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新式炮火的研製成功並給予軍用,海陸空三個方面都不同規模地在使用它。但在可移動的火炮中,艦炮是體型最大的一種,其破壞力也是最強的。仔細觀察有關海上的戰爭,艦炮往往具有扭轉戰爭局勢的作用,隨着國家要求,艦炮的發展成本逐漸低向化,艦炮漸漸發展成為一種低成本製作 ,但依然具備射程遠、火力猛等優勢的大型武器。為更好的利用空間,炮塔並沒有設置安放彈殼的地方,這樣也致使金屬彈殼會遺留在甲板上。而彈殼比較重,且速度也比較高,這兩種因素都會導致甲板產生不同程度的機械性損傷。
喜歡歷史,尤其是軍事方面歷史的人應該都會有所瞭解,由於受一戰的影響,二戰裏使用的戰列艦都是超大號的,我們用肉眼觀察,戰列艦配備的彈藥自然也是大號的,彈殼肯定也要比普通的彈殼要大一圈。看到這裏,你或許會產生一個非常合理的疑問,戰列艦發射彈藥那麼多,遺留的彈殼肯定也多,甲板再結實也經不住這麼造吧?戰列艦就是以大口徑火炮攻擊作為特點的,它的槍彈幾乎都是以噸為單位的,最遠能夠打到六十里以外的目標。我們常講,戰場講究的是效率,為了實戰時能更方便,乾脆把彈殼和彈藥分開,在彈藥外層使用一次性的易燃藥包,沒有了彈殼,甲板也不會受到大的損傷。
在過去,手動裝彈不僅耗費時間和精力,還要謹防出現錯誤,於是為了提高火炮射速,現代戰艦一般都安裝了自動裝填機,這種機器規定了彈殼退膛後是由拋殼機進行下一步處理,然後彈殼就會順着通道被快速推出,在這時,新的炮彈又被自動填充,能夠隨時發射,彈殼遺留的問題也就基本被解決了。在現代戰艦上,會根據自身的需求選用不同口徑的主炮,而且一般都會和拋殼窗口在同一位置。現代戰艦更有能力做好自身防護,甲板能通過一些措施達到耐高温的效果,彈殼在通過拋殼機的通道後落到甲板,還是處於高温中,因此,甲板需要能夠耐高温。以往,現代戰艦總是讓人產生的一些不解,現在也漸漸明朗清晰,對於如何解決艦炮遺留,雖然各國的處理辦法各有不同,但也都比較合理。
製作彈殼最主要用的材料就是黃銅,比較熟悉戰爭史的人,一定知道銅質彈殼在使用它之後一般都會進行回收,那麼在軍艦這種發射速度很快的情況下,彈殼還能被回收嗎?一般大家都聽過,軍艦會分主炮和副炮兩個位置,主炮是軍艦為完成基本的作戰任務而裝備了最大口徑的艦炮,處於前甲板範圍內,前甲板的空間相比較來説要大一些,可讓彈殼堆積的空間也多,所以在前甲板上可以回收部分彈殼。
但副炮能收集到的彈殼數量就差強人意了,以我國的054A護衞艦為例,在兩舷上安裝了730/1130近防炮,1130近防炮可以説是我軍最常用的近防炮了,安裝在兩舷的位置太過緊湊,離舷牆實在是太近了,所以總的來説,即使1130近防炮每秒能夠噴射出166發炮彈,那些使用過後的彈殼也都落進大海里了,可以説十分浪費。所以説,不是所有彈殼都能回收,還要看機炮的位置,才能確定可不可以回收。
對於二戰,也許你能很清楚的介紹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但是對於一些鮮為人知的事情卻並不清楚,就比如説彈殼回收。而這一做法幾乎是全世界公認的,而這都是由於當時的炮彈製作材料是用的有色金屬,這類金屬的造價普遍較高,為了節省製造上的本錢,因此所有國家都形成了回收舊彈殼的習慣。不要説以前,就算在如今,我們還沒有將重金屬的冶煉工業發展到可以隨意浪費金屬資源的地步,就比如説,雖然中國的重工業技術從未停止發展的步伐,但因為銅資源一直都比較少,於是只能最大程度的利用我們所擁有的資源。通過這樣的措施,就可以減少經濟上的損失,也是為着社會民生着想,在政府眼中,戰爭或者演練都不能成為影響社會正常秩序和人民正常生活的絆腳石。
我們在回收彈殼的時候也是有要求的,完全沒有再次利用價值的彈殼就不在回收的範圍內。例如鋼製彈殼以及銅和鋼結合製成的覆銅彈殼。首先是鋼製彈殼,因為鋼是一種合金,價格便宜,生產起來也簡便,大部分都會被丟棄在戰場上,加工的價格都夠購買新彈殼的價格了,那麼回收還有什麼必要呢?
覆銅彈殼也不在回收的名單中,早期的中國海軍對此很有發言權。最開始的打算是,集合銅延展性優勢與鋼的易獲得優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銅資源的利用效率,然而理想與現實是在相差太大了。這樣生產出來的彈殼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厲害,甚至在高温下表面覆蓋的銅合金與鋼脱離,因此槍膛中就會有上次發射融化的殘留物,加大了摩擦力,艦炮的攻擊力就會下降,同樣是銅金屬,卻失去了回收的價值,沒有節省銅資源。
鋼製炮彈大規模的生產,是在20世紀80年代,鋼製彈殼能被各國接受,主要有三個優點:首先是在我國多年努力下,在鋼中加入一些別的元素,用來提升它的承壓能力和耐温能力;其次鋼極易獲得生產過程也比較簡單,鋼製彈殼也不容易卡殼了;最後在彈殼的回收上,也減少不少開支,尤其是在人力資源,精力和金錢上。所以自從有了全鋼製材,從彈殼開始有一個比較徹底的改革,中國海軍軍艦上使用的坦克全是全鋼彈殼,在不斷的完善後,全鋼炮彈性能更加優越,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大,全鋼炮彈的威懾力並沒有降低。但是並沒有説鋼不需要再改進了,銅的柔軟性依舊是鋼不能比擬的,因此從拋殼通道出來的彈殼在很強的作用力下很容易砸壞甲板。
隨着時代的進步,炮彈比以往更具先進性,之前,人們一想到彈殼和彈藥,就覺得都是黃澄澄的,但是不可再生資源帶來的資源浪費也是不容忽視的,可再生材料漸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人們將其作為重點項目進行研究。金屬材料的回收增添了額外的金錢以及物力付出,而且能回收的那部分彈殼,金屬含量少的不行,要二次利用非常麻煩。和金屬材料不一樣的地方是,可再生材料身上就不存在金屬製材的這些不足,打在海里也不算是在浪費資源,就算不用它,直接扔了也沒有太大的損失,大環境和自身優勢帶來的影響,給了可再生材料發展的可能性。
隨着科技的不斷進發展,越來越多的武器都擁有了更加方便攜帶和使用的替代品,不過像美國這類擁有着超強的經濟實力的國家,即便在全球導彈的使用範圍已經變得越來越廣,炮彈在戰場中的出場率已經可以忽略不計時,也完全沒有讓美國產生過停止使用銅質炮彈的想法,並且還從沒沒用進行過彈殼回收。的確當某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發展到非常強大的地步,還擁有特別豐富的資源時,便會促使很多浪費現象的產生,但因為浪費的成本對國家也沒有什麼影響,於是美國對這一情況的發生通常都會置之不理。由此,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先建設好經濟才能決定其武器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