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發現最初的中國,堯舜禹之中國,原來在這裏

終於發現最初的中國,堯舜禹之中國,原來在這裏


(作者:趙輝)中國作為唯一文化傳承至今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最初的中國”在哪裏?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在哪裏?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孜孜以求,需要破解的重要任務。

縱觀近現代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界對華夏文化的探索,形成了以黃河中游地區、中原地區為華夏民族發源地的觀點。中國學界雖歷經長期努力,也無法在黃河中原地區考古確認“最初的中國”或者夏文化的中心夏朝國都的毫無爭議性結論。

終於發現最初的中國,堯舜禹之中國,原來在這裏


中國以及中國文化是建立在我們的文化歷史傳承基礎上,沒有我們今天對古代文化的繼承與認同,今天的中國文化也就失去了中國文化歷史厚重感,也就不能稱之為中國傳統文化。因此,要找尋“最初的中國”,確立華夏民族的發源地,只能在我們的傳統文獻裏去研究,才能得出客觀與正確的結論。

終於發現最初的中國,堯舜禹之中國,原來在這裏


在中國歷史文獻中,最早出現完整“中國”國家概念並飽含國家自豪感的文獻,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詩經》中的《民勞》、《蕩》和《桑柔》篇章中,分別出現“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女炰烋於中國,斂怨以為德”“哀恫中國,具贅卒荒”等詩句。確立了《詩經》是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國家概念的集大成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代表。

在筆者對《詩經》的研究成果中,《詩經》是西周後期尹吉甫來到位於南淮夷地區的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向國,採集當地民歌,整理並創作而成。《詩經》中的《十月之交》“皇父孔聖,作都於向”,《竹書記年》中的“詩皇甫作都於向”,確立了尹吉甫、《詩經》與淮河流域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的向國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那麼,《詩經》中出現的“中國”,筆者可以明確地確認專指為四方湖向國地區。

終於發現最初的中國,堯舜禹之中國,原來在這裏


戰國時期的孟子在其著作《孟子》中,多次使用“中國”,是中國一詞確立重要著作。而孟子著作中所稱之的“中國”,實際上就是最早的中國,堯舜禹時期的中國,是中國國家概念與文化概念集於一身的專有稱謂,是真正意義的“最初中國”。

那麼,孟子的中國,堯舜禹的中國,究竟在哪裏呢?

終於發現最初的中國,堯舜禹之中國,原來在這裏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

《孟子?滕文公下》中“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終於發現最初的中國,堯舜禹之中國,原來在這裏


堯舜禹時期的中國“洪水橫流”“水逆行,氾濫於中國”。什麼情況下會產生洪水橫流、水逆行的情況呢?現今之中國,哪種地區的地理環境會產生洪水橫流、水逆行?

縱觀《孟子》中的江、淮、河、漢四大河流,能夠發生“洪水橫流、水逆行”情況的只有淮河流域。淮河干流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公里,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里。簡單概況,淮河流域中下游640公里長的廣大區域,落差只有22米,淮河在進入豫皖交界的洪河口後的中游安徽流域全境,淮河落差只有16米。淮河中游以下廣大區域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流入大海,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終於發現最初的中國,堯舜禹之中國,原來在這裏


即使在淮河中游的這360公里16米的落差區域,在流到荊塗二山地區,“東行數百里至於荊山,至淮浦入海。水經雲:淮水出荊之左,迂迴以入渦,麓高水匯為患,禹鑿(鑿)荊塗二山之峽,使淮出於其間,水乃安流。所鑿(鑿)處有遺蹟,冬月可見。”(《懷遠縣誌》)。淮水受荊塗二山的阻擋,“麓高水匯為患”進一步抬高了淮河中游上段的水位,這16米的流水落差被完全消除。淮河在荊塗二山上游形成巨大的堰塞湖泊,不僅淮河之水無法流入東海,也使得淮河支流河流湖泊水源無法泄入淮河;淮河干流抬高的水位,也使得淮河干流倒灌淮河支流,淹沒更廣大的淮河區域。這就是《孟子》所形容的“洪水橫流、水逆行”情景的真實寫照。

終於發現最初的中國,堯舜禹之中國,原來在這裏


整個淮河的流向為自西向東流入東海,因為荊塗二山的攔腰截斷,“麓高水匯為患”淮河之水只能南北漫浸,形成“洪水橫流”之勢。在這種淮河季節性洪澇情況下,“水逆行,氾濫於中國”、“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大禹父子受堯舜之命“禹鑿(鑿)荊塗二山之峽,使淮出於其間,水乃安流”實現的淮河水患洪水的徹底治理,“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

在淮河季節性洪水得以根治後,生活於淮河流域廣大區域的氏族部落廣泛受益,於是“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大禹受到了中國之地氏族部落的擁戴,“中國可得而食也”,奠定建立了華夏民族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

終於發現最初的中國,堯舜禹之中國,原來在這裏


綜上所述,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深入解析,結合大禹治水的淮河流域的地理地貌,大禹治水的歷史遺蹟文獻記載,我們可以清楚地得到一明晰確定的歷史結論:堯舜禹時期的中國、最初的中國,其地理區域是在現今的淮河流域荊塗地區,以荊塗地區的廣大淮河地區才是最初的中國,堯舜禹之中國。這一結論的真實性,不僅體現在堯舜禹的歷史文獻中,更體現在夏朝時期形成的高度文化基礎上,誕生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淮河荊塗二山正北15公里處的四方湖古城就是夏朝國都、華夏文明文化的集中體現。(作者:趙輝)

終於發現最初的中國,堯舜禹之中國,原來在這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09 字。

轉載請註明: 終於發現最初的中國,堯舜禹之中國,原來在這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