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童年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長大後都很在意他人的看法

想必很多人都很在意他人的感受,我也是如此。我一直很想擺脱這種心理上的束縛,想做真正的自己,不在乎他人的言語和眼光。

小的時候,父母總用嚴苛的標準來要求我,他們總是語重心長:你得靠自己努力,沒有人可以幫你,你還不夠優秀。

他們總會要求我在成績上出色,習慣性拿別人家的孩子與我作對比。這使我從小就有一種心理暗示:用他人的評判標準來定義自己,努力嘗試去滿足他人的期待。

心理學家:童年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長大後都很在意他人的看法
而那些贊同或否定會引起我很大的情緒波動,即使這樣,我也不會嘗試表達自己的需求。

我深深意識到自己有一些討好別人的傾向,這讓我厭惡自己。後來我發現,我們這類人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在童年時期,總是被父母要求成為他們所期待的人。

父母的教育模式很關鍵

孩子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往往造就了他們對未來的一切認知和言行舉止。父母的這種教導形式是孩子刻意關注或討好他人的根本原因,是問題的起源。

但父母也只是讓其形成模板而已,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與別人的相處才是讓這些認知和行為得到反饋和強化的直接原因。

因此,在意他人的看法會逐漸內化成人們的基本行為習慣和核心信念。

心理學家:童年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長大後都很在意他人的看法
也就是説,在往後的成長過程中,人們有機會擺脱這些原生家庭帶來的習慣性認知模式。

想要改變這個問題,必須從自己的認知與行為模式下手。改變認知的行為習慣,是很好的解決方法,人們後天的行為才是問題的元兇。

不要輕易將你遭遇的所有問題都歸咎於過去或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確實有一定的觸發因素,但也只是觸發因素而已。

這種做法其實是一種逃避,把所有錯誤都與自己撇乾淨,從而逃避內心的責備和本應該面對的問題,變得一身“輕鬆”。

害怕得罪他人

實際上,導致你很在意他人看法的直接原因,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過度在意他人看法的人,通常很害怕得罪他人,這是一種潛在意識的核心信念。

心理學家:童年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長大後都很在意他人的看法
因為害怕和別人發生爭執,怕別人對你發火、冷落你,或是拋棄你,所以難以走出束縛。

其實,一切害怕的本質都源於你對死亡危險的恐懼。父母是我們在童年時期能夠生存下去的唯一指望,如果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或是無法滿足父母的期待,就可能會難以生存。

我們不得不試圖滿足父母的所有期待,從而避免這種面臨死亡的風險。

還有就是自卑,導致自卑的原因非常多。他們大多都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也格外敏感。這也意味着,這類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極易受傷和多想。

還有人喜歡與他人做對比,當和別人做對比時,就會對自己的心理產生影響。你會開始自我否定,不停地想讓自己變強,變得更完美,越來越迷失其中。

心理學家:童年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長大後都很在意他人的看法
《明朝那些事兒》説道: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要知道你活着是為了你自己,你對自己負有全部的責任。

不管是金錢也好,名聲以及地位也罷,這些都會誘惑或是吸引着你的“社會我”。但要始終謹記,你不是社會的奴隸,更不是社會的工具或是一個零件。歸根結底,活就只為三個字:做自己。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1] Alexia E. Metz (2018).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oys in the environment on toddlers’ play.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50, 78–87.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37 字。

轉載請註明: 心理學家:童年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長大後都很在意他人的看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