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總理強調對華務實,德軍艦卻闖入南海,中德關係將結束蜜月期?
德國是歐洲經濟最強的國家,GDP常年穩居全球第四,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是歐洲經濟上老大,可以説,德國是中歐關係的風向標,中德關係直接影響到中歐關係。
在默克爾時期,德國外交走務實路線,中德關係穩中求進,算是步入了蜜月期。
不過,隨着執掌德國16年的“鐵娘子”在12月8日正式退出政治舞台,中德關係的蜜月期是否即將戛然而止,誰也説不準。
當地時間12月15日,德國新任總理朔爾茨發表了政府工作報告,其中談到了對華態度。
他在報告中談到,德國要對中國採取務實的態度。
何為務實態度?
用他的話説就是與實際情況保持一致。
實際情況就是中國與德國經濟聯繫密切,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經濟夥伴,連續5年皆是如此。儘管2020年疫情嚴重,各國經濟嚴重下滑,但中德貿易成交額不降反升,總額高達將近1.7萬億人民幣。
因此,朔爾茨在報告中強調,中國是德國在經濟上的重要夥伴,雙方可以在氣候、疫情等多領域密切合作,共同造福全人類。
由於德國新政府是三黨首次聯合執政,社民黨、自民黨、綠黨各自代表的利益不同,主張也有所不同。比如綠黨就總強調所謂“價值觀外交”,走親美路線,因此對中國的態度頗為強硬。
比如德國新任綠黨籍外長貝爾伯克就是典型的親美派,以“價值觀外交”為主導,叫囂與中國搞“系統性競爭”。除了對中國強硬,她還俄羅斯也毫不客氣。剛上任沒幾天她就對俄羅斯“開火”,將俄羅斯兩名外交官列為“不受歡迎的人”,打響了與俄羅斯的外交制裁戰。
朔爾茨雖貴為總理,被譽為“男版默克爾”,但他不可能完全複製默克爾模式,他的政策主張必然會受到另外兩黨的掣肘,凡事都需要考慮他們的態度,他需要在三黨之間尋求平衡,最大限度滿足三黨不同政治訴求。
因此,在表示對華政策要追求務實的同時,他還表示不會對中國“糟糕的人權”視而不見。也就是説,在人權等問題上,德國新政府大概會追隨美國,站在人權制高點對中國指手畫腳。
朔爾茨説對華態度要務實,但同時強調要“面向未來”。
就目前的國際形勢來看,中美博弈愈發激烈,美國拉幫結派對中國圍追堵截。那麼在未來,美國這種冷戰思維下的對華舉動會越來越頻繁,美國想對中國發起“新冷戰”,製造兩大對立陣營。那麼,作為美國的盟友,德國勢必會面臨中美選邊站的難題。
在美國的淫威下,不排除德國估計會屈服,成為美國反華的幫兇。因此,朔爾茨對德國的未來走向也十分關心。
最近,美國正在亞太對中國進行圍堵,作為美國的盟友,德國在亞太也出現異動。12月15日,德國軍艦“巴伐利亞”號時隔近20年再次闖入南海。德國軍艦妄圖在南海挑釁中國主權,但又聲明不會穿越台灣海峽,生怕遭到中國報復,深刻地詮釋了什麼叫“人菜癮大”。
德國這艘軍艦在亞太已經逗留了很長時間,之前還想訪問上海,不過被我國給嚴詞拒絕了。對於德國軍艦在南海的動向,我外交部用9個字回應:中國不歡迎不速之客。
除了軍艦在南海出沒,德國新政府還把台灣問題寫進了施政措施。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立陶宛等多國都打“台灣牌”,頻繁派反華議員竄訪台灣,不許大陸武統台灣,還設立所謂“台灣代表處”。如今德國特意將台灣問題寫進施政措施,不排除日後德國也會打“台灣牌”,干涉中國內政。
對於中國而言,朔爾茨務實的對華政策是符合預期的,而在美國的影響下,在某些方面對華強硬也無可避免。
中國社科院專家田德文説,無論哪個黨派上台都改變不了中德關係的務實屬性,中德經濟合作的程度已經超越了黨派之爭。
比如説社民黨對華態度較友好,而自民黨和綠黨則較強硬,但在經濟問題上,三黨的利益和主張並不衝突。
比如自民黨代表商人的利益,不會因為意識形態之別放棄中國市場,綠黨關注環保、氣候問題,這也需要與中國合作。至於社民黨,那就更不用説了,它是一個左翼政黨,社會公正是其核心訴求,主要關注國內問題,與中國沒什麼衝突,對華態度較友好。
因此,只要中國依舊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德國就不會徹底倒向美國,站在中國的對立面。
最後,引用默克爾對朔爾茨的教誨,表達對德國新政府的期望:請為了國家利益全力以赴,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