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二戰名將對決:曼施坦因逆轉戰勝朱可夫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綜合

  二戰中大家可能都記得蘇聯在斯大林格勒,逆轉德國反敗為勝的故事。蘇聯戰神朱可夫,在後面的幾個戰役中,大規模殲敵,奠定了盟軍一方勝利的基礎。可是,他也有過幾次敗戰,我們今天就來講講,他在哈爾科夫追擊德軍時,被曼施坦因逆轉擊敗的故事。

  由於1943年1月蘇聯紅軍順利實施了奧斯特羅戈日斯克—羅索什戰役和沃羅涅日—卡斯托爾諾耶戰役,德軍庫爾斯克方向和哈爾科夫方向的防禦中出現一個400公里的缺口。2月初,追擊德軍的沃羅涅日方面軍(第60、第38、第40、第69集團軍,坦克第3集團軍,空軍第2集團軍;司令為戈利科夫上將)當面德軍是第2集團軍和“蘭茨”戰役集羣近15個步兵師和坦克師(司令為陸軍元帥曼斯坦因)。其大部已遭慘重損失。沃羅涅日方面軍未經戰役間歇立即準備和實施哈爾科夫進攻戰役。戰役是在複雜條件下進行的。

  戰役開始前,方面軍所屬部隊已進行將近兩個半月的進攻戰鬥,人員和軍事技術裝備嚴重缺額。全體人員已經疲憊,泥濘季節又已到來。方面軍的後方正進行圍殲德軍9個師的戰鬥。 按照戰役企圖,第40(司令為基里爾·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中將)、第69集團軍(司令為卡扎科夫中將)和坦克第3集團軍(司令為雷巴爾科中將)由新奧斯科爾、瓦盧伊基地域向哈爾科夫實施主要突擊,從西北面和南面迂迴該市;第60集團軍(司令為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中將)由卡斯托爾諾耶以西地域向庫爾斯克實施輔助突擊。第38集團軍(司令為奇比索夫中將)應向奧博揚發展進攻。正在實施頓巴斯戰役的西南方面軍(司令為瓦圖京上將)第6集團軍(司令為哈里東諾夫中將)應向巴拉克列亞、克拉斯諾格勒突擊,從南面保障戰役的實施。

  兵力對比

  從1943年1月13日至4月3日,大約500000名紅軍參與沃羅涅日–哈爾科夫攻勢行動。當時大約有6100000名紅軍士兵在東部戰線,另外有659000名傷兵。相比以下,德軍共有大約2200000人在東部戰線,另外有100000人被部署在挪威,結果於2月初蘇聯紅軍在人數上對德軍形成了2對1的優勢。但由於補給線過長及在此攻勢中傷亡慘重,在曼斯坦因的反攻開始時,德軍在數量上佔有戰略上的優勢,包括在坦克的數量上—例如,曼施坦因有350輛坦克,在個別地區對蘇聯紅軍裝甲部隊形成7對1的優勢。

  德軍參戰兵力

  在反攻開始時,曼施坦因可動用第4裝甲集羣包括第48裝甲軍及武裝黨衞軍裝甲軍,和第1裝甲集羣包括第40及第57裝甲軍,第48裝甲軍由第6、第11及第17裝甲師組成。而武裝黨衞軍裝甲軍由武裝黨衞軍阿道夫·希特勒衞隊裝甲師和帝國師組成。2月初武裝黨衞軍裝甲軍兵力共大約20000人,在地理上第4裝甲集羣在蘇聯紅軍突出部的南面;而第1裝甲軍團在第4裝甲軍團以東,武裝黨衞軍裝甲軍在蘇聯紅軍突出部的北面,作為南方集團軍的北翼。

  相對下,德軍共有70000人面對攻向頓河的蘇聯紅軍共210000人。德國防衞軍處於劣勢。尤其是德軍從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連續作戰數月。當時希特勒任命陸軍元帥威廉·凱特爾、馬丁·鮑曼及漢斯·霍夫曼組成一個委員會以從不必要的工業中招募800000名新兵,但是這個招募的效用要到1943年5月後才能發揮出來。到時候德軍的兵力將是戰爭開始以來最強的,達到950000人。

  1943年開始時,德軍裝甲部隊已遭受重大損失。很少裝甲師能有超過100輛坦克,平均只有70~80輛坦克可以作戰。大約在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開始時,海因茨·古德里安被任命負責增強德軍的裝甲兵力。雖然他負出了很大努力,1個德軍裝甲師只有大約10000~11000人,低於正常的13000~17000人。到了6月,1個裝甲師只能有100~130輛坦克。武裝黨衞軍裝甲師情況較佳,可擁有大約150輛坦克、一營自行火炮及一半可機動化的步兵和裝甲擲彈兵—人數大約19000人。當時雖然武裝黨衞軍帝國師已配備了一定數量的虎式坦克,大部份德軍坦克仍以3號坦克和4號坦克(Pzkpfw-Ⅳ型中型坦克)居多。

