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對華“競爭論”成美政客牟利幌子

  美國《洛杉磯時報》5月11日文章,原題:我們並未與中國“競爭”,但政客老愛這麼説 在上月的國會演講中,拜登總統十幾次使用“競爭”之類的詞語,比如“我們正與中國和其他國家競爭,以贏得21世紀”。為此,拜登認為美國需要在教育和社會福利支出上花費數萬億。經濟競爭是美國兩黨最愛談的話題。雖然它不完全是胡説八道,但大部分是的。即使在冷戰時期,競爭精神也曾導致過度(行為)。

  (美國)政客們使用“競爭”的説辭出於三個原因。首先,它為政客和決策者想要做的事提供了某種支持力量。其次,它呼籲團隊精神。這基本上是一種民族主義,所傳達的信息是:我們需加入某項行動才能擊敗其他人。這就是為何拜登提出所謂達成共識的問題。最後,它助長了一種觀念,以為政策制定者知道如何做才能使美國更具競爭力——我們需要投資這個那個,就像戰時投資軍工廠一樣。上世紀80年代,美國政客就是這樣説日本的,今天他們用這種方式談論中國。

  中國誠然是個國際競爭者。這為(美國)增加軍事支出等提供了理由,但此類支出並不太受歡迎——這恰恰表明,競爭真的不是問題所在。

  事實上,政客們是利用經濟競爭那套説辭來證明他們無論如何都想做的事。民主黨人想借此獲得更慷慨福利,增加教育和就業支出。他們聲稱這些變化將使美國更具對華競爭力,這令相關方案聽起來更強悍、嚴肅、緊迫。同樣,共和黨人想利用競爭來推動降低企業税率。説得頭頭是道,但競爭並不是他們要減税的主因。

  問題是,這種競爭其實是虛幻的。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曾表示:世界上的主要國家並不存在重大程度的經濟競爭。鑑於(美國)所有關於中國的言論,你會以為我們與他們勢均力敵。但是,美國人均GDP排名第13。在這方面擊敗我們的那些國家,人口都不到1000萬。而中國排名第79,連博茨瓦納、保加利亞和白俄羅斯都不如。中國的中位數收入只是我們的一小部分,盧森堡和瑞士卻高過我們。但我們從未聽到政治家們談論要在競爭中打敗盧森堡人,或瑞士人正如何贏得未來。(作者喬納·戈德伯格,喬恆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41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媒:對華“競爭論”成美政客牟利幌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