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決過萬土匪的“英雄”,百姓為啥卻如此憤怒地向其連開20槍?
"世上本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哲學上説"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我們很難説一個人是絕對的好人和壞人,所謂的"好人"也可能會做出所謂的"壞事",可無論好壞,他都會得到應有的讚揚或懲罰。
陳兆棠,原本是處死上萬土匪,人人稱讚的"大英雄",最後卻被百姓連開20槍,為何人人讚揚的"好官"最終落得如此下場呢?
為官之路太坎坷
俗話説"人要是倒黴起來喝涼水都塞牙縫",對於陳兆棠來説,也許他人生最大的不順就是他的為官之路了。
1859年,陳兆棠出生於湖南桂陽名門,他的父親陳士傑曾是曾國藩的重要幕僚之一,後任山東巡撫,陳士傑一直很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在父親的嚴格教育下,陳家的幾個兒子都很有出息,要麼入職翰林院,要麼官至總檢察廳,在這其中,陳兆棠顯得有些"黯然失色"。
其實陳兆棠少有大志,敏而好學,年少時就曾外出遊學,增長見識,最後還考上了皇家學府翰林院,這個皇家學府可不是一般人就能上的,可見陳兆棠肚子裏還是有墨水的。
但是萬萬沒想到陳兆棠考了幾次科舉都沒有考上,認清現實的陳士傑還是花錢給兒子買了一個五品官,可沒想到這才是陳兆棠倒黴的開始。
就在陳兆棠準備赴任的時候,他的母親去世了,沒辦法他只能在家守孝3年,好不容易三年期滿,他再次準備上任,可沒想到父親又離世了,沒辦法他只能繼續守孝三年,就這樣,三年又三年,陳兆棠還沒有上任,他的五品官職就到期了。
本就不是目不識丁的紈絝子弟,對於滿懷雄心壯志建設國家的陳兆棠來説,他也真是太倒黴了。
靠殺土匪走花路
那個年代,男子要麼考取功名,要麼征戰沙場,所以孝期滿了以後,陳兆棠又花錢買官,當了一個小縣令。
縣令雖然不是大官,但好歹也是真正的"父母官",陳兆棠也覺得"廣闊天地大有所為",他上任以後,本着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修水利、建學校,這種一心為民的好官自然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愛戴,也因為這些功勞,陳兆棠憑藉自己的實力從小縣令升職成為大縣令。
陳兆棠的官是做大了,但是對於當地的土匪來説,再大的官他們也不放在眼裏,更何況就是一個縣令,他們仍然能在陳兆棠的轄區為非作歹,無惡不作,這無疑於挑釁的行為激怒了陳兆棠,他二話沒説召集手下連夜出擊剿匪,還將匪首當街處死,斬首示眾。
陳兆棠此舉不僅贏得民眾的好感,還吸引到了上級領導的注意,他們看陳兆棠這麼厲害,就將他調到匪患更加嚴重的慶州。
到了慶州以後,陳兆棠也不負所望,他親自出馬上山捉拿土匪,甚至他還在當地建立捉匪軍隊,這是一支有勇有謀的隊伍,當地的不少土匪敗於他們手下。
陳兆棠成為土匪們最大的"剋星",基本上不會有土匪在他管轄的地方出沒,陳兆棠剿匪的威名響徹四方,剿匪也讓他的仕途走上了花路,最後還官拜至潮州知府。
成也蕭何敗蕭何
剿匪給陳兆棠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他的揚名天下就是因為剿匪,可他最終的身亡也是因為剿匪。也許是早年多年科舉不中在心中埋下了隱患,也許是在一片讚揚聲中迷失了自己,又或許常年剿匪激發出他內心殘暴的因子。
總之後來的陳兆棠抓了土匪後,不按照律法對他們進行處決,而是統統都判刑,據説他一年就殘害了三百多人。在他被調任至廣東剿匪的時候,為了快速出成績,他竟然下令當地的貴族豪紳們也要抓土匪,可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怎麼會抓得住土匪呢?
面對陳兆棠的高壓逼迫,為了活命,這些人只能將一些流浪漢、小偷、窮苦百姓拿來充數,而這些人被送往陳兆棠面前後,沒有任何申辯機會,無一例外都是就地處決,時間一長,深受其害的百姓們是怨聲載道,紛紛控訴陳兆棠。
此時的陳兆棠早已忘記為官的初心,面對民聲,他不僅不反省,反而繼續自己的殘暴,他將那些指控他的百姓安插上土匪的名號,將他們處刑,後來直接發展到只要有人做了違背陳兆棠意願的事情,就會被當作土匪殺害,無論是真是假最後都是死路一條,可以説陳兆棠的嗜殺到了黑白不分的境地。
陳兆棠成為當地有名的"殺人狂魔",當地百姓對陳兆棠是又恨又怕,陳兆棠所在之處土匪是沒有了,可也激起一眾民怨,只待一個時機,這些民怨就會爆發。
1911年,武昌起義席捲多地,陳兆棠所在的潮州沒多久就被革命軍佔領了,本來打算逃跑的陳兆棠被當地百姓抓個正着,民眾們高喊着"民賊",將陳兆棠綁了起來,在處決陳兆棠的時候,他整整被打了20槍,滿身都是槍眼,也許只有這樣,當地老百姓的憤懣才能激發出來。
或許到臨頭的陳兆棠內心有了一絲悔恨,在槍決前,他説了一句遺言"吾不死於君、不死於國、而死於因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陳兆棠能落的如此下場在他殘害無辜百姓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原本是清廉為民的"父母官",上級重視,百姓愛戴,而最終陳兆棠還是葬送在自己手中,究其根本,或許是他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自卑。
當年他屢試不中,父親兄弟又有大作為,他的內心不會沒有怨恨的,當了官以後,他更加想要證明自己,他急功近利的心害了自己,他血液裏的嗜殺基因更是害了無數無辜百姓。
孟子有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初陳兆棠處死土匪,護一方百姓安寧,是人人稱讚的英雄,可後來他殘暴成性,濫殺無辜,最終慘死在百姓手中。
"多行不義必自斃",人是如此,國家亦是如此,其實,陳兆棠就是清王朝末期的一個縮影,外國列強的入侵確實是一個原因,但更多還是因為晚清的統治者不得民心,最終走向滅亡。
陳兆棠的下場對於當今的官場也是一個警醒,當官要有"人民公僕"的覺悟,如果損害了人民的利益,那麼也終將"葬送"於人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