  蘇聯紅軍參戰兵力

  當蘇聯紅軍在1月底至2月初開始對南方集團軍羣的攻勢時,參戰的部隊包括布良斯克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及西南方面軍。它們分別由列伊捷爾、菲利普·戈利科夫及尼古拉·費多羅維奇·瓦圖京指揮。他們的位置如下:戈利科夫的布良斯克方面軍在南方集團軍羣的北面,沃羅涅日方面軍面對庫爾斯克,而西南方面軍則面對敵軍。蘇聯中央方面軍在布良斯克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之間,用以擴大戰果。這2個方面軍要擊破德國第2集團軍。2個蘇軍兵力共有大約500000人,其中大約346000人在德軍反攻開始後參與防守哈爾科夫。

  與德國人差不多,蘇聯紅軍很多師損耗嚴重。例如第40集團軍的師平均只有3500~4000人,第69集團軍的一些師只有1000~1500人。有些師只有20~50門迫擊炮作火力支援,這種人力和裝備的短缺令瓦圖京的西南方面軍要求增援超過19000名士兵及300輛坦克。但在1943年戰役開始時只有16000人補充。當曼施坦因開始反攻時,沃羅涅日方面軍損失了大量兵力,及前進過多但沒有南面的西南方面軍掩護其側翼。

  過程

  1942年5月,紅軍西南方面軍向被德國佔領的哈爾科夫發動進攻,結果卻撞上了實力強大的德國“克萊斯特”集團軍級集羣。紅軍損失慘重,曾被寄予極大希望的蘇聯紅軍哈爾科夫進攻戰役卻變成了納粹德軍1942年夏季進攻戰役的序曲。但和1941年的情況一樣,紅軍的力量此時還遠遠沒有強大到可以徹底擊敗德軍的程度。不久以後,德國人就將在哈爾科夫再次向蘇聯紅軍證明:他們仍有足夠力量顯示日耳曼武裝力量的強大和頑強,曼斯坦因元帥將在其間充當主角。

  對於在蘇德戰場作戰兩年,從摩托化軍軍長升到陸軍元帥的曼斯坦因來説,整個戰區搖搖欲墜:就在紅軍沃羅涅日方面軍佔領哈爾科夫的同時,紅軍西南方面軍已經逼近了曼斯坦因司令部所在地——位於第聶伯河大河彎處的重鎮扎波羅熱。

  但就在該城即將失守之際,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卻坐着Fw-200偵察/巡邏機來到此地視察。元首的“大駕光臨”讓正準備從這裏捲鋪蓋走人的曼斯坦因手忙腳亂,因為當時蘇聯坦克羣離這座危城已經很近,紅軍隨時有可能突入該城。為了保證希特勒的安全,德國空軍調來了200多門高射炮,下達給他們的命令是:死死擋住蘇聯坦克,戰至最後一發炮彈和最後一人。

  就在德軍炮手們在城外和蘇聯坦克拼命的同時,城裏的希特勒正為了哈爾科夫的失守向曼斯坦因大發雷霆,他命令這位元帥立刻收復哈爾科夫。可是曼斯坦因卻拒絕了希特勒的計劃,而是提出了另一個更為大膽的方案:暫時不去理會佔領了哈爾科夫的蘇聯紅軍沃羅涅日方面軍,而是集中兵力吃掉冒進的蘇聯紅軍西南方面軍(也就是城外正在逼近的紅軍部隊)。然後再回過頭去,擊潰哈爾科夫方向的紅軍,並重新奪佔該城。

  這個大膽的方案對希特勒來説確實有些突然,但他最終還是認可了曼斯坦因的計劃。希特勒向南方集團軍羣的部隊宣佈了反攻決定,並且宣稱,在這個“離德意志帝國邊界1000多公里的地方,將決定德國現在和未來的命運。”因此,希特勒要求其部下,在反攻戰鬥中要“勇敢、沉着、忠於職守”。當希特勒的座機離開扎波羅熱時,他本人已經可以聽見紅軍坦克和德軍高射炮交戰時的隆隆炮聲。

  該地的失守使德軍的整個東部戰線都有被割裂的危險。但曼斯坦因此時已經成竹在胸:他的反擊作戰行動已經開始,而這支佔領他司令部的蘇聯紅軍正好落入了他的圈套之中。

  南翼是德軍第1、4裝甲集團軍,北翼則是“肯普夫”戰役集羣。在這3個德國重兵集團手中曼斯坦因對自己反擊行動的信心當然不是憑空而來,有3個有利因素促成了他的計劃。

  反攻

  整個行動由1943年2月19日開始至3月15日。原本曼施坦因的計劃分成3部份,第1部份是發動進攻以擊潰過份延伸的進攻矛頭,第2部是收復哈爾科夫,而最後是聯同中央集團軍羣在庫爾斯克擊潰蘇聯紅軍—這最後階段因蘇聯春季溶雪及中央集團軍羣不願意參與而取消。

