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斯坦騷亂的多維觀察
馬曉霖(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
1月6日,哈薩克斯坦舊都阿拉木圖市副市長巴巴庫馬洛夫宣佈,一度失控的國際機場已重新開放。同時,隨着俄羅斯空降兵打頭陣的“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干預部隊快速入境維穩,哈薩克斯坦多個陷入動盪的城市趨於平靜,社會生活逐步恢復。哈薩克斯坦獨立31年來罕見的流血騷亂有望平息並強化現總統託卡耶夫的權力,但是,諸多深層病灶並未去除,值得觀察與思考。
據悉,4天騷亂中共有18名執法人員殉職,數十名騷亂者被擊斃,全國1000多人受傷,僅阿拉木圖就有137名警察掛彩,多座警署、機構和50輛警車被焚燬,約300家企業蒙受衝擊,近3000人被捕。騷亂造成的經濟損失尚待統計,哈薩克斯坦企業家商會估計損失將達9200萬美元。
這場騷亂呈現幾個鮮明特點:沒有預兆突然爆發,漲價引爆憤怒,示威者訴求五花八門,抗議活動多點共振,和平示威急速轉向暴力,缺乏統一而明確的組織者……若非託卡耶夫出台軟硬兼施的組合拳,特別是宣佈緊急狀態並向集安組織求援,後果不堪設想。
4天的時間軸線清晰展示了騷亂的演變路徑和高燃態勢:1日起,政府此前的能源價格放開政策生效,油氣開採重鎮和國家財税主要來源的西部曼格斯套州,加油站液化氣價格由每升60堅戈(約合人民幣0.88元)翻番至120堅戈,觸發市民怨怒並驟變“蝴蝶效應”:示威從石油小鎮扎瑙津始發,很快蔓延到省會阿克套、“經濟首都”阿拉木圖等西部城鎮,並波及遠在北方的新都努爾蘇丹。有分析稱,曼格斯套州當局3日關於液化氣價格“波動合理”的解釋,以及警告將懲罰示威者的措辭激化了對立情緒。
3日起,這場始於民生焦慮的街頭運動,在社交媒體激勵下發生質變並進入第二階段,更多民眾上街並提出政治訴求,呼籲直接與託卡耶夫對話,敦促政府改善待遇並懲處貪腐和懶政官員,多數示威者還要求隱居幕後的前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徹底走人”。“阿拉伯之春”和“巴西風潮”般的街頭運動初始症候再次顯現——柴米油鹽等民生問題釀成危機,新媒體動員、互聯社會力量並放大和催化危機,即使沒有外力直接介入,一旦對抗形成則轉變為政治危機。
4日晚,事態繼續惡化,和平抗議向暴力騷亂轉化。儘管中央政府採取諸多措施息事寧人,包括承諾液化氣價格回落甚至低於漲價前水準……但是,衝擊政府機關、警署、外企乃至本國商號的風潮開始擴散,部分騷亂者襲警奪槍並打砸搶燒殺。
5日起,託卡耶夫祭出組合拳應對亂局:他兩次發表電視講話,稱“恐怖”勢力威脅國家和公眾安全,通過定性事件而分化示威者和暴力犯罪者;解散政府並免除納扎爾巴耶夫國安委主席職務,部分滿足街頭政治訴求;在全國斷網以隔絕騷亂者的互聯互通,瓦解組織體系;宣佈緊急狀態,並依據《集體安全條約》第四條向集安組織求助,藉助同盟軍力控制態勢。
集安組織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等部分前加盟共和國於1992年建立的集體防衞機制,目前包括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堪稱華沙條約組織殘存版或微縮版。出兵哈薩克斯坦是該組織首次遂行維穩,長於空降突襲的俄羅斯特種部隊進駐並接管阿拉木圖國際機場,明顯震懾了示威和暴亂參與者,對危機起到快速剎車、止損、降温的關鍵作用。
俄羅斯某議員曾指責美國是騷亂幕後黑手,白宮迅速矢口否認。歐盟也公開譴責暴亂行為,呼籲和平對話。有分析稱,前能源部長、流亡富翁穆赫塔爾·阿布列佐夫及其領導的反對黨“民主選擇運動”,是唯一證據確鑿的公開鼓動者。事實上,兩代哈薩克斯坦領導人擅長平衡術,並非西方敵視政權。
深層起因在於,作為中亞經濟“優等生”的哈薩克斯坦,繁榮成果並未轉化為包容性紅利,少數權貴中飽私囊,多數民眾獲益甚微,近年頗受高通脹、高失業率和高物價之苦,新冠疫情又加劇社會不滿。雖為能源大國,哈薩克斯坦的主要民用燃料液化氣價格一漲再漲,坊間傳言控制能源命脈的“油老虎”利用能源價格飆升而對內減量斷供,大量出口歐洲賺取暴利,因此,即便翻番後也不過人民幣2元的價格漲幅,足以引發市民特別是邊緣人羣藉機“鬥氣”“撒氣”。
另外,3年前納扎爾巴耶夫任期未滿而將職位移交議長託卡耶夫,自己以國安委主席身份繼續控制實權;託卡耶夫則安排納扎爾巴耶夫之女納扎爾巴耶娃補上議長空缺,形成“三頭政治”。此外,納扎爾巴耶夫裙帶控制油氣和礦產兩大國家經濟命脈的傳説也甚囂塵上,無疑在敏感時間點發酵而催化了危機。
儘管哈薩克斯坦獨立後政局總體平穩,但是,今年騷亂“蝴蝶”振動翅膀的扎瑙津,2010年就因液化氣漲價而發生過致死11人的騷亂,可見危機病灶並未根除。如果不做系統整治,這個嚴重依賴油氣資源的中亞國家,難免還會週期性“發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