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負荷運轉100多天 這座中國援建實驗室成了“樣板”
新華社巴格達8月10日電 連續一週攝氏度50+的高温沒能減緩新冠病毒傳播,夏日的伊拉克仍陷在水深火熱中。巴格達醫學城醫院,中國援建伊拉克抗擊新冠疫情的核酸檢測實驗室裏,待檢的鼻咽拭子樣本擺滿了操作枱……
從疫情暴發到經歷震中的100多天,這座實驗室超負荷運轉。在缺少基礎防護與檢測試劑的條件下,當地工作人員埋頭實驗室,正全力應對外界難以想象的挑戰。
病例暴增
伊拉克飽經戰亂摧殘,醫療衞生系統薄弱。再加上國家防控失策,民眾防護意識淡薄,伊拉克是當下中東疫情蔓延最嚴重的國家。最炎熱的7月,該國新冠確診病例暴漲了7萬多例。
實驗室伊方主任穆罕默德·邁赫迪説,從5月中旬起,伊拉克病例大幅增長,實驗室的30名檢測員分成早中晚三班,每週七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接收檢測樣本。
7月29日,實驗室伊方主任穆罕默德·邁赫迪介紹中國捐贈的檢測儀器。新華社發
邁赫迪説,中國實驗室3月落成之前,伊拉克全國僅有一家新冠核酸檢測實驗室——中央公共衞生實驗室。中國實驗室在協助伊拉克衞生部發現病例、抗擊疫情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目前,中國實驗室日檢測樣本在700至1000例之間,日最高檢測量為1100例。截至7月末,實驗室共完成約2.8萬例核酸檢測,其中陽性比例在20%左右。
數據顯示,伊拉克全國日均檢測能力是1.8萬例上下,疫情暴發至今,全國檢測樣本總量剛突破100萬。儘管伊拉克衞生部預算有限,實驗室核酸檢測試劑供應不足,但邁赫迪堅持認為,伊拉克檢測率至少應達到全國4000萬人口基數的5%到10%。
“這些都是財富”
早確診意味着早治療、早隔離。邁赫迪説,從接收樣本到給出結果,中國實驗室實現了約24小時的平均檢測週轉時間,其中82%樣本只要6至10小時就可獲得結果。
7月29日,檢測人員展示中國捐贈的核酸檢測試劑。新華社發
“中國專家組在伊拉克時為我們提供了有益支持,他們給我們提供技術培訓,慷慨捐贈檢測工具和設備,為投入檢測提供重要的技術方案和文件,這些都是財富!”邁赫迪至今保持每週與中國核酸檢測專家的技術溝通。
“中國實驗室現在成為伊拉克模範實驗室的代表,許多省份的檢測人員特意來到這座實驗室取經,學習怎麼做檢測以及實驗室的設計規劃。”他説。
危險下的選擇
實驗室成立100多天以來,伊拉克當地的檢測人員終日冒着巨大風險與新冠病毒打交道。
7月29日,伊拉克巴格達,檢測人員為檢測樣本進行病毒滅活。新華社發
檢測員齊娜是一名專業又幹練的伊拉克職業女性。5月末,齊娜因感染新冠住進了隔離病房,其母親和父親相繼感染病毒後不幸離世。
如今,齊娜和其他6名感染的檢測員都已痊癒並回歸工作崗位。重返實驗室的她,像往常一樣帶領同事討論分析檢測數據。
“父母去世後我決定回來上班,我有經驗,身體也有了免疫反應。”齊娜在與記者交談中忍不住哭了,“回來後我感覺好了些,至少我的工作是有價值的,努力幫助他人,也是為了不讓這樣的悲劇再發生。”
7月29日,伊拉克巴格達,檢測人員在實驗室中記錄待檢樣本信息。新華社發
檢測任務最艱鉅的時期,守在最前線的邁赫迪主任連軸轉了三天。回到家,又擔心可能傳染家人,不能接觸10歲的兒子。“當因為從事危險工作不能親親孩子的時候,這肯定是你人生中最難過的時刻。”邁赫迪説。
作為分子生物學博士,為了未來的研究和檢測,邁赫迪特地在實驗室零下80攝氏度的冰箱中存儲了確診樣本和提取的核酸。
邁赫迪説,一旦有新疫苗或檢測方法,這些樣本都可以進一步檢測。或許下一次席捲全球的大流行病發生時,這些新冠病毒樣本可以幫助科學界更好地認識大流行病。(記者:張淼、哈利勒;編輯:馬曉燕、周嘯天;剪輯:沈浩洋)