  1943年2月19日,德國人的“虎”式重型坦克開始轉動沉重的裝甲炮塔,快速運轉的履帶在俄國大地的茫茫白雪上碾過一道道深深的轍痕,在威力巨大的88毫米坦克炮指向的地方,惡戰在即。

  對於紅軍西南方面軍第6集團軍來説,這天,德國黨衞隊裝甲軍“帝國”裝甲步兵師和“骷髏”裝甲步兵師對該集團軍薄弱的側翼發動了出其不意的猛烈打擊。德國空軍第4航空隊的俯衝轟炸機羣向缺乏空中掩護的紅軍陣地傾瀉炸彈,而德國人的裝甲集羣則在“虎”式坦克的引導下發動兇猛地衝擊。

  在雙方的坦克戰中,曾經在蘇德戰場上稱雄一時的紅軍T-34坦克遭到了慘重的損失。紅軍的這種坦克所裝備的76毫米坦克炮不但根本無法打穿“虎”式坦克102毫米厚的正面裝甲,甚至對德軍增強了防護的IV號坦克的正面裝甲,在400米以外也幾乎無可奈何。而德軍“虎”式坦克的56倍徑88毫米火炮和IV號坦克的長身管75毫米火炮卻可以分別在1000米和500米的距離上,輕而易舉地把T-34坦克的正面裝甲打個洞。至於紅軍標準的45毫米反坦克炮更是拿德國人的坦克毫無辦法。隨着德軍坦克炮一聲聲沉悶的炮聲,1輛輛T-34坦克被摧毀在了雪原上,其中有一些的炮塔還被殉爆的彈藥掀到了天上,然後又重重地砸在了地面。T-34坦克獨自稱霸戰場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將是德國人的虎式、豹式、象式等重裝甲戰車的時代。

  坦克質量上的絕對優勢加上戰術得當,使德國軍隊取得了一邊倒的勝利。他們強大的裝甲楔子很快就在紅軍第6集團軍的陣地上打開了一個30多公里的大缺口,順着這個缺口,擊潰了紅軍近衞第4軍的德軍黨衞隊“帝國”師以驚人的高速向南推進了100多公里。也發動了進攻。這支德軍很快就和黨衞隊裝甲軍會合於巴甫洛格勒地域,並且切斷了紅軍第6集團軍的交通線。緊接着,擁有3個裝甲、裝甲步兵師的德軍第40裝甲軍又向已經沒有了油料的紅軍波波夫集羣發出了致命一擊。

  經過一番激戰,德國人宣稱,在對紅軍西南方面軍的反擊作戰中,德軍擊潰了該方面軍第6集團軍、第1近衞集團軍和波波夫集團軍編成內的8個軍、10個步兵師和5個特種旅,據説有2萬3千名蘇聯紅軍被打死。但在另一方面,由於發動進攻的德軍兵力並未構成絕對優勢,因此沒有能夠形成一個嚴密的合圍圈,加上天寒地凍,德軍的行動大都被限制在各個村莊之間,所以只俘虜了大約9000名紅軍。

  戰役盤點

  1943年2月,剛經歷過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的蘇軍,士氣正盛,對撤退的德軍施行戰略追擊。朱可夫認為德軍主力已被打敗,其剩餘部隊不過就是一盤散沙。以坦克部隊前導在冬季攻勢中,企圖一舉殲滅德國中央集團軍羣。可他的對手不這麼想。雖然,曼施坦因在前幾次戰役中,部隊損失慘重,還得不到希特勒的援軍,只能全線撤退。但在戰術大師曼施坦因眼裏,德軍其實是在戰略撤退,德軍要以少量的裝甲部隊,在撤退中佯裝敗逃。然後集結坦克部隊反包圍實力強大的蘇軍。他成功的對突進的蘇軍,施行了誘敵深入,兩翼包圍的大規模殲滅戰。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紫陽正能量”:戰略眼光[得意]

  網友“Springwind1”:教科書式的懲罰之利劍,精采絕倫的反戈一擊,曼斯坦因2戰神之一筆,讓人扼腕的是,由於戰略協同差,沒有演化為全局性大勝,這也是曼帥後期反覆提及的東線指揮權整合授權的誘因。

  網友“核桃粉碎大帝”:小編用點心,別光顧着複製粘貼,看看前後連貫不?一會1942年5月,一會1943年2月,你確定你講的是一個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