,在迎來一批又一批華人移民的同時,華人移民也為澳人帶來了不一樣的生活樂趣,熱鬧的春節,可愛的熊貓,充滿魅力的漢服,神奇的中國功夫,令人讚歎的中醫藥……一些“中國特色”漸漸在澳人中“圈粉”無數。“喝奶茶、吃火鍋、手機支付”,移民的融入豐富了澳人的口味和生活方式,也讓多元文化在澳大利亞更好地融合。而華裔更可以利用自身在中華文化方面的優勢,讓更多澳人透過這些表層的文化符號,認識更加深層的中華文化內涵,增進兩國間更深的瞭解與認同。
所以是“澳大利亞人”還是“華人”,這對於華裔二代來説本身並沒有那麼大的“鴻溝”,澳大利亞本來就是多元的,對於華裔來説,選擇適合自己,貼近自己的文化生存方式,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這樣才能成為將中西文化融匯貫通的“全才”,讓東西方文化碰撞出“絢爛的火花”。【本網特約評論員 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