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穩步推進
“嗚,嗚,嗚……”清晨,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斧頭嶺,幾隻海南長臂猿用超長的手臂在樹枝之間盪來盪去,嬉鬧中發出口哨般的長鳴。同樣揚起長長的“手臂”,幾台大型施工機械來回穿梭,這裏是位於白沙牙叉鎮的高峯村生態搬遷工地。
將兩個場景相關聯的,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的全面提速。從生態搬遷、保護研究、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着手,今年以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動作不斷,正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藴漸趨清晰。
7月6日上午,高峯村生態搬遷工地,一棟棟二層民居雛形已現。“房子陸續封頂,現在正在完善道路、排污、活動廣場等配套設施。”高峯村黨支部書記符志明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按照目前的施工進展,預計今年10月即可正式啓動該村下轄3個自然村118户498人的整體搬遷工作。
生態搬遷,是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按照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相關總體規劃,該工作共涉及白沙、五指山、東方、保亭4個市縣,計劃2021年完成全部11個自然村470户1885人的生態搬遷。
“高峯村作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以來首個實施生態搬遷的村莊,無疑為這項工作開了一個好頭。”省林業局局長夏斐介紹,目前,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內剩餘8個自然村也已啓動各自搬遷實施方案的編制及其他前期工作,生態搬遷工作順利推進。
生態搬遷,為野生動植物“騰挪”出了更多生存棲息的空間。
幾天前,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李文永剛剛結束一輪為期9天的監測工作。“明顯感覺這些海南長臂猿不再害怕或牴觸我們了,有時候和它們的距離甚至只有兩三米遠,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在李文永看來,從1980年發現的7只增長至30只,如今海南長臂猿在霸王嶺的熱帶雨林中正活得越來越自在。
越來越自在的,不僅是海南長臂猿。呆萌的亞洲小爪水獺重現吊羅山,尖峯水玉杯搖曳在尖峯嶺熱帶山地雨林,兩棲爬行新物種“中華瞼虎”被發現……自2019年4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至今,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科研人員們在這一神奇的“物種基因庫”裏便發現了9個植物新種,許多昔日銷聲匿跡的野生動物也開始重返“家園”。
雨林修復,物種歸來,離不開的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的蹄急步穩。
編制《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總體規劃(試行)》,成立國家公園管理局,開展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完成保護、交通等專項規劃初稿,組建國家公園研究院,開展國家公園立法工作,啓動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智慧雨林項目,開展國家公園展示區和基礎設施建設前期工作、編制完成《國家公園生態廊道建設方案》、啓動國家公園綜合科考(植物類)和多樣性比較研究項目等……一年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建設動作持續不斷,逐步為我省摸索一條綠水青山轉為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國家林草局高度重視和強力推進下,在省直各部門和各相關市縣共同努力下,體制試點工作亮點紛呈,接下來將圍繞國家公園建設,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打造成為海南旅遊新的超級吸引物。”夏斐介紹,以海南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為目標,以熱帶雨林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為重點,接下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將繼續通過創新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合理區劃管控分區,統一自然資源管理,協調社區發展,大力普及生態保護知識,科學規劃建設項目,凸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山水呼應,藍綠映襯”的特質,爭創我國國家公園建設的生動範例。(記者 李夢瑤 於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