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發佈,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巨大貢獻
連續15年成世界經濟增長最大貢獻國
9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白皮書分為前言、正文、結束語三個部分,共3.2萬餘字,系統闡述中國的全面小康是什麼、又是如何建成的。
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表示,白皮書回顧了中國小康社會建設的不平凡歷程,介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展望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美好前景,是一部記錄和反映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探索實踐的重要文獻。
新京報訊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8日發表《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
白皮書介紹,中國的全面小康,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小康;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小康;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多維度、全方位的小康。
白皮書指出,中國的全面小康,是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發展成果的小康。不讓一個人掉隊,不讓一個區域落下,不讓一個民族滯後,體現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實現全體人民發展的有機統一,體現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全面小康的陽光照亮960萬平方公里廣袤大地的每一個角落,14億多人民、56個民族共同享有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白皮書介紹,中國的全面小康,是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辛勞和智慧,拼搏奮鬥出來的。新中國成立時,面對的是一個積貧積弱、滿目瘡痍的爛攤子。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幹出了一片新天地,實現了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小康。小康美好生活,是人民創造的;小康壯麗史詩,是人民書寫的。
白皮書指出,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國家更富強、人民更幸福、社會更穩定,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巨大貢獻。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人類走向現代化探索了新路徑。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國情,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未來之中國,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焦點1
改革開放以來 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長187倍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趙辰昕談到全面小康的內涵與標準。他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在“全面”兩個字。這裏的“全面”,既指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也指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還指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
黨的十八大確定了全面小康的評價標準,即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體現在老百姓的收入上,我國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已經從1978年的171元增長到2020年的32189元,增長了187倍。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該係數越大越貧窮)分別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目前的29.2%和32.7%。
“温飽問題得到解決之後,我國消費結構實現了從生存型向發展型、改善型的過渡,人民羣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得到有效保障。”趙辰昕表示。
焦點2
城鄉、地區和不同羣體居民收入差距總體趨於縮小
十八大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善。雖然存在貧富差距,但城鄉、地區和不同羣體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趨於縮小。
2011—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義增長10.6%,年均增速快於城鎮居民1.8個百分點。相應地,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逐年下降,從2010年的2.99下降到2020年的2.56,累計下降0.43。
地區間的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年下降,2011—2020年,收入最高省份與最低省份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1年的4.62(上海與西藏居民收入之比)降低到2020年的3.55(上海與甘肅居民收入之比),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最低水平。
不同羣體的居民收入差距縮小,按居民收入計算,近十幾年我國基尼係數總體呈波動下降態勢。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係數在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後,2009年至今呈現波動下降態勢,2020年降至0.468,累計下降0.023。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十四五”時期,我國進一步控制和縮小貧富差距,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通過發展經濟、辛勤勞動、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
寧吉喆特別回應了在縮小收入差距中的税收政策問題,“税收在分配當中已經發揮重要作用,無論是在初次分配,還是在再分配、三次分配當中,都要發揮好税收槓桿的作用。”
焦點3
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30%
寧吉喆介紹,從2006年起,中國已經連續15年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去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萬億元,克服疫情影響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12.7%,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和貿易復甦的重要力量,為維護全球供應體系的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一年多來,中國已向世界供應口罩數千億只、疫苗十幾億劑,有力支持了各國抗疫。
“中國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寧吉喆表示,據測算,今後五年,中國從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進口貨物將超過10萬億美元,向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直接投資將超過5500億美元,必將為全球經濟穩定復甦和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焦點4
逐步實現全體公民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趙辰昕表示,今後五年,我國將科學合理界定公共服務的基本與非基本屬性,政府財政將重點“保基本”,逐步實現全體公民都能夠公平可及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他坦言,老百姓確實目前還在一些直接現實的問題上有一些困難、有一些訴求。針對這些訴求,今後五年,我國將科學合理界定基本公共服務和非基本公共服務的範圍,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務的區分,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民生保障最急需、最迫切的領域,同時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到公共服務領域。
具體來看,政府的重點是保基本、促均等。緊扣保障人民羣眾基本生活需要,切實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完善標準體系,優化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實現全體公民都能夠公平可及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堅決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同時,要多元擴供給、促普惠。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鼓勵和支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國有經濟等多元主體參與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有效降低服務成本,逐步實現非基本公共服務付費可享有、價格可承受、質量有保障、安全有監管,實現供需動態均衡、服務普惠享有。
焦點5
促進農民增收要重點關注小農户和低收入農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仍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特別是農業農村仍是薄弱環節,是短板和弱項。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表示,近年來,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但目前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將堅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
他表示,農民增收首先還是發展產業,要通過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特別是要向高質量農產品要收入,向產業鏈要收入,向降成本要收入。
同時,通過擴大就業增收入。工資性收入佔農民收入的比重超過4成,是“大頭”。一方面,要促進就地就近就業,另一方面,促進外出務工就業增收,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此外,要通過改革來激活農村大量“沉睡”資源,這是增加財產性收入的潛力所在。
劉煥鑫特別提到,政策要重點關注兩類羣體:一類是小農户,要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穩定和加強農民種糧補貼,按時足額把惠農資金髮放到農民手中。另一類是低收入農户,建立健全常態化幫扶機制,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焦點6
合理降低超大特大城市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及其他超大特大城市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同時,這些城市也存在交通擁堵、房價高企、發展受限等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城市病”。
寧吉喆表示,一線城市及其他超大特大城市將轉變開發建設方式。城市發展方式要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更加註重民生,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同時,進一步強化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輻射作用。
同時,合理降低超大特大城市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一般性製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功能和設施以及過度集中的公共資源,加強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
此外,優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核心競爭力,率先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產業結構,提升綜合能級與國際競爭力。
■ 回應
國家發改委談“三孩”:
改善人口年齡結構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發佈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再次回應人口問題。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當前我國人口總量增速有所放緩,總和生育率下降,老齡化程度加深。人口變化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顯著影響。
對此,寧吉喆表示,總體上看,我國人口紅利依然存在,人才紅利優勢後發,人口健康水平不斷提升。隨着人口政策的逐步完善,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仍然具備較好的人力資源保障。
他分析,從勞動力資源來看,我國仍然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人口總量仍然保持增長,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仍然龐大,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達到8.8億人,還有3億多育齡婦女,每年能保持1000多萬的出生人口規模。2020年,我國農民工總量仍達2.86億。人口數量增長產生的紅利仍然存在,勞動力資源仍然較為充沛。
隨着人口素質明顯提高,人才紅利新的優勢逐步顯現。寧吉喆介紹,2020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75年。過去十年,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2.08億人,佔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達到23.61%。人才規模比重上升了超過10個百分點,翻了近一倍。
從居民的健康水平看,我國居民的健康水平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2019年,我國人口預期壽命達到77.3歲,比2010年提高2.47歲。“現在有許多人雖然已經達到了老年,但是身體素質還是相當好。”寧吉喆表示。
此外,備受期待的新一代勞動資源正在成長。“單獨二孩”“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我國出生人口數量明顯回升。“七人普”數據顯示,我國0-14歲少兒人口數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萬人,比重上升1.35個百分點。“二孩”生育率明顯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佔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
寧吉喆表示,今年國家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助於促進出生人口增加,改善人口年齡結構,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