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聲春雷驚醒詩人,他來到田間,發出了靈魂拷問

由 終廷花 發佈於 綜合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家長機會教育我們要珍惜糧食,因為那是農民伯伯辛苦勞動的成果。而且,家長們大多會趁機教授我們《憫農》這首詩,這也成為了中國人最早的啓蒙詩歌之一。今天要説的這首唐詩《觀田家》,同樣帶有這樣的感情色彩,可能是因為它的長度問題,才沒有那麼膾炙人口: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這首詩的前兩句,就緊緊扣住了“田家”的試題氛圍。作者以白描的方式,勾勒出雨後百花齊放的美景,一聲驚雷更是引來了驚蟄這個節氣。詩人也彷彿被雷聲驚醒,出門看到了春忙的景象。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就是春天繁忙耕種的場景。農家勞作終日,沒有幾天能有空閒。冬天剛剛過去,沒有誰的命令,只因那雷聲就是命令,就需要走出家門,去自己的田地上勞作,這也是一年辛苦的開始。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應該連起來看,它描述了春耕的繁忙之景。前面寫農夫一年的勞作開始,就會終年忙碌,除了時間長之外,這四句則是以空間之廣,説明他們的勞動強度大。從田野到場院,從菜圃到澗水,處處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

而且,從作者娓娓道來的白描手法看,他突出了農夫辛苦共工作的同時,也暗含農夫的有條不紊,分寸不亂。這也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讚美農夫的聲音即將響起。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就是如此,他們從不抱怨飢餓勞累,一場春雨就會讓他們欣喜若狂。他們像田間的黃牛一樣質樸,一樣任勞任怨。詩人依然沒有直面讚歎,依然是以白描的手法,敍説了農夫的高貴品質。

然而,農夫雖然這麼辛苦,天底下過得最苦的卻是農民。儘管付出了這麼多,卻“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勞動是他們付出的,收穫卻是別人的,自己的倉稟之中連隔夜的糧食都沒有,而且還要面臨官府無休止的免費徭役。


天下的不公平莫過於此,這是封建社會中最殘酷最現實的剝削現象。作者不由感慨: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這是説那些不事耕種的剝削者們,俸祿和糧食可都是出自田間勞作的百姓手中。

要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中晚唐詩人韋應物。寫這首詩時,韋應物擔任滁州刺史,作為“不耕者”的一員,韋應物能夠發出這樣的感慨,實在是很難得的。有些後世學者認為,他的結語未免有些場面話,並不真誠。但是,小珏卻從前後文中,讀到了他的真情實感。他雖然出身名門之後,可常年的外任為官,就能體會到農夫的艱辛。也能創作出這樣飽含深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