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人常常感覺活得累,往往身心疲憊不堪。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種人身上都會有一些共同點,會做這幾件事。
1
想得太多。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曾有個讀者給楊絳先生寫信,為自己無心上進而感到困惑。楊絳先生在回信裏説道:“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即使傷心的事過去很久了,還是忘不掉當時的場景,時常陷入回憶裏,重複着那份痛苦。
有的人,經常花大把時間,沉浸在一種對已發生事件的回憶裏。
情緒皆由心生,有心者有所累,無心者無所謂;生活其實不復雜,是你自己把生活想得複雜了。
凡事不要想太多,想太多心便亂了。人想得太多,便是自己找罪受。
“想得太多”的人,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真的很常見。
單位有個同事就是屬於那種容易想得太多的人。發消息給領導沒有得到及時回覆,她開始想:“領導是不是對我有什麼意見?我是不是工作上哪裏沒有做好?我會不會被領導批評?”
而實際上,事情根本不是她想的那樣,領導沒回復她信息,是因為領導忙於其他事情而沒來得及回覆,領導也沒有批評她。
很多時候,你擔心的事情根本不會發生,是你想得太多了。
很多人累的主要原因是想得太多。
有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防曬霜,小女兒賣雨傘。下雨她愁,天晴她也愁。鄰居問她愁什麼。
她説:“下雨了,大女兒的防曬霜就賣不掉了。天晴了,小女兒的雨傘又賣不掉了。”
鄰居開導她説:“下雨,小女兒的雨傘生意好;天晴,大女兒的防曬霜生意好。你是多麼有福氣啊。”
老太太豁然開朗。
生活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很多煩惱,都是自找的,都是想得太多,不懂得換個角度思考問題。
看過一個關於曾國藩的故事。
有人問曾國藩:“您每天公務繁忙,但可依然做出一番大學問,是怎麼做到的?”
曾國藩回答:
“當讀書,則讀書,心無着於見客也;當見客,則見客,心無着於讀書也。一有着,則私也。靈明無着,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讀書的時候就認真讀書,見客的時候就安心見客。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事情沒發生之前不患得患失,若事情來了,就坦然面對,若事情過去了,就不再糾結。就是我們常説的活在當下。
心之所以累,很多時候是牽掛和操心太多。
做着這件事想着那件事,得到了豐衣足食還想名車豪宅,每天被慾望追着跑,能不累?
2
放不下執念。
其實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我們慾望過多。人心本無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
很多時候,人之所累,是因為什麼都想要,錯把佔有慾放在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上。
以至於,執念越多,越不快樂,抓得越緊,丟得越多。
執念是對某一事物執着不放。
對擁有一份情感成了執念,會讓心緒成魔;為了得到一個人,不惜代價,會讓人失去了自己;為了某件事而生執念,不願回頭,會讓人困於牢籠苦苦掙扎……
執念太苦,對身心都是一種折磨。學會放下,才能風輕雲淡地過一生。
從前,有位老婦人唯一的兒子去世了,她悲痛萬分。
一天,老婦人到寺裏去請教一位禪師:“大師,有什麼辦法能使我兒子復活嗎?”
禪師回答道:“倒是有辦法,不過你要先去找一杯淨水給我。而且這杯水必須來自一個從來沒有過痛苦的家庭,只要有了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兒子。”
老婦人聽了十分高興,立即去尋找這杯水。
老婦人為找這杯水,去過了許多的地方。可是,無論到了茅舍或華廈,鄉村或城市,她發現每一個家庭都有他們各自的痛苦。
再到後來,因為老婦人忙於安慰別人的痛苦,早在不知不覺中忘了找水的事情,也忘了失去兒子的痛苦。
越是放不下,一定會適得其反。越是放下,反而會得到更多。
人生在世,要學會放下,才能避免執念的苦。
《後漢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叫孟敏的人,揹着瓦罐去集市上賣,走在路上,一不小心,把瓦罐摔倒地上,全部摔得粉碎。
孟敏頭也不回,徑直朝前走去。
路人紛紛圍攏過來,對他的行為感到奇怪。
有人不解,追着他問:“你為什麼不回頭看一看?”
孟敏説:“我看又有何用?前面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遇到同樣的事,我們往往很難如此頭也不回,灑脱地放下。
或消沉,或懊惱,或迷戀,或自責,都是因為放不下。
能拿得起,是一種能力;能放得下,更是一種大智慧。
史玉柱的創業經歷可謂一波三折。
他涉足過很多領域,電腦軟件開發、保健品營銷......
從一無所有到身家過億,之後,又從富豪變回窮人,一貧如洗,甚至揹負鉅額債務。
然而,面臨失敗和落差,他沒有一蹶不振;而是稍作調整,便重新出發,進入第二次創業。
眾所周知,他成功翻身,再一次站上了金字塔頂端。
史玉柱之所以能夠再創輝煌,只因他懂得放下對過往的執念,不在失敗中沉淪;而是總結經驗教訓,讓身心減負前行。
生活中,總有些過錯,無力迴天。
人生,如果總盯着烏雲不放,温暖的陽光怎能照進來;生活,如果總抓着過去不放,又怎能邁開旅途的步伐。
放下了,人就輕鬆了:太過執着的人,容易疲憊,太過計較的人,容易心累。生活中,不能事事如願,感情裏,不能敷衍強求。
無論生活中發生了什麼,只有放下,才能面對未來。
無論悲傷還是快樂,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不要把過去的事情背在身上。
你放不下過往,就等於作繭自縛,誰也傷害不了,受傷的永遠是你自己。
一個人如果總是放不下過去,不願意把握當下,又怎麼會幸福呢?
