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遲疑不決的人,具體會怎麼樣?
辦事遲疑的人,容易錯失良機,即便能力強,也因不善於抓機會,而使能力大打折扣。所以還是要從認識上重視起來,進而尋求改變這種壞習慣的方式。
行動遲疑不決,就不能成功,事情猶豫不決,就沒有功效。疑慮的情緒,很容易迷惑人,因為當你正在遲疑的時候,事情還在按照原有的節奏,繼續發展,而你止步不前,但在你的意識裏,你覺得自己正在處理事情,這是一種錯覺。
多少能人、高人,有智慧的人,就因為遲疑不決這一特性,而在人生的關鍵節點,沒有做出決定,沒有做出即刻間的判斷,等後面緩過神來,一切都變了,再也不是原來的局面了。
有時候,一個不是特別成熟的決定,也好過一個遲遲不能做出的完美的決定。不做決定,效果很顯然是零,機遇不等人。做出決定,哪怕欠妥一些,也總還有抓住機會的可能。
需要當機立斷之時,就要立馬當機立斷,否則反受其累,造成不必要的後患和麻煩。這句話後半句,現今用的比較多,意思也很直白。
一件事物,一件事情,興起到旺盛,到結尾,都有某種規律,開始的時候,要學會持久和忍耐,因為行百里者半九十,開頭都比較難比較慢,所以一開始要等等看,不急於否定,審時度勢,積極參與。
到中間階段,就時刻關注它的變化發展情況,為後面的動作做準備,直到事情發展進入尾聲,就要快速結束,不拖泥帶水。
其實現實生活中很多日常現象,也能作為解釋,比如開學住宿舍,一切都是嶄新的,大家都很講究,維護乾淨明朗的環境,而到了期末放假階段,你去看宿舍的狀態,則是另一番模樣,一切都跟之前不一樣了,這便是事物的規律:顧頭不顧尾,結束的時候,都比較隨意且迅速,也不會怎麼講究。
例子不一定貼切,但也能説明這個道理。
猛虎猶豫了,就連那蜜蜂蜇人的厲害都不如了;良馬踟躕不前,還不如那劣馬慢慢前行。司馬遷以動物之比喻,來揭示一個道理:猶豫不決,幾乎就等於你連最差的水平,都會失去了。猶豫的結果,幾乎就等於出局。
從這句話還可以看出另一層意思,即是説:個體的差別,當然有優劣之分,但是區別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一個遲疑不決,一下子就拉平了此距離,且還出現反轉現象,後來者反倒居上了。
事情往往在變化的時候,會快速向另一個方向轉變,最強的那一方一旦受挫,不但會失去優勢,可能連最差的地位都保不住。
三句古代名言,提醒遲疑不決的人,猶豫的性格多麼不可取,改變自己,從認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