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月,白洋淀水質鞏固保持Ⅲ類並持續改善
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韓梅
“河北省堅持補水、治污、防洪‘三位一體’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內外共治、標本兼治、治補並舉,以最強舉措力促白洋淀水質實現跨越式突破。今年1-8月,白洋淀水質鞏固保持Ⅲ類並持續改善。”近日,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清水入澱
今年以來,白洋淀流域打出污染治理組合拳,推行無非清潔生產企業、入澱河流河岸兩側1千米範圍內無新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無面源管控盲區、無污水直排入河、無黑臭水體、無垃圾污水入澱“六無”標準,助力白洋淀水質繼續穩定保持Ⅲ類並持續改善。
5年來,白洋淀流域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堅持工農生統籌、上下游協同,實現清水入澱。
建成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26座,污水實現全收集、全處理;流域重點涉水企業全部推行清潔生產,“散亂污”企業保持動態清零;入河排污口實施規範化建設,持續開展排查整治,確保達標排放。
白洋淀上游城市主幹管網雨污分流改造全部完成。建成47座縣級以上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到221.1萬噸。黑臭水體實現“長治久清”。流域設市城市建成區22%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雄安新區“無廢城市”建設初具成效,垃圾分類處理與再生利用體系初步建立。
雄安新區和入澱河流沿線1557個村莊完成了生活污水治理,全流域改造農村户用廁所314.98萬座,建設農村公廁1.87萬座,廁所糞污實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全覆蓋。流域現存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保持100%,雄安新區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全部退出。
澱區淨化
“管住岸上、治好水下,有效削減內源污染,是最終實現澱區淨化的‘定海神針’。”這位負責人説。
雄安新區先後組織開展了三期白洋淀生態清淤工程,有效削減底泥氮磷污染物釋放。建立了澱區蘆葦平衡收割、管護及資源利用長效機制,實現了兩年一次蘆葦平衡收割,全部資源化、無害化利用。
在39個澱中村59座生活污水處理站,實現了尾水全部導出澱外資源化利用;景區11座旅遊廁所均達到A級標準,旅遊餐飲污水全部收集處理;原有1328艘燃油運營船舶回購停用,新增旅遊船舶均採用清潔能源並配備污水和垃圾收儲設施。
水網暢通
為了保證白洋淀水網暢通,河北省綜合實施了白洋淀入澱河流河道治理修復。整治白洋淀上游補水河道280公里,完成沙河干渠—孝義河連通工程,實現了輸水通道暢通、連貫、清潔。
全面完成了唐河污水庫修復治理,處置污染土壤172.7萬立方米,生態修復面積1.44平方公里,消除影響澱區水質安全的污染隱患。
統籌引黃入冀、南水北調、本地水和再生水等多源補水渠道,完善了太行山區大型水庫、南水北調中線乾渠向白洋淀生態補水的供水網絡,多源互濟實施白洋淀常態化生態補水,2018年以來累計入澱水量33.75億立方米,水位保持在7.0米左右,水域面積達到290平方公里以上。
還澱還濕
為系統提升白洋淀生物多樣性,河北省穩妥實施退耕還澱還濕等工程,目前澱區內稻田、藕田已全部退出,建成唐河、府河、孝義河及萍河河口濕地水質淨化工程並實現有效運轉。
在白洋淀劃定大陽鳥島、木棧道、十里荷香等9個鳥類重要棲息地,實施全封控管理,最大限度減少人類干擾。白洋淀野生鳥類增加到237種,比雄安新區成立前增加了31種。
實施外來物種防範,外來水生物種分佈範圍和種羣數量明顯減少。持續開展增殖放流,放流鰱魚、鱅魚、青蝦、中華絨螯蟹等水生生物苗種3.17億單位。澱區魚類增加至46種,無齒蚌、中華鰟鮍等指示物種重現。
“雙高”保護
河北省頒佈實施《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用最嚴密法治、最嚴格制度實現白洋淀生態環境高標準治理、高水平保護。設立雄安中院環境資源審判庭,集中管轄雄安新區周邊涉白洋淀流域環境資源類案件。
河北省出台了《白洋淀流域水生態監測評價實施方案》,明確了分三年建立流域水生態監測網絡和基礎數據庫,開展了全流域水生態評價,推動水體評價由單一水質要素向水生態綜合要素轉變,推動白洋淀從污染治理為主向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並重階段轉化。
雄安新區與保定市建立上下游聯防聯控機制,強化府河、孝義河等主要入澱河流應急導排,實現汛期有效“削峯”。河北省與京津晉簽署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框架協議,推進聯防聯治,出入境斷面水質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