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向凱)據今日(7月22日)凌晨恩施市政府召開的新聞發佈會,7月21日早上5時30分,該市屯堡鄉馬者村沙子壩發生大面積滑坡,阻塞清江,形成堰塞湖。新京報記者瞭解到,發生滑坡的村莊房屋大多倒塌,事故發生區域的山體表面層有厚達40多米的泥土層,處置難度較大。目前,當地政府利用上游來水和水庫泄洪,衝開堰塞湖頂,堰塞湖水位已有所回落,潰壩風險得到緩解。
7月22日,恩施屯堡鄉馬者村滑坡現場。新京報記者 向凱 攝
發生滑坡的村莊房屋大多倒塌
據發佈會通報,本次山體滑坡是由於持續強降雨導致滑坡體飽水失穩滑移,並在西側衝溝地表水進一步作用下滑入清江,阻斷河流,屬典型的自然因素誘發的滑坡。
通報還稱,滑坡平面形態呈“舌”形,縱向長1200-1500米,橫向寬320-580米,滑體為第四系殘坡積層鬆散層,厚10~43米,平均厚度25米,滑坡體積約1000萬立方米,為特大型土質滑坡。
發生滑坡的屯堡鄉馬者村距離恩施大峽谷十多公里,清江流經該村,兩岸為懸崖峭壁,村民們的房屋多依山而建。新京報記者瞭解到,此次滑坡最早發生在馬者村涵水灣,由該村地質災害監測員陳光明發現險情並上報。
7月22日,陳光明告訴新京報記者,7月17日下午3點多,他在涵水灣屯渝公路附近發現地面出現裂縫,“裂縫容易導致山體滑坡,一旦發生滑坡,裂縫下邊山坡上的房屋就會跟着倒塌下去。”意識到事態嚴重,他立即將裂縫照片拍下來,上報鄉國土所。約一小時後,鄉里派人來勘察,當晚,鄉政府、村委會即組織20多户村民轉移。
7月17日下午3點多,陳光明發現的地面裂縫。新京報記者 向凱 攝
同樣在7月17下午,涵水灣村民陳國壽突然發現自家的房子出現了裂縫,“廚房、一樓窗户邊上,裂縫有幾釐米寬。”當晚,他的家人被轉移出去,只有他堅持住在家裏。18日,他發現裂縫變大,屋前的公路下陷,連大門也打不開,20日,他的房子滑坡倒塌。
據新聞發佈會通報,7月19日,滑坡倒塌房屋5棟,部分滑坡體呈泥石流流入清江,隨後,滑坡不斷加劇,21日凌晨5點30分,滑坡體淤塞河道,形成堰塞湖。陳光明告訴新京報記者,涵水灣60多户人家,到7月22日,僅兩户房子還在。
陳國壽家的房屋裂縫。受訪者供圖
滑坡地段24小時有人值守,堰塞湖風險已有所緩解
滑坡發生區域的山體有較厚的黃土層。陳光明介紹,在發生滑坡前幾天,曾有地質勘探隊到該村鑽井勘探,“測出山體泥土層有40多米深。”7月22日下午,在靠近滑坡點附近,新京報記者可以看到滑坡發生後,山體裸露,呈一面傾斜的“黃泥巴牆”,高數十米。
一名在當地救援的恩施消防支隊官兵告訴新京報記者,普通的塌方體如果以石塊居多,可以由吊車直接將挖掘機等機械運送到塌方體上方作業,“但此次塌方體泥土居多,其中又包含石頭等雜質,導致阻塞河流,機械無法直接上到塌方體作業,因此處置難度非常大。”
“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好監測。”7月22日,自然資源部駐湖北地質災害專家潘偉告訴新京報記者,應結合氣象變化情況,加強專業監測預警,及時掌握、精準圈定險情範圍,在搶險階段過後,組織開展滑坡勘查與治理工程論證。
新京報記者瞭解到,為隨時監測滑坡及堰塞湖變化,恩施消防派出一個小組在馬者村對岸進行無人機監測和圖像傳輸。另外,政府在各滑坡地段安排人員24小時值守。
恩施馬者村滑坡航拍圖。江漢 攝
馬者村位於清江上游,下游40多公里便是有50萬人口的恩施城區。據發佈會通報,為了防止滑坡形成的堰塞湖潰壩,當地政府採取措施,利用清江上游來水加上雲龍河水庫下泄流量,衝開堰塞湖頂(水流量達200立方米/秒),目前,堰塞湖上游水位已經有所回落,堰塞湖潰壩風險有所緩解。
另據恩施市防汛抗旱指揮部7月22發佈的消息,因馬者村地質災害,導致大龍潭水庫原水濁度嚴重超標,無法生產供應自來水,市二水廠、三水廠現已停產,城區近85%的用户自來水停供。目前,國家供水應急救援中心華中基地派出救援隊伍40人,攜帶13台應急供水車輛馳援。當地政府緊急調度多台車輛,將周邊鄉鎮水廠生產的自來水轉運至城區各缺水片區,滿足居民基本用水需求。
新京報記者 向凱
編輯 王婧禕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