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3·15”之際惴惴不安,不如平時誠信經營
杜絕“潛規則”,守住食品安全底線
誰成全了快遞裏的“耗子”?
疏堵結合清理樓道堆雜物惡習
別讓語言成為“飛刀”
……
新聞速遞:7月16日晚,因疫情延期的“3·15”晚會在央視播出,曝光了“即墨海蔘養殖使用敵敵畏”“漢堡王售賣過期食材”“萬科精裝房漏水漏氣”“通用寶駿汽車變速箱故障”“趣頭條推送虛假廣告”等多起損害消費者權益事件,引起了社會高度關注。
北京青年報:“曝光——道歉——整改——照舊”,這是不少消費者對部分企業不法行為的調侃描述,也包含了許多無奈情緒。涉事企業應對危機公關的反應速度越來越快,一方面反映了企業越來越重視與用户及時溝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企業越來越看重自身的形象信譽。對企業而言,與其在每年“3·15”晚會之際惴惴不安,靠危機公關化解企業危機,不如摒棄僥倖心理,踏踏實實將最基礎的誠信經營之道做好。相關監管部門迅速出擊調查執法,一方面反映了職能部門對涉及消費者民生問題的重視,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對重點行業監管查遺補漏、舉一反三的執法效力。一台晚會不是解決保護消費者權益問題的終極辦法,近幾年“3·15”晚會曝光的典型侵權事件,都暴露了部分行業包括新興行業以及行業監管存在的共性問題。為更有力有效幫助更多消費者維權,“3·15”晚會這樣的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還應當更多一些,直到我們建成了發達完備的市場經濟和法治體系,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也不會過時。
新聞速遞:7月13日,成都小龍坎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微博@小龍坎老火鍋 發佈聲明,稱對餐廳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深感自責並誠摯道歉”,並稱餐飲品牌連鎖加盟管理道阻且長。6月8日,四川省市場監管局公佈“春雷行動2020”十大典型案件。其中之一便是“瀘縣雲錦鎮渝味小火鍋用回收食品作為原料生產食品案”。
羊城晚報:一家知名餐飲企業卻存在使用地溝油作火鍋底料的問題,讓不少消費者難以置信。一些火鍋店為了節省成本,會反覆加熱和循環使用老油,還會將被前一批消費者吃過的老油又回收回來給下一批消費者吃,這甚至成了一些火鍋店的潛規則。使用地溝油作火鍋底料,是嚴重的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對此,需要監管部門能夠加強對餐飲企業尤其是火鍋企業的監管,不能讓這一潛規則凌駕於明規則之上,侵犯了食品安全底線。食品安全無小事,要加強日常監管,消除安全隱患,加大不法分子的違法成本。尤其要徹底清除“地溝油成火鍋鍋底”這樣的頑疾,對於這顆危害食品安全卻難以割除的毒瘤,要“痛下殺手”徹底割除。
新聞速遞:快遞也有“盲盒”?據報道,日前有市民反映自己網購偶爾會收不到快遞,因都是些便宜小物件,就沒深究,但她不經意間在某二手平台上發現,有賣家出售“快遞盲盒”,價格從10元到30元不等,可隨機開出美妝、服飾鞋帽等。賣家強調,開出什麼憑運氣,但物超所值。對於“快遞盲盒”來源,賣家説是無人認領的棄件,但記者買到一些“棄件”後發現,包裝上的買主信息很清晰,且大多能聯繫上,本可物歸原主。這難免讓人懷疑,某些快遞員、某些代收點是否惡意截留後賣錢?
新京報:找不到收件人,快遞件就應返還寄件人,投遞人沒有處置無主郵件的權利,否則屬於民事違法行為;若是代簽收後私自處理、據為己有,則涉嫌偷竊。網售“快遞盲盒”若連收件人個人信息一同出售,更叫人細思恐極,就不僅是“損失些小物件”那麼簡單了。最叫人擔心的還是,售賣“快遞盲盒”會不會發展成又一種黑產?某些快遞員、代收點截留隱匿小物件,屢屢輕易得手,某些人的賊膽恐怕會越來越大。這裏面,客户確有必要提高維權意識,要知道,損失個把快件事小,但個人信息被售賣,就有可能給自己埋了雷。更重要的防控環節,還是在快遞公司,要對每次客户查詢都認真對待,查實惡意截留行為後嚴肅處理,對某些不法行為形成有力震懾。對於涉嫌盜竊、銷贓的人,還有必要依法嚴懲。而對疏於監管的快遞公司,也應按《快遞暫行條例》規定,該罰的罰,該吊銷經營許可證的也不能手軟。如此,才能維護客户利益,淨化快遞市場秩序。
新聞速遞:樓道雜物堆積有多可怕?近日一則視頻顯示,有救護人員抬着病重老人下樓時遭遇重重障礙,先在欄杆處遇到自行車,又在拐彎處碰到大木櫃,費盡周折才走出來。
北京日報:公共空間堆放雜物是個老問題。雜七雜八摞一塊,不僅看着糟心,同樣暗藏隱患。有些物品本身就易燃易爆,即便無害,長期堆置,也易滋生蚊蟲病菌。更關鍵的,公共通道梗阻,一旦發生意外,救援遲一秒,生命受到的威脅就多一分。公共空間不是“私人儲物室”。保持空間整潔,維護生命通道暢通,是文明素養的要求,更是必須嚴守的規矩。樓道“攔路虎”不能沒人管,為此社會呼籲已久。可為何道理都懂、法規已有,卻屢屢陷入治理難?着眼現實,有的是“僥倖心理”作祟,有的是“佔便宜”心態主導,但歸根到底,還是執法過於寬鬆軟。從這個意義上説,向陋習開戰,必須以嚴查倒逼守規,讓痛感逼出文明。在這其中,不妨發揮共治共管經驗,大家商量着找出最優解。文明社會,宜居生活,惠及你我。誰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環境安全、整潔、美觀。以硬性規則約束人們的行為,堵住“懶”“散”“佔”劣習。
新聞速遞:“你心裏沒點數嗎”“這點活都幹不好,你還能幹什麼”“早知道就不生你了”“你是豬腦子嗎”……這些話是否似曾相識?這些像刀子一樣的話,不是發生在陌生人之間,而正發生在家庭這個小單位中,產生於最親密的人之間。這種“扔飛刀”活動,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光明日報:分析發現,家庭語言暴力的施暴者中,父母是絕對的主力軍,學習成績是惡語相向的主要焦點之一,貶低侮辱、嘲諷挖苦、習慣性打擊否定是“慣用手法”。這些語言暴力的殺傷力究竟有多大?在留言中不少人表示,儘管時隔多年,但回想起父母的某句話仍感到陣陣寒意,嘗試去理解但不願去原諒。在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語言暴力是以“為了你好”和“愛”的名義實施的,佔據道德制高點的情感虐待,讓接受者既難以反駁也無法發泄。這種暴力不該因隱蔽而被忽視。家庭作為最小的社會單元,其內部的語言暴力所產生的影響很難説不會外溢到私域之外的公共空間。面對家庭語言暴力,逃避有用,但並不可恥。隨着更多的80後、90後扮演起父母的角色,有理由相信這個“心鎖”鏈條會在更多的小家庭中被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