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災之下,鄱陽安置點裏的課堂和“家”
“來大水那晚,村裏斷了電,就聽見有人喊水來了,我們都往高處的堤壩上跑。”回憶起問桂道圩堤漫決那夜,桂湖村村民黃大姐還是心有餘悸,“可天太黑了,大家也不敢往外走,還是等到第二天,救援隊來了,把我們轉移出來,這才到的安置點。”
△ 7月8日晚間,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問桂道圩堤發生漫決,導致15000多畝耕地,6個村莊被淹,上萬名村民被組織轉移。 圖為13日問桂道圩堤決口航拍畫面,遠處是受災的桂湖村。
△ 7月16日,鄱陽縣五一中心小學臨時安置點內,問桂道圩堤決口下方的兩個行政村——桂湖村和鄧家村的村民在廣場上圍觀鄱陽戲迷協會的贛劇表演。
黃大姐所屬的桂湖村和鄰近的鄧家村都位於問桂道圩堤決口的下方,受洪災影響,目前,兩個村的部分村民被轉移到了鄱陽縣城的五一中心小學安置點。
△ 7月16日,安置點內,黃大姐(右二)回憶問桂道圩堤漫決那晚的情況。
16日下午,江西上饒鄱陽鎮黨委委員蘭穹飛告訴新京報記者,截至目前,鄱陽縣五一中心小學臨時安置點已安置了791人。其中,桂湖村630人,鄧家村161人。
△ 7月16日中午,安置點內,弟弟盯着姐姐碗裏的食物。
△ 7月16日,安置點內,孩子們和長輩在長廊裏吃午餐。
△ 7月16日,安置點內,一家十幾口人安置於此的黃大姐正給八個月大的小孫子餵奶。
△ 7月16日,安置點內,三個小朋友趴在席子上畫畫。
△ 7月16日,安置點內,小朋友在用手機看動畫片。
△ 7月16日晚,安置點內,家長為了防止孩子睡覺時從牀上滾下來摔傷,索性把牀板鋪在了地上。
據蘭穹飛介紹,五一中心小學安置點內,有46個孩子。縣教育局從周圍鄉鎮安排了20名老師,根據現有條件給孩子們進行輔導授課。
△ 7月16日下午兩點半,安置點內,家長們送孩子到規定地點上課。
安置點的李幼霞老師告訴新京報記者,46個孩子的年齡分佈從2歲半到6歲不等,每天有4名老師上四節課,課程安排中有社會、科學、美術、音樂、健康、語言等科目。
李幼霞稱,這46個孩子是從縣內其他安置點內集中轉移來的,孩子們本身的學習慾望很強,但由於條件有限,無法上網學習,只能線下安排課程。“上課時間是上午8點到11點,下午2點到5點半。”
此外,李幼霞提到,他們希望在有限的條件內,讓孩子們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我們也會給他們看一些益智類的視頻,教授一些應急知識。”
△ 7月16日,安置點內,小朋友正在老師幫助下看圖畫書。
△ 7月16日,安置點內,孩子們認真聽課。
除了保障孩子接受教育,安置點還為受災村民們提供免費的三餐,菜品會根據每天的情況進行調整。
△ 7月16日,安置點內,村民在午餐時間排隊打飯。
△ 7月16日,安置點內,打完飯的村民端着飯菜到暫時借住的教室裏和家人一起用餐。
△ 7月16日,安置點內,打飯處掛着每日菜單,當天有回鍋肉、辣椒炒肉等菜品。
“目前,每天來安置點的人數還在增加,有些受災羣眾也會來這裏吃飯,但是晚上不在安置點留宿。” 蘭穹飛稱,目前安置點的牀位非常緊張,“最多的時候要四五個家庭住一間。”
△ 7月16日,村民需要持有安置點配發的進出證,才可以自由進出。
△ 7月16日,安置點,去縣城親戚家串門回來的村民。
△ 7月16日,安置點內,為了晚上洗澡時不用排隊打水,很多村民提前接好水儲存在水桶裏。
△ 7月16日下午,安置點內,為了避開大家的洗澡高峯,很多家長在下午就給孩子提前洗漱。
同時,蘭穹飛也提到,安置點內有愛心企業捐贈的方便麪、麪包、米油等食物。當地應急部門則送來了被褥、帳篷和應急包,“保障受災羣眾的生活是沒有問題的”。
△ 7月16日,安置點內,很多村民把牀板扛到廣場上納涼。
△ 7月16日,安置點內,在廣場上納涼的村民們。
△ 7月16日晚,安置點內,小朋友們跟着廣場舞的旋律扭動身體,家長在一旁用手機拍攝記錄。
攝影 新京報記者王飛 文字 新京報記者張靜雅
編輯 陳婉婷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