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世紀老人伊莎白:每一次選擇,都是中國

由 童豔紅 發佈於 綜合

“哪怕時空交錯,總有引力連通你我”

伊莎白•柯魯克,加拿大人,今年106歲,在中國居住了90多年,全家有六代人都在中國生活和工作過。她是人類學家、新中國外語教育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中國國家對外最高榮譽勳章“友誼勳章”獲得者……她還是一名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見證中國共產黨的成長,見證中國革命在艱難中走向勝利。

當我們談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她已歷經百年;當我們尋路“變局”中的“新局”,她相信“中國有能力處理好”。央視新聞《相對論》之《新局開論》,第二期對話伊莎白和她的次子柯馬凱。

1921年,6歲的伊莎白,從加拿大回到她的出生地成都,兒時印象中的中國,什麼樣?

1938年,在加拿大求學的伊莎白,青春正好,為什麼選擇回到硝煙四起的中國?

1947年,伊莎白夫婦二人,為什麼帶着英國共產黨的介紹信和中國共產黨的邀請信,再次來到中國,並就此留了下來?

……

要不要回中國?這道選擇題,曾多次擺在伊莎白和家人面前。而他們的每一次選擇,都是中國。新年伊始,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老家屬樓中,央視新聞《相對論》記者莊勝春見到了今年106歲的伊莎白老人和她的次子柯馬凱。

Q:還記得嗎?1949年2月,解放軍進北京城,你在前門樓子上,第一次看共產黨的閲兵式;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你在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每隔幾個小時就要穿過歡慶的隊伍,到馬路另一邊的巷子裏給卡爾(伊莎白長子)餵奶。

A:我還記得呢。

Q:1921年,正是中國共產黨成立那年。那時的中國,用最簡單的詞來形容是什麼樣?

A:情況很糟糕。傳教士家庭相對而言條件已經比較優越了,但仍然缺醫少藥,小妹妹三歲就患腦膜炎夭折了。那個時候,四川山多路少,沒有硬路面,也沒有寬的路,出門要靠雞公車(獨輪車)或者滑竿,小孩子坐在揹簍裏。

Q:當時伊莎白青春年少,而中國正是硝煙四起,為什麼她選擇回到中國?

A:小時候跟父母在中國的經歷,讓伊莎白對中國的農村產生了興趣。父母一開始讓她繼承教育事業,勸她從事幼教,攻讀兒童心理學。但伊莎白自己想研究“人”,輔修了人類學。1938年伊莎白回中國後的第一件事,不是跟着父母搞教育,而是去農村瞭解農民,瞭解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況。

Q:照片上的伊莎白笑得很開心,但實際上這樣渡河很危險。後來她又回去過這裏嗎?

A:那時,村裏的藏族老百姓很多事都靠犛牛。伊莎白髮現村民們用手捻的辦法把犛牛的毛紡成線,效率特別低,她就特意從成都背了個紡車送到村裏。幾年前她回到過這個地方。那時沿着大渡河一路都是平坦的馬路,大渡河上,橋替代了鐵索。伊莎白當時還興奮大喊:停一下,我要走那個橋過去!

Q:大衞為什麼選擇在瀘定橋求婚?那時,伊莎白還沒有加入共產黨。不一樣的信仰,對他們有沒有阻礙?

A:1938年,大衞在西班牙看了《紅星照耀中國》,對中國共產黨感人的事蹟產生了興趣。來到中國以後,一直就想看看紅軍經過的瀘定橋。伊莎白1938年回中國以後住的村子裏也有紅軍,對共產黨也有了一定了解。他們的理想,都是真心想改善人民的生活、讓經濟社會發展。為了人民的福祉,這份信念其實是相通的。

Q:當時中國有很多變化正在發生,為什麼如此關注農村,一再選擇去農村?那一次再來中國,與之前感受有什麼不同?

A:1938年到1940年間,大衞在中國經常會看到無家可歸的人睡在街頭。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都有市政的卡車在清晨沿街把夜間凍死的屍體拉走。可是當夫妻二人1947年來到解放區後,發現那裏雖然窮,但沒有餓死人的情況。從1921年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只用了二十多年,一個新的中國即將建立。這個發展速度讓人驚訝。中國曾經是個農業國家,中國共產黨幹革命是農村包圍城市,土地改革重視農民利益,也是革命成功的重要因素。兩人讀研,就是為來中國研究做準備。回到中國後,兩人把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的經驗記錄下來,提供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借鑑。

Q:從1921年伊莎白隨家人回到中國算起,已經整整100年了。這100年裏的中國,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A:沒有戰爭了。以前伊莎白還在農村教村民們識字,現在在中國,不管城市還是鄉村都是義務教育,人們都能去上學。新中國成立前人均預期壽命只有三四十歲,現在已經是七十多歲了,幾乎翻倍,了不起!(編者注: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1949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僅為35歲,2018年人均預期壽命達77歲。)

Q:新的一年又開始了,伊莎白106歲的心願是什麼?

A:想有更多的交流,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並且能看到已經有進展。早上聽到廣播裏説,埃及已經開始使用中國生產的疫苗,中國開始幫助其他國家了。希望疫情能快點被控制住,如果控制住了,住在國外的孩子們就能回來團聚了。

監 制|王姍姍 張鷗

運 營|單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