有人問禪師:“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禪師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為什麼?”
“昨天回不去,明天還沒有到來,而今天不論多麼平常多麼暗淡,它都在我們手中,由我們支配。”
幸福需要我們把握當下。
正如禪師説:“如果我們花許多時間去懊悔過去發生過的事,去擔憂未來可能將要發生的事,我們就不可能享受人生。”
放下過往的糾纏,無論是痛苦、失敗、成功、快樂,都已經成為過去。
只有放下過去,才能把心騰出來,迎接更好的。
放下不利己的情緒,是對自己的解脱,也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寬恕別人的錯,也是饒恕自己的心。
該是你的,就會是你的。斷了線的風箏,就讓它飛吧。不要再死死抓在手裏了。
知道放下很難,但不放下會更苦。人要懂得放下,懂得從容。
一個懂得放下過去的人,必定能開心地展望未來。
放得下,心就寬了,人生的路也變寬了。
放下執念,活好當下,來日方長。
人生要有舉重若輕的心態,不固執於自己的念頭,該放下便放下。
無能為力的事,當斷;命中無緣之人,當舍;心中煩欲執念,當離。學會做減法,內心騰出空間,快樂才能住進來。
3
慾望太多,不知足。
莎士比亞曾説: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千個人眼中也有一千種幸福。
沒有不幸福的人,只有不知足的心。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天地尚無停息,日月且有盈虧,況區區人世,能事事圓滿而時時暇逸乎?只是向忙裏偷閒,遇缺處知足。”
綾羅錦緞,不過上下一身;山珍海味,不過一日三餐。豪車不過代步,高樓不過居住。
生活中從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了感受幸福的心。
《增廣賢文》有兩句廣為傳頌的警句:“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在《紅樓夢》中,智通寺也有一副有名的對聯,可謂震懾人心:“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這幅對聯寫的不僅僅是賈府,也是世人常態:
明明已經擁有很多了,卻還是不想停下來,繼續為貪念所控制,一錯再錯,直到泥足深陷,才發現已經無路可走,想回頭時但為時已晚。
明朝有位胡九韶的人,家境很貧困,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温飽。
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
妻子譏笑他説:“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這怎麼談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滿足地説:“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
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
第三慶幸的是家裏牀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什麼?”
《道德經》裏講:“知足者富”,知足的人內心更富有,生活最幸福。
司馬懿隨曹操討伐張魯,他對曹操進言説,劉備俘虜了劉璋,如果我們出兵漢中,益州就會驚慌,我們由此必能建立功業。曹操對他説,人心不足,已經得到了隴西,還想要蜀州。最終沒有聽取司馬懿的建議。
人若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
不知足的人,永遠不會明白幸福。得到了權勢,還想着得到金錢,得到了財富,還想着美女。
人都是先學會知足,才能收穫幸福。凡事不要攀比,儘自己的努力就好。別拿自己的短處比別人的長處。
別人也有你看不見的痛苦,不要總以為別人的日子比你過得好。自己的日子其實也不差。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會快樂。
一個人的慾望太大,就會滋生貪婪,貪婪又會佔據人的靈魂,使其無所不用其極。
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多了還想多,慾壑難填,自然要勞神費力,挖空心思,不擇手段去非法獲取,人生何來幸福快樂?
在生活中,打敗我們的往往不是糟糕的現實,而是超出自己能力的慾望。慾望一大,心就小了,縮在井底,哪還看得到天邊的彩虹?慾望本無對錯,錯的是主客顛倒:當你主宰不了慾望,便被慾望主宰。
把自己的慾望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張弛有度,才不至於被慾望奴役。
人之所以過得不幸福,就是沒有一顆知足常樂的心,總是索求不現實的東西,所以,才時常苦惱。當你真正學會了知足,就會發覺所有的苦惱都是庸人自擾。
越是厲害的人,越懂得知足。
因為他們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於擁有多少財富,而在於內心的知足、安定與豐盈。
宋代詩人林逋,捨去名利,遠離高屋廣廈和市井繁華,隱居西湖孤山腳下,“梅妻鶴子”,生活樸素,也怡然自樂。
他在草廬前後種滿梅樹,平時倚在梅樹旁看白鶴起舞;或駕一葉扁舟,往來煙水之間;有時詩興大發便隨口吟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生過得詩情畫意。
他説:“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貧賤也能快樂,恰恰源於內心知足。
知足常樂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前提。如果你渴望輕鬆,渴望真正獲得生命的意義,那麼請記住——知足才能常樂。
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知足的人,才能快樂。
人生在世,想開,看開,看淡,看透,放得下,知足常樂,才會不累。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