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七歲的孩子半年內砸了兩台電視機熊孩子的幕後黑手是誰怎麼治療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綜合

有個網友問:“我家孩子脾氣特別大,一生氣就很暴燥。今天7歲了,在最近這個半年時間內,生氣砸壞了兩台電視了。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了,請問應該怎麼辦?”

當我看到這個問題,我的第一反應是:

哇塞,你家有錢,半年內可以提供兩個電視給孩子砸!

呵呵,你家有愛,溺愛無下限,砸壞一個電視,再買一個,免得孩子再發脾氣的時候沒得砸!

調侃歸調侃,仔細看這個問題,是絕不能單一從孩子的角度來分析。

孩子固然有錯,但我認為家長責任比孩子更大些。

因為孩子在家庭中長大,他的一言一行都隱藏着家長的影子。

孩子從出生起到五週歲的這五年的時間內,右腦發育很快,基本都是右腦工作。孩子們把每天看到的東西以圖片的形式存在大腦的潛意識裏面,形成童年記憶。

而這個過程孩子本身並不自知,因為這不是大腦刻意控制的主觀行為,而是潛意識行為。

所以,孩子脾氣是否暴燥,生氣的時候表現如何,有什麼樣的行為舉止,在某一層面來説,都是父母的小小代言人。

(一)父母以身作則,生氣時處理適當

七歲的孩子發脾氣會砸東西,我可以確定的一點是:

在這個孩子身邊,不管是他的父母還是爺爺奶奶,至少會有一個人生氣後會出現暴力行為,比如摔門、扔筷子、摔東西……

孩子小,雖然不太會説話,也無法理解或者分析,但是他依然會看在眼裏,記在潛意識中。

等到他有一天發脾氣的時候,當同樣的場景出現時,就會觸發潛意識中的開關,不經過大腦思考,下意識就做出了之前保存在他潛意識畫面中的反饋行為:

砸東西!

有的孩子生氣後會關起門來生悶氣,我們可以推斷出他的父母或者親近的長輩中,有的人生氣會不説話,會沉默,會安靜的躲起來自己消化。

遇到這種情況,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在當下説出來,尊重孩子,給他時間平靜。

有的孩子生氣後會大聲喊叫,或者不斷指責身邊的人,遷怒與身邊的人,如果他有弟弟妹妹,那麼弟弟妹妹就會成為被殃及的。

這樣的孩子,他的父母或者親近的人中,一定會有至少一個人生氣後會不斷嘮叨指責,自己因為其他事情生氣,也會遷怒於親人。

孩子看在眼裏,記在潛意識中。

等他生氣的時候,也會觸發這個場景,通過孩子呈現出來。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之後,第一反應不應該是指責孩子,而是要反省自己,是否自己做了一些不當的示範。然後,通過改變自己,影響孩子,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二)孩子出現暴力行為,父母要學會説“不”

現在很多父母都看到越來越多的文章中説“尊重孩子”,於是想當然的理解成“順從孩子”。

孰不知,這兩者有本質的區別。

當孩子第一次生氣砸了電視以後,父母就要好好反思自己的行為,然後認真思考如何與孩子溝通這件事,用什麼方式讓孩子承擔這件事的後果。

而不是再去買一個電視,以供孩子第二次發脾氣砸。

如果我的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我寧願自己不看電視了,也不會再給孩子買。

你砸壞的,你要承擔責任。

比如:

你可以用壓歲錢和零花錢攢錢,什麼時候攢夠買電視的錢,什麼時候買電視。如果你的零花錢用完了,那麼通常的玩具和費用就得減少。你不能像以前那樣買你想買的東西。

孩子受到束縛了,自然就會有些反思。

一定要讓孩子看到他做錯事的後果,承擔起他應該承擔的責任,他才能意識到行為不只是行為本身,行為是可以帶來一系列反應的。

(三)讓孩子承擔後果的態度一定要拿穩!

我們讓孩子承擔後果,不是通過大喊大叫大聲指責的方式,更不是落井下石般的嘲笑。

我們要態度平和,平和而堅定!

平和的是態度,堅定的依然是態度!

平和不意味着順從和溺愛;堅定不意味着批評和打罵。

這之間的差別,依然是本質上的。

如果我們能拿穩態度,平和而堅定的讓孩子承擔後果,那麼孩子以後在行動之前,一定思考幾秒鐘的;

同時,如果我們能夠拿穩態度,能夠良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那就給孩子做了正確的示範,孩子耳濡目染,行為也會越來越温和的。

切忌不要自己一邊發脾氣,一邊指責孩子不該發脾氣。

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